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愛的粽子是什麼味道的?

一木二影

還有1周就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了,粽子是我很愛的糯米食物,不管是之前生長的北方,還是現在生活的南方,都有很多好吃的粽子,今天我們就聊聊粽子吧。

跟豆腐腦南甜北鹹正好相反,粽子好像有點南鹹北甜的意思。在北方不太常見鮮肉、蛋黃的粽子,基本就是紅棗、紅豆的甜口味比較多。而在南方好像情況剛好調過來,各種餡料豐盛的鹹口味粽子更適應這裡人們的口味。對於各種口味的粽子我都蠻喜歡的,但是印象最深的還是小時候鄰居婆婆做的白玉粽子。

所謂“白玉粽子”其實就是最簡單的糯米粽子,有時候會放一顆大紅棗,或者豆沙餡調劑,在北方是真的少有機會吃糯米制品,所以每年端午期間我都會吃不少粽子。我家的鄰居婆婆是一個性格有點特別的老人家,一輩子沒結過婚,也不喜歡跟侄孫輩一起住,平時基本就是我爸媽幫忙照顧,每年端午我媽媽就會買很多材料,然後請老人家幫忙一起包粽子。不知道為什麼我就是覺得婆婆包的更好吃,甚至還區分的出來哪個是婆婆包的。

現在鄰居婆婆早已經過世了,曾經童年的白玉粽子也只能存在記憶中了,來到南方工作的我發現相比較家鄉的單一口味,南方各色口味的粽子一樣十分出色。我偶爾會買回來吃的一般有嘉興的肉粽子,廣東的蛋黃、五花肉、蓮子等等分豐富材料的蒸粽,也嘗試過四川的辣粽子,也是很新奇的美食體驗。

各位小夥伴你們最喜歡的是什麼口味的粽子呢?歡迎評論友好的交流啊,記得順便幫我點個關注和贊哦!


啞巴美食家

端午來臨前兩三天家裡就開始泡江米(放一點鹼,更香)、粽葉,包的時候更是全家總動員,碩大一個洗澡盆裡散落著一簇簇紅的棗,白的米,綠的葉,男女老少一人一堆米,在姥姥家的外屋地,大家坐小板凳上邊嘮嗑邊包粽子,外帶誇獎和奚落手藝好的和差的,一會兒工夫上尖兒一大盆的米就全被嚴嚴實實地裹進粽葉裡,完成了從原料到粽子的第一步蛻變。

棗的投放量身定製,不愛吃棗的就放一個藉藉味兒,像我這樣的貪棗族央求大人給我放6個棗,爭取一口一個棗,棗多棗少有特殊記號,吃的時候各取所需。

第二步至關重要的環節就是煮,看鍋掌握火候很重要,大火半小時後關小火,中間再開中火,如此反覆,6個小時左右後,軟糯香甜的粽子才算大功告成。

第三步,放涼水裡拔,在冷熱交替中,糯米收緊,口感更紮實

,每一口都要切進去,在強大的阻力下感受咀嚼的征服感,別提多滿足了。

第四步,分粽子,按人頭分,一人6個的量,吃飽了打包帶回家等過節再吃,平時不過節家裡不吃粽子,姥姥說這樣才會對每年的端午有所期待,懷著這份等候了一整年的期待吃粽子,每一口都格外珍惜,格外解饞。

到了端午那一天,在起床之前,爸媽就將五彩線綁到了我們手脖腳脖上,像一道道小彩虹,俏皮可愛,等節後的第一場雨時,將五彩線摘下扔到小河溝裡讓水沖走,意味著把一年的災病都帶走;

起床後,用浸泡了艾蒿的水洗臉洗脖子,清香通透,臉不犯懶的話每天都洗,但這一天的水裡加了料,就有一種神聖感,也是祛災祈福的老傳統;

