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8週年旗艦機,這3個“借鑑式創新” 你給幾分?

[釘科技述評]無論是總結2017年的觸底反彈,還是論述2018年的戰略重點,雷軍多次談到“創新”這一關鍵詞,但目前來看,小米仍需努力。

上個月底,小米召開新品發佈會,正式推出了小米8、小米8透明探索版以及小米8 SE三款新機。其中,前兩者定位高端市場,為小米8週年旗艦機,後者定位中端市場。

既然被定義為成立8週年的獻禮之作,自然得拿出點實力。乍看之下,小米這幾款新機可謂眾多“黑科技”加持。不過細細數來,小米8週年旗艦機上好幾點“創新”還是值得商榷的。

高度撞臉iPhone X的ID設計

自今年以來,“劉海屏”成為智能手機行業的設計潮流,受到越來越多的廠商所追捧,市面上配備“劉海屏”的新機也讓人應接不暇。但當小米8正式亮相後,你會發現其餘安卓手機的“劉海屏”都不是那麼“正宗”。

作為率先提出“全面屏”概念的小米,在MIX系列上堅持了幾代三面無邊框設計之後,終於也忍不住向異形“劉海屏”靠攏了。跟隨主流趨勢本是無可厚非的事,但當其餘很多安卓廠商儘可能在“劉海屏”上尋找差異化之時,小米8卻將iPhone X的“劉海屏”直接“照搬”過來了,當然“下巴”還是有的。

小米8週年旗艦機,這3個“借鑑式創新” 你給幾分?

粗略一看,小米8前額的“劉海”大小與iPhone X相差無幾,“髮型”神似。仔細一看,其系統UI設計也借鑑了一波iPhone X,兩者“劉海”左側都為運營商標識,右側則為手機信號、網絡信號以及電量,連順序都一模一樣。不得不說,小米8這款“劉海”實乃“正宗劉海”。

說完正面的“劉海”再來說說背面的攝像頭。小米8後置搭載1200萬像素雙攝,位於左上角,呈縱向排布,兩個攝像頭中間放置了閃光燈,無論是規格、位置,還是元器件排布方案,都與iPhone X如出一轍。可以說,小米8機身正反兩面都像是復刻版的iPhone X。

除此之外,小米8的金色版本看起來也似曾相識,那淡淡的金色與iPhone 8那款金色版本整體色調頗為類似。對了,小米8 SE上的大紅色好像也很眼熟。

透明後蓋雖較為罕見但此前已有類似設計

繼小米6推出亮銀探索版之後,此次小米8又帶來了一款透明探索版,其機身後蓋採用透明玻璃,因此從背部即可一窺手機內部構造與元器件。乍看之下,能給人一種“高科技”的感覺。當然,女性用戶可能不太喜歡這個設計。

小米8週年旗艦機,這3個“借鑑式創新” 你給幾分?

暫且拋開其受眾面不談,實際上與透明後蓋類似的設計在之前已出現過。HTC去年推出的旗艦機U11+在機身背部上採用了3D水漾玻璃和半透明設計,背板從四周向中部逐漸透明,手機內部結構若隱若現,無線充電線圈也能看到。

此外,先於小米8透明探索版一週發佈的HTC U12+也延續了這一設計理念,能帶來透明質感。從這個角度來看,小米8透明探索版所特別突出的“透明後蓋”也有一定的借鑑成分。

另外值得一提是,釘科技注意到小米官方商城頁面對於小米8透明探索版有這樣一句解釋:小米8透明探索版展示元件並非與手機元器件一一對應。由此可見,小米8透明探索版的玻璃後蓋即便是全透明,用戶所見也並非完全真實。

採用3D結構光人臉識別技術——安卓首款“Face ID”

說完幾點外觀上的設計之後,再來聊聊“硬實力”。作為小米8週年旗艦代表作,此次的小米8透明探索版還實現了基於3D結構光的人臉識別技術,這一系統由紅外相機、泛光照明、點陣投影等元件構成,官方宣稱小米8透明探索版的人臉解鎖識別率相較一般的指紋識別要高20倍,且安全性更高。

用戶體驗的提升固然是好事,但不得不說小米再一次借鑑了蘋果。大家都知道,蘋果十週年旗艦iPhone X所帶來的最大變革除了前文提到的“劉海屏”之外,莫過於Face ID了。

iPhone X棄用了蘋果沿用多年的Touch ID,改用基於3D結構光技術的面部識別方案。隨後陸續有不少安卓廠商紛紛推出搭載面部識別功能的機型,但基本都是2D方案,一直未有與Face ID類似的面部識別方案誕生。

直到小米8透明探索版的出現,安卓廠商才真正將3D結構光面部識別運用到旗下機型上。這對於小米而言,似乎是一項了不起的突破,乃至於小米官方打出了“安卓首款‘Face ID’”的宣傳口號。但無論怎麼看,小米這種舉措都像是在致敬蘋果,而不是以真正自主創新的“黑科技”來博得消費者青睞。

小米8週年旗艦機,這3個“借鑑式創新” 你給幾分?

此外,小米8透明探索版搭載的米萌功能能夠模仿用戶面部肌肉運動,生成不同的動畫表情,這同樣與iPhone X所搭載的Animoji功能類似。

當然,就目前而言,整個智能手機行業都缺乏顛覆性的技術創新,導致產品同質化程度日益加深。小米能在8週年旗艦機上做出如此多的“創新”與“突破”,並與其餘廠商尤其是安卓廠商的產品形成差異化,已經實屬不易了。畢竟,從此前小米披露的招股書來看,其在2017年的研發開支為31.51億元,佔銷售收入的比例為2.7%,而華為在2017年的研發費用支出為897億元,佔銷售收入的14.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