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轉型鼓起錢袋子 通江柏溪村發展中藥材助農增收

农业转型鼓起钱袋子 通江柏溪村发展中药材助农增收

白芨基地(通江縣委宣傳部供圖)

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何仕海採取了獼猴桃套種沙參、貝母等藥材的種植模式。“獼猴桃一般3年掛果,藤蔓有遮陰的作用,對沙參、貝母的生長有利。”何仕海介紹,每年8月上旬種植沙參,第二年4月採收;10月種植貝母,第二年5月採收,長短結合,見效快。目前,種植獼猴桃100餘畝,套種白芨25畝、貝母25畝,種植沙參100畝。

农业转型鼓起钱袋子 通江柏溪村发展中药材助农增收

剛出土的貝母(通江縣委宣傳部供圖)

柏溪村2組村民楊忠義把自家的3畝土地全部流轉給合作社,每年流轉費400元一畝。他算了一筆賬,以前種植3畝田,需種子、肥料、農藥等成本費用700元,可收稻穀3000斤左右,摺合人民幣3600元,而從整地育秧到到收割裝倉就需要80個工。“在園區一天上班8個小時,掙得勞務費80元。都是些手頭活,一年輕輕鬆鬆就收入2萬餘元。”楊忠義說:“既能照顧72歲多病的母親,又增加了收入,日子越來越有盼頭了。”

何仕海介紹,在園區務工的除了本村村民,還有至誠、藥洪、龍鳳等地的村民,平均每天用工20人,採收高峰期一天用工達100人,2017年支付勞務費16.8萬元。

貧困戶王正友從建基地開始就在園區從事管理工作,他把從2016年10月至今的管理工資和5畝土地的流轉費共計5萬餘元,作為股金投入到合作社,搖身變成了股東。王正友說:“我把產業園當成自家的菜園一樣精心管理,一定能嚐到更大的甜頭。”

自2017年5月起,縣委宣傳部聯繫幫扶柏溪村,幫扶幹部深入走訪,徵求百姓意願,指導利用農戶房前屋後空地,規劃發展庭園經濟。縣委宣傳部與村兩委多次組織召開黨員會、群眾會、院戶會,共同商議如何發展產業、怎樣增收致富。“由合作社統一提供種苗、統一技術指導、統一保底回收,解除了老百姓的後顧之憂,提高自主種植的積極性。”據該村第一書記閆榮鍾介紹,目前採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帶動王正語、劉玉蘭等30餘戶種植中藥材。

何仕海介紹,下一步,還將擴大基地規模,增加白芨、重樓、黃精等品種,發展訂單種植,修建集清理、刮皮、加工、烘乾、貯藏為一體的加工廠房,帶動更多的百姓增收致富。

农业转型鼓起钱袋子 通江柏溪村发展中药材助农增收

搭建遮陽網(通江縣委宣傳部供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