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實力:經濟前景被看好 創新促GDP發展 貢獻紅利惠世界

近日,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引述中國國家統計局專家解讀《2018年中國統計摘要》報告稱,5月中國製造業運行的特點包括:供需兩側協同發力,市場活躍度上升。生產指數和新訂單指數分別達到54.1和53.8,升至年內高點。中國進出口指數均有回升,外貿穩中向好。新動能支撐作用繼續增強,傳統行業景氣回升,中國經濟內生動力表現強勁。

 前景被看好

如今,任何一項中國經濟數據甫一公佈,都會引發世界密切關注。

其實,中國5月經濟發展的亮眼成績並非突然出現,而是第一季度經濟形勢良好開局的自然結果。

據路透社報道,數據顯示,中國3月官方製造業和非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雙雙回升,其中製造業PMI在新訂單和生產指數強勁回升的帶動下,環比上升至一季度高點。這顯示中國一季度經濟形勢開局良好。

“中國經濟的量子級增長正從沿海的一線城市向二線城市轉移,這正是經濟增長的路徑。”彭博社引述摩根士丹利亞洲財富管理機構負責人文森特的話稱,“就世界這一地區的超高淨值財富業務來說,我對2018年的前景非常看好。”

外媒注意到,消費、進出口、城市發展都是中國經濟發展穩中向好的具體體現。

彭博社報道稱,中國的經濟增長模式已經從過去的“世界工廠”變成“全球超市”,現在中國人是以自己的購買力,成為全球經濟的頂樑柱。數據顯示,中國的消費者終端消費佔GDP的比重達63.4%。家庭消費出現迅猛增長,增至4.5萬億美元。零售銷售以年均10%的增長率穩步上升。

據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1-4月的新能源汽車總銷量達到22.5萬輛,同比增長了149%。2018年一季度,中國貢獻了全球新能源汽車總銷量的一半左右。

據法國《回聲報》稱,中國不久前宣佈,要儘快取消汽車業外資股比限制,並顯著降低汽車進口關稅。該報表示對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前景充滿信心,相信中國會成為未來的世界汽車出口基地。

“中國的出口依然堅挺,而進口的快速增長顯示了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彭博社的數據指出,以美元計價,中國已經連續半年進口的增長超過出口。2017年11月,中國進口額增加了17.7%,出口增長12.3%。

德國《時代週報》網站從數據解讀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斐然成就:數億中國農民擺脫了貧困,村莊變成現代化的城市,高鐵在大都市之間穿行,中國的經濟繁榮讓人難以置信。

 創新促發展

日前,中國公佈的第一季度GDP增長率為6.8%,略高於外界預測。

中國經濟增長的秘訣是什麼?政府政策、智能製造、創業創新、擴大開放、科技、人才等都成為外媒關注的高頻詞。

阿聯酋《海灣新聞報》刊文《看好中國經濟的理由》認為,中國經濟增長速度的穩定得益於中國政策的穩定性和持續性,這種穩定感是歐洲或美國等其他地方所沒有的。

據日本《富士產經商報》報道,中國在製造業升級過程中重視智能製造。2016年,工業信息化部制定了《智能製造發展規劃(2016-2020年)》,2017年,國務院發佈了《關於深化“互聯網+先進製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

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刊文稱,中國的宏偉計劃要把第二大經濟體轉變為以高科技和高端製造為主,在機器人、人工智能、清潔能源和物聯網諸多領域領軍世界。

據“德國之聲”報道,沒有任何其他國家比現在的中國更加註重對研發的投入。據歐洲最大的中國研究中心——墨卡託發佈的研究數據,2016年中國GDP的2.1%被用於科技研發投入,而到2020年,這一數字有望達2.5%。

德國《時代週報》網站報道稱,中國目前在年度國際專利申請量排名中位居第五。據歐洲專利局稱,中國2017年的國際專利申請數量同比增長了16%以上。大部分中國的國際專利來自數字通信和計算機技術領域。

據美國《大西洋月刊》報道,中國的創業熱潮已成為一線城市的標誌,激勵中國創業者的本土成功故事比比皆是。在這個曾經崇拜喬布斯的國度,如今的年輕人正尋求模仿馬雲、李彥宏和雷軍等國內企業家。從手機掃碼購物或支付打車費用,再到無現金/無員工便利店、“掃臉”門禁和共享單車等,科技革命在中國的城市生活中無處不在。

據“德國之聲”報道,推動中國科技進步最不可忽視的一股重要力量是人才,“很多擁有高學歷背景的中國留學生相信回到中國能更好地實現自身夢想。”

日本《讀賣新聞》刊文稱,因為研究環境好,中國正在“吸引全球頭腦”。在過去10年中,中國國家外國專家局制定的“千人計劃”已經吸引了大量海外高層次人才到中國發展。

紅利惠世界

據韓國《中央日報》網站報道,全世界再生能源領域的工作崗位首次突破1000萬個,2017年,中國在再生能源領域共提供了419萬個工作崗位,佔全球41%。

“計利當計天下利”,更多地共享成果、更好地惠及世界,中國貢獻行勝於言。

德國《法蘭克福匯報》刊文稱,“一帶一路”讓哈薩克斯坦霍爾果斯口岸煥發活力,中歐班列讓一座數十萬人口的城市將在這裡的草原上拔地而起。2000年,中亞5個最大國家的對華貿易總額僅為10億美元,到2013年已增至500億美元。

肯尼亞《民族日報》刊文稱,前不久是肯尼亞標準軌距鐵路“馬達拉卡快線”通車一週年紀念日。這條中方提供90%融資並由中國企業修建的鐵路,正是中國夢與肯尼亞夢相匯的地方。報道稱,馬達拉卡快線是北京“一帶一路”倡議的一部分,是使肯尼亞成為中等收入國家的“願景2030”發展計劃中的“旗艦項目”之一,將為非洲崛起奠定重要基礎。

津巴布韋非洲通訊社刊文稱,在贊比亞,由中國承建的凱富峽水電站,是該國40年來規模最大的一座水電站。2020年完工後,預計將滿足贊比亞5至10年的電力需求,有望緩解這個欠發達國家的電力短缺問題,併為當地低收入居民創造近1萬個工作崗位。

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放棄“高冷”姿態,主動走近中國,感受中國親和魅力,積極參與中國合作。

德國《法蘭克福匯報》刊文稱,德國政府意識到,隨著中國在國際上的重要性與日俱增,只有瞭解中國文化,對當代中國發展有全面認識,才能在交流、合作中獲益。近日,德國聯邦教育與研究部已委託墨卡託對華研究所發佈名為“瞭解中國,認識中國”的報告。該報告指出,提高德國的“中國能力”勢在必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