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人的“五日節”

在平潭,端午節常被喚作“五日節”,即從五月初一到初五都是節。老一輩多把端午節當作年來過,一年有“四年八節”,分別是正月初一、正月十五、端午節和八月十五,端午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平潭人的“五日節”

早年的平潭物質相對貧乏,再加上島上並不產水稻,想在端午節吃上粽子極其不容易。

平潭人的“五日節”

於是,就想到用麵皮當作粽葉,以豬肉、海鮮和豆芽等煎炒後捲成捆狀代替粽子食用,一直流傳至今。今天的平潭人過端午沒有美味的肉粽子,也沒有熱鬧的龍舟競渡,

平潭人的“五日節”

家家戶戶“煎麵餅”、“吃麵餅”成了平潭獨有的傳統五日節習俗之一。另外,在平潭方言裡,“面”與“綿”諧音,寓有“福壽綿長”的美好祝福。

麵餅有甜、鹹之分。而煎餅皮卻極其考驗功夫,

平潭人的“五日節”

要想煎出薄滑的餅皮,和麵是關鍵,麵粉加水,再加適量的地瓜粉,打上雞蛋調勻(甜麵餅還需另外加糖),鍋內放少許油,控制好火候,再將麵糊放入平底鍋中攤平,待餅皮略微有燒焦色,再快速翻面繼續煎。

平潭人的“五日節”

而鹹麵餅餡料的調製也極富平潭特色,主要以海蠣、蟶、蝦仁、魷魚腳、豬肉、包菜、豆芽、筍乾、胡蘿蔔丁等混合炒制,再將鍋裡的水分濾幹,待微涼後,即可捲入餅皮食用,

平潭人的“五日節”

再配以清淡的胡瓜花蛤湯或淡菜湯,正所謂“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那份舌尖上的滿足恐怕也只有平潭人才能體會的到吧。

平潭人的“五日節”

當然,除了吃麵餅,平潭的端午習俗還有很多。比如舊有民謠唱道:“初一釘菖蒲,初二起糅垛,初三煎麵餅,初四做節仔,初五曬午時,龍船賽起來”。

初一釘菖蒲又稱“釘門青”,將菖蒲、艾葉、觀音草捆在一起再用紅紙包住一端釘在門框邊,可防疫驅邪。

平潭人的“五日節”

初二起糅垛即平潭人在這天蒸“粿”(饅頭的一種),俗稱“起家粿”,用麵粉、澱粉,加白糖或紅糖,發酵後入籠屜蒸熟成形既可食用。

平潭人的“五日節”

初三、初四即煎麵餅過節,據老一輩人的說法,舊時物資匱乏 ,如果所有平潭人全部在同一天煎麵餅,怕是湊不齊所有材料,為此平潭人達成了一個不成文的約定,即鄉下人初三煎麵餅,城裡人初四煎麵餅。

平潭人的“五日節”

初五屋裡屋外噴雄黃酒防“蚊子、蜈蚣、蛇”等小毒物,家中被帳要搬到陽臺上曝曬,即“曬午時”。

平潭人的“五日節”

本以為四面環海的平潭應該不具備划龍舟的條件,查閱資料後才得知,原來上世紀60年代前,端午這天,人們喜歡在竹嶼湖附近“扒龍船”(划龍舟),城裡的家家戶戶傾巢而出,就連鄉下的許多人都紛紛趕到城裡觀賽,龍舟手劃得勇猛,岸上的觀眾也看得熱鬧。

平潭人的“五日節”

另外,端午這天,女兒要帶著丈夫回孃家給爹媽“分節”,舊時多是送線面、雞蛋、魚、肉等,現在多直接給錢。

平潭人的“五日節”

隨著時代的不斷推移,許多古老習俗韻味漸漸地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了,唯獨端午吃麵餅是我們永遠不能忘卻的家鄉情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