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興國宜桂塅邱氏宗祠位於興國縣高興鎮長逕

江西興國宜桂塅邱氏宗祠位於興國縣高興鎮長逕村,此地山川之秀麗,氣象之高華,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邱氏英賢。建祠的清代即出了許多功名,被時人稱為“頂子鞠鞠,宜桂塅邱屋”,而當代則從這裡走出了共和國的三位開國將軍——邱會作、邱會魁、邱先通,被縣人民政府譽為“將軍故里”。

此處離少祖山近,兩水夾一龍,是正龍正結。少祖山名為秦山,是興國北隅最聳拔之山,它突兀崢嶸,力壓群峰。高山落平岡之處,馬鞍石束氣過峽,其後曲轉如生蛇過水,蜿蜒三、四里後,跌斷過峽,結一土山,形如龜蓋,入首處,短而細,為蛛絲馬跡,土山下左右山岡環抱,下手右砂伸至河邊,宗祠就建在山崗環抱之處,呼形蜘蛛結網,穴結蜘蛛吐絲之口。穴地可見左前文筆峰,右前筆架山,正面案後席帽方山,來龍主星秦山。宗祠庚龍來,乾龍入首,當堂元辰水出乙方,立酉山卯向兼辛乙(辛酉辛卯分金),門樓立坤山艮向兼未醜(丁未丁丑分金),宗祠前案下一條大河流聚結一潭,河流從左到右經過此地旋轉後朝祠堂大門,然後沿著案山山壁九曲迴環而去。此地主星巍峨,文峰挺秀,秀水朝堂,明堂寬廣,諸般貴器羅列,實為丁財貴齊發而又悠久之大地。均慶公派下及典、鈺卿、瑞傑、永炳四公於清康熙年間由廣東鎮平遷至興邑,擇居於此,謂此地氣脈崇宏,峰巒秀麗,極宜蟾宮折桂,科甲聯芳,遂取名宜桂塅,於乾隆丙辰元年(1736年)建祠於此。
因地形極肖蜘蛛,遂象形而建,宗祠後牆兩側各開一口水井,為蜘蛛雙目,而宗祠建築也仿若一蜘蛛。宗祠分前、中、後三棟,宗祠左前、右前各設有一個山向一致的門樓,門樓進去之後,又各有一側門導氣而入,尤為有趣而特別的是,在神龕之後牆開了一雙扇門戶,以似蜘蛛之肛門,室內之門戶均相向而開,室外之門戶皆朝外而開,寓意生動活潑之蜘蛛形風水寶地,將使此宗祠子孫既散向四方,而又發達顧祖。及典、鈺卿、瑞傑、永炳四公肇基建祠宜桂塅後,同為均慶公派下的世望、及檀、及棟、瑞漢、永華、永雙諸公也幫入宜桂祠香火。為統世族敘彝倫立牌位分昭穆,則尊世望、鈺卿、及華、永炳四公為四大房,而以上所有已列芳名之諸公,皆共沾宜桂祠風水之恩澤,共享宜桂祠香火之供奉。


建祠二百八十年來,瓜瓞綿延,繁衍鴻丁兩萬餘人(主要分佈在興國、泰和、吉水 、永豐和樟樹),而明經登科,宴鹿鳴登仕籍者,代不乏人,清代有進士、舉人、貢生26人,知縣、典史、巡檢9人,而秀才、太學生等眾多,衣冠文物之雄,名振贛南,被時人稱為“頂子鞠鞠,宜桂塅邱屋”,而在當代,這裡更是將星璀璨,人才濟濟,被縣人民政府譽為“將軍故里”。開國中將、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總後勤部部長邱會作,開國少將邱先通、邱會魁,解放軍三十軍副軍長、第三十一基地副司令員邱會嵩,開國大校、江西武警總隊總隊長邱會墟(副軍級),空軍正師級軍官邱傑,紅軍興國模範師參謀長邱會鈺,紅軍25縱隊隊長邱超群,原鐵道部建設三局副局長、廣東省交通運輸委員會副主任邱前章,宜昌行署副專員邱文山,總參謀部61所主任邱俠,原《中國老年報》總編邱鋒等眾多英俊,他們都是興國邱氏的光榮和驕傲。



宜桂祠地靈人傑,祖德流芳,數次修造,祥瑞紛呈。傳聞,祠宇興工之時,得逢“鯉魚上樹”之大吉時辰,竂溪地師廖邦明即贊:“上至官員宰相,下至流門化子”,祥瑞已兆其端,從此人文蔚起,生員舉貢監貴氣不斷,成為興邑望族;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在土地革命戰爭之後重修,地理明師廖公、明知損師日課依舊選擇大吉之課(丙子年丙申月丙子日丙申時,此為天元一氣,蝴蝶雙飛之格,又祿馬貴人到山到向之局,確為損師益眾之課,故地師二十七日之內即逝。)修葺祠宇,此後,將星燦爛,官貴雲集;1988年戊辰歲適逢天元七運,為祠宇旺山旺向之時,我族興教育賢之新民公,召集族人,倡修宗祠,使我族宗祠再度耀眼於興邑;2005年乙酉歲,邱氏宗祠因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等諸多優勢,被列為省、市、縣新農村建設之重點,縣主要領導親自掛點,親臨規劃,新村辦及我族人出資約二十萬元,對祠宇周圍環境進行了較為徹底的整治,恢復了諸多古蹟,種植了許多體現地方特色的桂花樹,建起了一座熠熠生輝的“將軍故里”牌坊,使宜桂邱氏史蹟、三位開國將軍及諸多邱氏英俊大放光彩。從此,一座古樸、莊重、具有濃郁客家傳統文化特色的宜桂邱氏宗祠重展昔日之風采,迎來了全國各地的參觀者以及中央電視臺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光臨。

江西興國宜桂塅邱氏宗祠位於興國縣高興鎮長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