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黔邊界遇蕭笛

湘黔邊界遇蕭笛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我們在湘黔邊界的玉屏碰到一位善於做蕭,且做的非常好的新晃人,他所做的手工蕭常向外銷售或銷售出國,深受愛蕭人士的好評,我們且稱他為蕭先生吧。

湘黔邊界遇蕭笛

湘黔邊界遇蕭笛

蕭先生與他的愛人在自家的頂樓,搭建了幾間簡陋的屋子,用於製做蕭笛和存放竹料,他們不管日夜、秋冬,都在這樂此不疲的製作蕭笛。

湘黔邊界遇蕭笛

剛進入蕭先生的制蕭室,就聞見了一陣陣竹香,或許是因為在這裡存放有大量的竹子,所以便有了這天然香料,彷彿身處山野竹林之中。

湘黔邊界遇蕭笛

湘黔邊界遇蕭笛

簡單的工具、敘說故事的工作臺、幾把刻刀,便讓我想到了劉禹錫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湘黔邊界遇蕭笛

愛蕭之人將一根普通的竹子,精心雕刻後,使之華麗蛻變,成為一支能吹出美妙音樂的樂器,這個製作過程和其中獲得的成就感,才是最讓人興奮的。做著自己愛做的事,何嘗不是件樂事。

簫,又稱洞簫,我國最古老的民族邊稜氣鳴樂器。單管,豎吹。歷史悠久,簫文化貫穿著中華民族的文明史。

簫笛雖然看似簡單,便於攜帶,但其製作工序卻是一個相當精細的過程。從選料到製作都十分講究,如此製成成品音律才更加優美。

湘黔邊界遇蕭笛

湘黔邊界遇蕭笛

簫由一根竹管做成,較曲笛長,上端留有竹節,下端和管內去節中空,吹口開在上端邊沿,由此處吹氣發音。在簫管中部,正面開有五個音孔,背面開有一個音孔。平列在管下端背面的兩個圓孔是出音孔,可用來調音。在出音孔下面的兩個圓孔為助音孔,它起著美化音色和增大音量的作用,也可用此孔栓系簫穗為裝飾。簫不設膜孔,專業演奏的簫音孔增至八孔,並帶有銅插口,可調節音高音低,方便於樂隊的合奏。

湘黔邊界遇蕭笛

蕭笛採用當地產小水竹製作,不易破裂,不易蟲蛀。製作要經過製坯、雕刻、成品三個流程,七十多道工序,最後在表面刻以詩畫。

湘黔邊界遇蕭笛

簫笛從選料到製作十分講究。它是用當地一種特有的長在陰山溪旁少見陽光的水竹製作而成。這種竹子節長、肉厚,通根基本一致,只有人的拇指粗細。

湘黔邊界遇蕭笛

湘黔邊界遇蕭笛

砍竹的時間很講究,一般是立冬後兩個月為好。因為這時的竹子含水和糖分較少,做出的簫笛不易開裂和黴變。從山上砍下來的毛竹,加工成胚子,要用火燒直,烤乾,然後放在庫房裡面,庫房要分哪一年的庫房,比如是今年的庫房、去年的庫房或者是前年的庫房,這個放在家裡面就要放三年以上,才能夠做。

湘黔邊界遇蕭笛

湘黔邊界遇蕭笛

湘黔邊界遇蕭笛

加上雕刻,把中國比較傳統的書法,還有圖案這些雕刻在上面。通過很多年的摸索和專研,現在已經變成非物質文化遺產了,它對傳承文化有很大的好處。

湘黔邊界遇蕭笛

蕭笛製作工序繁多複雜,且均採用手工製作。從伐竹到製成,簫製作有24道工序,調音笛有38道工序。

最後在簫笛表面刻上各種圖案和詩詞。可以說,一名技藝精湛的蕭笛製作師,同時也得是精通樂器、書法和雕刻的藝術家。

湘黔邊界遇蕭笛

湘黔邊界遇蕭笛

湘黔邊界遇蕭笛

最後我們還走訪附近的幾家制簫廠,發現這些制簫廠的工人大多都是我們新晃人,他們長期在玉屏進行制蕭作業,當然,新晃永遠歡迎你們回來。


湖南新晃宣傳文旅+

監製:中共新晃縣委宣傳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