《好人 · 家》:侗鄉走出來的第一個北大生和他的藏族老伴

《好人 · 家》:侗鄉走出來的第一個北大生和他的藏族老伴

《好人 · 家》:侗鄉走出來的第一個北大生和他的藏族老伴

《好人 · 家》:侗鄉走出來的第一個北大生和他的藏族老伴

侗鄉大醫

楊文欽和扎西志瑪夫婦

外科門診,放置著兩張老辦公桌,兩位穿著白大褂的銀髮老人坐在桌前。楊文欽正在給病人檢查,動作比年輕人緩慢一些,但卻十分熟練、仔細,扎西志瑪坐在他對面,帶著老花鏡,靜靜地登記著病患信息。

湘黔交界,十三個縣市都有人前來看病,有病人還記得他。

半個世紀前,為了一句“改變家鄉山區缺醫少藥面貌”的誓言,楊文欽帶著藏族妻子扎西志瑪,辭別北京,回到湖南新晃侗鄉。如今,夫婦倆耄耋之年,依舊堅守門診一線,年接診量8000餘人次,被尊為“侗鄉大醫”。

治病 —— 心

《好人 · 家》:侗鄉走出來的第一個北大生和他的藏族老伴

你行醫我相伴,愛是一蔬一飯

會診的時候,楊文欽在旁邊準備了一盒純牛奶,會診完病人才喝上一口。83歲的妻子扎西志瑪戴著眼鏡,坐在辦公桌對面給他“打輔助”。

楊文欽每接診一個病人,扎西志瑪就幫忙在登記本上填上病人的基本信息。破損的本子裡登記了從2015年4月4日開始接診的上千條病人信息,這些都是“夫妻醫生”楊文欽和扎西志瑪共同完成的。

《好人 · 家》:侗鄉走出來的第一個北大生和他的藏族老伴

兩老住在在新晃縣城的一條小巷裡,一棟老舊四層樓平房的二樓,扎西志瑪喜歡小動物,楊文欽則喜歡種植花草。走在四樓的天台,就像走進了一個小型的叢林,樹葉茂盛的果樹,還有月季花、梔子花、牡丹花、等十多種盆栽花卉。

《好人 · 家》:侗鄉走出來的第一個北大生和他的藏族老伴

《好人 · 家》:侗鄉走出來的第一個北大生和他的藏族老伴

從新晃到北京,從北京到新晃

楊文欽出生在新晃侗族自治縣科賴村一個農民家庭,1952年,20歲的他品學兼優,作為民族地區幹部培養人選,被保送到北京中央民族學院附中學習。在北京遇見了相知相守六十多年的妻子——扎西志瑪。

《好人 · 家》:侗鄉走出來的第一個北大生和他的藏族老伴

“從新晃被選拔到北京,國家培養了我們,我更應該付出自己的勞動。我就一個思想,回到少數民族地區,不管多麼苦,也要為病人服務。”

《好人 · 家》:侗鄉走出來的第一個北大生和他的藏族老伴

少年心事今日酬,無憾

楊文欽和扎西志瑪的同學大部分都出國了,留在國內的,也不乏鍾南山院士這樣的知名專家。

有人問他們,回來後不後悔,他們總說,人有不同的活法,為家鄉缺醫少藥的老百姓服務,受到大家的尊敬,這就是最大的成就感。

完成了年少時的心願,人生沒有遺憾。

《好人 · 家》:侗鄉走出來的第一個北大生和他的藏族老伴


湖南新晃宣傳文旅+

監製:中共新晃縣委宣傳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