接下來上桌吃飯,一盆粽子,一盆蛋類薈萃,鮮雞蛋,鹹雞蛋,鹹鴨蛋,鹹鵝蛋,堆成小山,瞅著就格外富足,嚯,敞開了造,吃飽喝足,揣上盆裡最結實的蛋,去學校撞蛋比賽,看誰的蛋最抗撞挺到最後,個別玩賴的同學會用手指墊在蛋上撞擊,被發現後就永久剝奪參賽資格,還落下個玩賴包子的美名。

晚上帶著七零八碎的蛋兵回到家裡,跟爸媽彙報一天的戰果,然後再美美地吃個粽子,撫摸著五彩線進入甜甜的夢鄉……


長大後公司裡經常有團建活動,驚覺原來我們這個大家庭從未停止過團建,無論是週末的聚餐還是逢年過節的包餃子、豆包、餛飩,再到滾元宵,包粽子,家人的生日聚會……都是男女老少齊上手,嘮著閒嗑兒中交流了情感,也舒緩了生活壓力,有啥鬧心事兒高興事兒都可以肆意說出來,大家七嘴八舌間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樂事在分享間卻喜悅加倍,這就是團建最樸實的形式吧。也是後輩從這個大家庭中感受到的第一手關於家的概念,小時候還不懂這事兒的可貴,只知道這種感覺挺好的,暖洋洋的,每次想到都樂呵呵的,長大後才發現,這種家的交融感儀式感不是每家都有,也不是會一直伴隨終身,它可貴得……指不定哪天就消失了。


老商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之多艱。

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這恐怕是屈原的《離騷》中咱們最熟悉的詩句了,屈原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咱們的端午節就是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


(上學的時候沒少,在屈原的圖畫上塗塗改改😁😄)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去泊羅江憑弔屈原,為了不讓屈原屍體被和中蟹魚蟲蛇所吞噬,人們就往江裡投入飯糰,倒雄黃酒,這就有了每年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的端午節了。

好了故事說完了下面我就說說本人最喜歡的粽子的味道,我是一名資深吃貨......😁

1:廣東裹蒸粽(本人最愛)

裹蒸粽是用乾的荷葉包裹的,先鋪上一層糯米,再來一層綠豆,當上肥瘦豬肉和一半鹹蛋黃,用水草綁好,最後味道有淡淡的荷葉清香,咬一口那感覺爽。

2:廣西小枕頭粽

外形好像一個枕頭,至於配料就不說了,挺複雜的,我雖然吃過,但是記得不太清楚了,給個圖片解解饞吧😄


3:陝西蜂蜜涼粽(這是我不得不說的秘密)

它和別的粽子不同,不包餡,也不包粽葉,全是用糯米制成的,外形晶瑩剔透,清涼解暑,食用時沾著蜂蜜,桂花糖漿吃,吃一次絕對忘不掉。

4:華北地區的黃金裹瑪瑙(感覺吃不起的樣子)

用紅棗,蒸熟之後,只見黃金金的黏谷中鑲嵌這嬌滴滴的小紅棗,故名為黃金裹瑪瑙,感覺就像一個土豪金的漢子,壞笑著包圍這那嬌豔欲滴的小紅顏。

5:海南粽子(用芭蕉葉做的

粽子之大,一個蒸鍋放不下。一個粽子重約1斤左右,沒錯就是一斤左右,這是我吃過最大的粽子。


6:臺灣粽子(一家人的粽子)

用長糯米,炒半熟,在用炒過的五花肉,蝦仁,花生,雞肉,乾貝等等包好下鍋煮熟,所有的食材完美的結合在一起,那種感覺(別管我讓我在流一會口水)


至於你讓我選出最愛的口味,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選,這對一個吃貨來說太難了。我所列舉的只是我泱泱大國的一小部分,大家還知道什麼奇特有美味的粽子呢?


皮革明子

作為一個標準吃貨的九月君,最愛的粽子,一定是又香又好吃的那種,那就是噹噹噹~~~

蛋黃鮮肉粽!

必須得是蛋黃鮮肉粽啊!

