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神洲幾燕然——李白與新晃那些事

萬里神洲幾燕然——李白與新晃那些事

萬里神洲幾燕然

——李白與新晃那些事

夜郎故地——湖南新晃有個地名叫“大字灣”。

大字灣懸壁上有兩個醒目大字——燕然。筆力蒼勁,渾厚豐腴,遠望清晰可見。

萬里神洲幾燕然——李白與新晃那些事

民國二十一年,晃縣縣長李奉三考察“燕然”,並在大字左邊題跋:世傳李太白題此,款識莫能辯,嗣而葺之,此韻事也!

“燕然”果真是李白題刻的嗎?且看:

李白在長流夜郎那段時間裡,有兩首詩中寫過燕然。

一是《長相思.二》,此曲有意無人傳,願隨春風寄“燕然”。

二是《經亂離後天恩流夜郎憶舊遊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一詩中記有“呼吸走百川,燕然可摧傾”。

燕然,本來是一座山,在今蒙古境內,原名杭愛山。歷史卻付與它兩層意思。

一是功名。秦漢時期,每一個武將,都把“封狼居胥”、“燕然勒功”當成畢生追求。范仲淹《漁家傲秋思》“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表達了功名未就,思念回不去的故鄉的愁悵。

二是邊關。代指偏遠寂寞和孤單。王維《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遇候騎,都護在燕然”,描寫的是邊關的悲涼。

李白題刻“燕然”,是很符合當時他的心境的。

萬里神洲幾燕然——李白與新晃那些事

公元757年冬,李白因附逆罪本該腰斬,幸得郭子儀力保流徒一千里到夜郎。

流徒夜郎,功名從此如流年逝水,對家人和朋友的思念也“憶君迢迢隔青天”……

越想越痛,越痛越想。李白不由悲從中來,揮淚題下“燕然”二字,勒石大字灣。把愁緒和功名永遠留在不會說話的石頭上!

這種推測,是合情合理的。但有人會說,李白流放地是貴州桐梓夜郎而非湖南新晃夜郎。

如無鐵的證據且慢下結論。

萬里神洲幾燕然——李白與新晃那些事

新晃在貞觀八年公元634年設置過夜郎縣。李白流放的夜郎當然是唐朝設置的夜郎,而非秦漢的夜郎,也不是今日我們民間探討的夜郎。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李白在《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就標明當時的夜郎就是王昌齡貶謫地——湖南洪江市的周邊。

而且,唐朝中後期,王昌齡、柳宗元等等文化人都貶往湖南。因為唐玄宗被封過楚王,習慣把湖南當成王土中的王土。此後,流放湖南慢慢就成了一種方向,包括最得寵的高力士也貶往湖南洪江。

在潯陽(今江西九江)犯事的李白當然是就近流放湖南新晃的夜郎。

再有,李白當時是流徒一千里。九江到新晃一千里多一點,到桐梓怕就是“三千里路雲和月”了。

有人還會質疑,李白根本就沒到過夜郎。並以詩為證中途就遇赦。

《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用這首詩證明李白中途遇赦沒到過夜郎,時間邏輯上是有錯誤的。

李白長流夜郎是公元757年冬。《早發白帝城》寫於759年。

江西九江至白帝城(今重慶奉節)最多用三個月時間。朝庭是不允許一個罪人一路遊山玩水,三年而不至的。

這三年時間,李白哪裡去了?

李白自己講他去了夜郎,而且在三十多首詩裡提到過夜郎。

“辭官不受賞,翻謫夜郎天;夜郎萬里道,西上令人老”……

《 憶秋浦桃花舊遊.時竄夜郎》更是寫道,“三載夜郎還,於茲鍊金骨”。

新晃民間世傳李太白來過的故事很多,可考痕跡也有幾處。

大字灣的燕然赫然還在,龍溪古鎮的鎮江閣也一直設有李白讀書檯……

霜葉唐時路,風騷楚客心;

笛聲中夜發,似怨五溪深。

諸君,唐朝我們是回不去了,龍溪古鎮,笛聲悠悠,五溪幽幽,彷彿還流淌著唐朝的聲音。你來,我們一起尋找李白!


湖南新晃宣傳文旅+

監製:中共新晃縣委宣傳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