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美國高校更喜歡在美讀高中的中國學生?

有一篇文章標題是這樣寫的:《耶魯大學為什麼不招中國學生?》,中國人有天賦,又勤奮,可是為什麼世界一流大學開始不愛招中國學生了?

耶魯大學教授分析得出:這些年看到這麼多從中國培養出來的傑出高材生,他們在專業上這麼突出,但思維方式那麼僵化、偏執,社會交往能力又那麼差,除了自己狹窄的專業就不知道怎麼跟人打交道、怎麼表達自己,這些問題的根子都出在教育上,包括正式的學校教育、家教教育和社會文化教育。

很明顯,與在國內高中就讀的孩子相比,美國名校的招生官更青睞在美讀高中的中國孩子。因為思維方式的迥異,而引發的行為方式的不同,也是我們難以在申學中達成預期目標的原因之一。

難道中國孩子天性內向,難以快速融入國外的社交圈?難道除了超高的成績我們很難有給別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人格魅力?我們的無所適從僅僅是因為不夠高效的思維方式。

除了批判性思維,還有四種思維方式,值得我們借鑑。

去除短視思維

不論是在學生能力的培養,還是選校的方面,中國家長和學生都很容易面臨過於“短視”的問題。

嬸er說:一個民族需要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而不是隻注重自己的腳下。

為何美國高校更喜歡在美讀高中的中國學生?

“去短視”,字面上理解便是避免鼠目寸光,要進行長遠規劃。因為美國的學校不是臨時抱佛腳把分數提升,拿到offer就萬事大吉了,而是在學校裡也需要持續考核學生的綜合素質。所以在前往美國讀書之前就應該提前一年半至兩年根據學生的個性、家庭狀況及基本的學術能力挑選出合適的學校。

很多家長都將精力放在了所謂的“名校申請成功案例”,比如:課外活動方面,盲目追趕市場的熱門,應該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興趣愛好及強項進行針對性的參與。招生官看到很多千篇一律“克隆”的孩子,無法吸引招生官的眼光。

而正確的做法是:找到1到2個喜歡且擅長的活動,並且努力成為“小專家”,這對高中升學或者未來的本科升學,都是有巨大幫助。

重應用思維

大部分前往美高學習的中國學生都是來自於中國的基礎教育系統,而美國的教育系統同中國的相比有很大的差別。

所以很多學生在進入美國校園之後,都面臨無法適應的問題,——在這些問題之中,最突出的就是發現原本初中所學的內容其實只存在於考試之中,無法真正應用於美國的生活。

為何美國高校更喜歡在美讀高中的中國學生?

所以,在進入美高學習之前,首先要有“重應用”的意識。研究並體驗美國學校的暑期項目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參加美國學校暑期項目不僅可以讓學生提前適應美國高中的氛圍和文化,對語言方面的適應也有不小的幫助——要知道,在此期間對語言的應用也是不容忽視的。

從應用的角度進行例如批判性思維、多元模式溝通能力及創意思想等留學軟實力的培養也是十分重要的。

比如,具備批判性思維的同學,無論在日常生活還是在上課學習的時候,自然就會跳出“有正確答案”的思維,與老師和同學進行深度探討互動,這樣的同學在美國校園裡將會很受老師和同學的歡迎。

不論是參加相關的活動也好,或是有例如批判性思維這樣軟實力培養的想法也好,對在美留學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進步。當你開始主動思考培養自己的各項軟實力的時候,就已經開始逐漸鍛鍊批判性思維了。

敢嘗試思維

或許是因為對陌生環境的害怕,很多學生進入美國校園之後,不太願意去嘗試各類的活動和項目,只同相對熟悉的來自於一個國家的人相處。

久而久之,就出現了中國人扎堆的現象,他們只在內部互相交流,也不願意接觸學校的活動和資源,這樣的情況就完全與國際教育理念相悖了。

那麼中國學生如何融入美國高中的學習,做到勇於嘗試?這裡的勇於嘗試指的不僅是嘗試各類項目,還是嘗試與陌生人溝通的勇氣。

要避開“舒適區”,刻意參加自己不敢去的項目及結識不熟悉的人。如果願意訓練的話,每月多嘗試1種活動,每週多認識3-5個朋友。在嘗試與人溝通的過程中,積累自己的圈子和人脈。

在畢業之時,最好建立五十個以上的人脈或者個人愛好的圈子。可以是美式足球、音樂、電影等等不同愛好人群的圈子,也可以是英語閱讀、課後學習等等學習方面的圈子。在和不同圈子的人溝通過程中,可以接觸到海量的信息,豐富自己的知識和見聞。

當然,從實際的意義來說,結識不同層次不同圈子的人,可以為自己日後工作或是創業創造很好的人際基礎。

為何美國高校更喜歡在美讀高中的中國學生?

多彩人思維

很多學生不僅語言流利,沒有口音,還做了長遠的規劃、注重應用,並且敢於嘗試與人交流和參與項目,但他們還是無法融入國外同學的圈子。

其實根本原因就在於缺少價值觀層面的交流,也就是沒有“共同語言”,這裡的共同語言指的是共同的關注點。

如果你想要儘快融入自己的高中生活的話,可以蒐集至少三個以上自己感興趣、或是當地學生的興趣熱點,以便作為與新同學的“談資”。

可以嘗試去閱讀一些關於美國文化的書籍,通過書籍的內容瞭解美國的文化。同時,閱讀一些美國同學已經讀過或是在美國比較風靡的書籍能夠增加同美國的學生之間的共同話題。

“服務意識”和“團隊意識”是美國的文化及教育體系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所以,要融入美國的文化,首先需要建立以上兩種意識。

如果你覺得自己缺乏這樣的意識和行動,那麼可以在高中生涯中,主動參與一所到兩所美國社區的志願服務,用以培養。

最後非常重要的一點是,在瞭解美國文化的同時,不要忽略中國文化的迷人之處。

很多美國同學都對例如餃子等中國的食品、或是武術、傳統藝術等十分好奇,但中國的同學能拿出來和美國同學們分享的寥寥無幾,如果你能讓美國同學領略你身上的獨特中國風氣質,會給你意想不到的效果。

嬸er給同學們的忠告:“在未來,有很多職業會在你畢業後消失,也會有很多新興產業在你留學中出生,原有的知識將會淘汰。但是,多元模式溝通、批判性思維、創意思想等能力將會滲透到你生活的方方面面,並很可能改變你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