一整個,圓圓的鹹蛋黃,在粽子裡面。

一定要一小口一小口地吃,吃粽子裡淡淡的鮮肉+鹹蛋黃的氣息,吃鹹蛋黃沙沙的口感,吃鹹蛋黃鹹鮮軟糯的香氣,以及鹹蛋黃中間那個硬芯兒越嚼越香的味道。。。

哇塞——

說得我自己口水都快流出來了!

還有粽子裡面大塊的鮮肉,都是極香極好吃的!

鮮肉是一大塊一大塊的,吃的時候,也要一小口一小口地吃。

吃鮮肉那融在粽子裡的肉香,吃鮮肉一絲絲一縷縷的口感,吃一大塊鮮肉在嘴裡那種滿滿的幸福感——爆棚的感覺!

其實,粽子,吃的,就是一個回憶。

一個小時候的回憶。

小時候的物資,總是沒有現在這麼豐盛的,甚至可以說是匱乏。

那時候,也就是過年過節,才能吃到這麼好吃的美食。

而小孩子,也就把過年過節,當成一種期盼,一種嚮往,一種可以解饞的途徑,一種心底裡的希翼。

這份期盼,才是最甜、最美、最值得回憶的。

現在衣食住行都好了,什麼美食都可以吃到了,反倒少了一份美妙感。

其實,儀式感,還是很重要的。

可以讓人有很多美好的回憶,直到永遠!


放飛九月

關於粽子的甜鹹之爭,已經不只是粽子了,還有豆腐腦,上學的時候,有個同學在吃炒麵,她是山西的居然放的是鹽,我吃了二十年炒麵,都是放糖,她表示沒聽說炒麵放糖,我嚐了一下,哎呦,蠻不錯,口感一樣,風味完全不同。


我是山東人,所以從小到大一直吃的都是棗粽子,現在生活好了,粽子配料也豐富起來,現在粽子裡也會加一些花生豌豆之類的,我個人不太喜歡吃蜜棗的,總覺得蜜棗太甜,還有一股說不上的味道。





我自己包過幾次,本來想包肉的,但是我怕搞砸了,所以沒敢,包的時候用了一個粽葉,結果包成了平三角,後來我用了兩片粽葉,相當於加寬,好歹包出來了一個立體的三角。我們這很多鄰居,在端午之前都會來找媽媽幫他們包,因為他們自己都包不成,要麼是扁的,要麼扎不緊,煮出來可能裡頭都稀軟的,更有趣的是個別的煮成了一鍋粥。



過程很簡單,就是先把新疆大棗和生花生糯米提前一晚泡好,(我們本地的棗說真的,都是那種長得很規則,像個小冬瓜形狀,細長細長的,曬乾的沒什麼肉,大部分是直接吃了,或者蒸熟了用酒釀,做成酒飲棗)粽葉也提前泡好洗淨,然後第二天下午的時候,媽媽會整整包三個小時,滿滿一大鍋。




我不太喜歡剛煮出來的,還是喜歡那種煮完以後用涼水泡著,勤換水,越泡越粘,特別推薦,我是很喜歡裡面放一點豌豆的,因為以前豌豆不是很好買,所以媽媽會把豌豆燙一下,半生不熟的放到冰箱裡凍著,(不知道生著放進去這種半生不熟再包到粽子裡哪種口感更好)用的時候取出來化凍,直接和大棗,花生一塊包進去,一顆粽子裡放和十幾粒就行了,喜歡的就多放一點,它不會很搶粽子的味道,增加了粽子的口感,我是很喜歡這個“面面”的口感的。



現在還沒有品嚐過鹹味粽子,不知道味道怎麼樣,我喜歡吃肉啊!有沒有吃過的小夥伴給講解一下。


軍事一點通

又是一年端午到,看到桌子上親朋送的各種口味的粽子,我的心裡不禁浮想聯翩。



本人生於七五年,住在浙東一小山村。小時候吧,物質貧乏,難得吃白米飯,糯米包的粽子更稀罕,鄰居們全部包的是清一色淡粽。 到端午那天,用白糖蘸著吃粽子那是一種幸福。而這並不是最美味的,另外一種吃法才讓人稱道,這個需要醞釀一下情緒,且聽天台觀寧波慢慢道來。

我們後山松樹很多,村裡往往在端午節前後統一上山砍柴,說是砍柴,實際上是把松樹多餘的枝叉砍掉,讓松樹長得更粗更高。我的小夥伴個個身強力壯,而我卻體弱多病,看著他們跟大人上山擔柴,我忍不住也要去。其他人尤其是奶奶不許我去,好在爺爺同意了。吃過早飯,天矇矇亮,我提著三個淡粽隨大人出發了。大人們在黑暗的山間小路穿行,健步如飛,而我上氣不接下氣,勉強緊跟不至掉隊。上得山頂,天大亮了,大人們紛紛爬上樹,或刀或鋸,一會兒,地上掉滿了大大小小的青樹叉。


爺爺特地把胳膊粗的樹枝砍成長段,用繩索梱成約八十斤的擔子,共三擔。這就是我上午的任務,把這些弄下山。我採用傳的方法,先挑一擔下山,在路上後面要是有大人挑著二百來斤的青樹枝趕過來,我還要讓在一旁,讓他們先過。當我擔到半山腰,我的左肩己經腫了,於是就找個地方放下擔子,向山上走去。到了山上放柴的地方,又累又餓的我,取出來藏著粽子,迫不及待地解開粽葉,大口咬了一口,這透著粽葉清香的粽子,涼涼的透著一絲絲甜味,分明是淡粽,此刻卻分外香糯,幾口下去,人也不熱了。平時吃不下一個粽子的我,不用十口吃完了。感覺恢復力氣的我,這次用右肩扛柴擔,好不容易來到半山腰剛才放擔子的地方,我還不能停下,還要擔下去才能放下這擔。在山林的邊緣,我放下這第二擔,又往山頂走。此時我兩肩俱痛,但空著手腳步輕快,趕到山頂,摸出第二次粽子,迫不及待的吃起來,這涼而清甜的粽子就是能量丸,吃完我就有了力氣,忍著雙肩的疼痛,我硬是把這第擔柴一口氣挑到家裡,奶奶心疼的端來涼粥,我喝過後,又衝上半山腰,把這擔柴慢慢的挑下山,放在離家不遠的路邊,又急趕到樹林邊緣那邊,把第二擔直接挑到家裡。這第三個粽子我是邊走邊吃,走到第三擔柴的地方,我把最後一口嚥進肚子裡,忍著痛,一步三停的把它挑到家,中飯已燒好,我連吃兩碗飯,總覺得還是淡粽好吃。

到現在,我品嚐各色粽子時,不自覺的跟那三個淡粽去比,就是嘗不出那種味道,我奶奶包的淡粽,讓當年八歲的我,記住了一輩子。


天台觀寧波

說起最愛的粽子是什麼味道往往都會觸動味蕾,我們都會爭論哪種餡好吃,甜的還是鹹的?紅棗還是紅豆?而忽略了人生中唯一的一種幸福的味道,那就是媽媽的味道!



粽子,在如今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已經很常見,比如:早餐店,高速服務區,旅遊景點等等。但是一年之中能吃到媽媽包的粽子也許就那麼一兩回,在我們家鄉,除了端午,中秋節也會包粽子,一年之中也就這麼兩次。

小時候,要想吃到粽子,只能等到這兩個節日,每次媽媽都會包很多,各種味道都有,像肉粽這種是標配。由於比較喜歡吃甜的,我媽媽就會做很多種甜餡的粽子。



每當端午臨近之時,媽媽就會準備食材,從集市上買粽葉、自家種的糯米、到山上砍幾片棕櫚葉、自己曬的紅豆、綠豆。也許有人會問,棕櫚葉拿來幹什麼用?其實這就是繩子,將棕櫚葉一條一條的撕下來,然後將其連接起來用來捆紮粽子,這樣的粽子煮出來會有一股別樣的香味。如今很多人家都沒有如此講究了,都選擇用繩子代替了最原始的方法,雖然說外表變美觀了,但總感覺缺少了那份傳統。

我媽媽就是喜歡保持傳統文化的人,為了一點棕櫚葉可以翻遍好幾個山頭去找棕櫚樹。為了在端午節能讓我吃到紅豆沙的粽子,自己特意種起紅豆,將其曬乾放著等來年包紅豆沙粽子。有一次我問媽媽:“紅豆不是有賣的嗎?你買一點不就好了,幹嘛要這麼大費周章的自己種啊?累不累啊!”

我媽看了我一眼,笑呵呵的說:“吃自己種出來的東西也有錯嗎?現在外面買的東西都不讓人放心。” 我忽然意識到自己說的話很無知,卻又不想承認自己是錯的,只能繼續說:“行行行,你都是對的。”然後就岔開話題。說句心裡話,我媽做出來紅豆沙餡粽子是我吃過最好吃的,這不是吹牛,既有粉末的細膩感,又不失其中的顆粒狀,不像外面賣的那種吃去全是糊糊的粉末,完全沒有紅豆該有的味道。



我媽媽包的粽子很大個,這也是讓我受不了的地方,別人家的粽子我能吃兩個,自己家的吃一個還有點難度。每年吃粽子我都會跟我媽抱怨一下粽子的塊頭:“媽,為什麼你包的粽子都比別家的大個很多,能不能小個一點?” 老媽每次聽到這話的時候都是一副不以為然的表情,淡淡的回答我:“自己家吃的東西,幹嘛要包的那麼小家子氣,包的小個了,你一口氣還不是要吃兩個?”我居然無法反駁!


真的是知兒莫過娘啊!心裡有什麼小算盤一眼就被老孃看穿了。其實我媽包的粽子真的很好吃,如果是鹹的粽子會將糯米拌上味道,煮出來的粽子哪怕吃一個小角都是有味道的,不會像有些人家的粽子,你如果還沒有吃到中間的餡,那就是在吃糯米飯一樣無味。這一點風味跟五芳齋粽子很類似,但五芳齋粽子口味偏重了,需要備一瓶礦泉水。

說了這麼多,其實就是想表達一點,不管是鹹的還是甜的粽子,媽媽包的粽子才是我最愛的的味道。


金華爆料

在我記憶裡,印象最深,口味最棒的也是我平生吃過最好吃的粽子,那就是媽媽自己包的糯米粽子,因為哪含有“媽媽的味道”。


小時候住在鄉村裡,每年端午節前媽媽都要開始忙碌著準備包粽子過端午。那時候我還小,七八歲吧。喜歡和媽媽一起幫忙包粽子,與其說幫忙不如說是為了單純的玩兒。

因為我們那邊包粽子需要一種竹子的葉子,好像叫什麼和葉,我也不是很清楚。但我知道要在山澗的河邊才能找到,每次我都會跟媽媽一起去,因為那個地方很好玩。

媽媽採一揹簍就走,每次我總是依依不捨,因為只有明年端午節,才能再赴遊玩了。回到家媽媽就會開始準備包粽子,其實那時候在我看來沒多少工序,也沒多少手法,但媽媽卻總是做上好幾個小時,到現在我才恍然大悟。

媽媽做粽子只有兩種口味,臘肉和原味。比起現在五花八門的種類,那時候可單調的多。但做出來的口味可比現在的粽子好太多了。臘肉粽吃起來,臘肉的煙燻味滲透在糯米稻穀的醇香中,外面覆蓋著竹葉的清香,香而不濃讓人回味無窮。 原味吃起來,糯米的醇香彷彿吸收了日月之精華包含其中,竹葉的清香彷彿在糯米醇香的渲染下更加強烈,吃一口就好像身處大自然。
在想想那味道是那麼的讓人回味讓人忘返。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也慢慢長大,爸媽頭上也鑽出了銀絲,也許再也吃不到了。獨在異鄉的你們是否和我一樣懷戀著媽媽的味道,世上最美味的味道、最無私的味道、最偉大的味道。在這裡祝天下所有的父母 “端午節快樂”。其實兒女幸福是媽媽最快樂的。給爸媽打打電話,祝他們端午節快樂。


新農村二代

6月18日就是我們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了,現在的大街小巷都是粽子的味道, 我也不例外,早早就買了3公斤糯米,紅棗和葡萄乾家裡都有,甜味粽子,是從小吃到大的味道,必須加紅棗和葡萄乾在裡面,這是一個家庭的節日傳承,現在長大了,有了自己的小家,依然要照原樣傳下去,所以家人也是喜歡這樣的味道,也最愛吃這種味的粽子了。

我家在新疆,這是盛產各種乾果,這裡人的也喜歡用各種乾果包粽子,我就用了哈密瓜脯、紅棗、葡萄乾、鷹嘴豆包過粽子,新疆人也基本用這些包粽子,這些基本都是甜味的,也有喜歡有牛肉、蛋黃包粽子的,是鹹味的,我一般都包不同味道的粽子,但是還是比較喜歡吃甜味的,因為這裡盛產牛肉,畢竟過節嘛,粽子味道豐富些好,有節日的氣氛。

至於粽子的葉子,我一般都用父母祖籍的粽葉,就是竹子的外皮,父母的祖籍在內地,那裡盛產各種竹子,每年的春天,竹子出來了,就有竹子皮,當地人就會去上山撿回來,清洗乾淨,用清水煮煮消毒,用它包粽子,特別的竹香味濃,而且這種竹子粽葉,可以反覆利用,每次吃完以後就清洗乾淨,捲成桶形狀,掛起來自然晾乾,等到來年,在清洗乾淨,用清水煮煮消毒,就可以包粽子了,這種竹子外皮,越煮越香,粽子就軟糯香濃,竹子味道就更濃了,這樣的竹子外皮包粽子,是當地人的傳承,一代代就這樣傳下去的。

我家每年的粽葉,就是這樣傳承下來的,內地的親戚,幾乎每兩年都給我送來這樣的粽葉,我都保存好,留著每年包粽子,家人也喜歡了這樣的口味,幾乎不吃外面買的粽子,都習慣了竹香味濃的粽子,更喜歡吃紅棗和各種乾果的甜味粽子。


天山可可

我最愛粽子透出的暖暖親情味。

粽子是端午節的象徵,是親情愛意的表達。聞到棕香,總讓我回想起三四十年前兒時的快樂端午節,那裡有暖暖的親情的味道。

端午時節正是華北平原的麥收之際,缺少現代工具,家家戶戶要搶種搶收。但端午節的到來,家長還是要有些許的放鬆,為孩子做好節日的安排。

首先:要早早地到左鄰右舍集齊五彩線。端午節前夜或當天搓成繩,系在孩子手腕或腳腕。一個要保佑孩子不生病生災;二個保佑孩子健康快樂。滿滿的親情滿滿的愛。

第二:端午節早上,父母要早早起床,煮上雞蛋、鴨蛋、鵝蛋,有的是早就醃製好的,有的是沒有醃製的。平時不捨得吃的原來都是為端午節準備的。這時可以敞開肚皮,包你吃個夠。

第三:端午節的重頭戲---粽子要粉墨登場了。那時家裡根本不具備包粽子的條件,只好等賣粽子的來。遠遠地聽到吆喝聲,粽子的香氣便撲面而來。拿著碗、端著盆,排著隊等著賣粽子的把剝好的粽子放進來,粽葉他們是要收回的。很多情況下,父母是捨不得吃的,只在一旁笑著看孩子狼吞虎嚥的情形。

不知不覺,已過而立。又到一年粽香時,親情的味道再次襲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