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不會,那也不會,孩子怎麼能有自信?

這也不會,那也不會,孩子怎麼能有自信?

這也不會,那也不會,孩子怎麼能有自信?

“老公,書上說的,一次喂100ml!”

米粒爸聽了,趕緊跑去衝了100ml的奶,一溜小路端了過來。

我們這一代父母是這樣帶娃的,一手抱孩子,一手捧著育兒經。書上說了母乳最好,書上說了要第一時間回應你的孩子。書上還說,要從小多誇獎他,不然孩子會沒自信。

哇,這個真不敢含糊,沒自信那不就是loser嗎?!

我和很多父母一樣,把表揚、誇獎當成了培養孩子自信心的靈丹妙藥。米粒就是一個在好詞兒中泡大的孩子。他看起來確實很陽光,很open。

還記得米粒小時候,有一次我們去逛書店恰好遇到一場講座。講的是敦煌藝術,放了很多身材豐盈姿態優美的飛天畫片,我就拉著米粒鑽進去聽。

不一會兒,主講人問你們有什麼問題?

“我覺得你說的不對,這些女孩子吃得那麼胖,怎麼能飛得起來呢?!”米粒大聲地發問。

這也不會,那也不會,孩子怎麼能有自信?

哈哈哈,全場爆笑,周圍人都向米粒投來喜愛的目光。

書上說的沒錯,孩子對自己的判斷是從父母那兒來的,大人覺得他不錯,他就感覺自己差不了,到哪裡去都很大方、活潑,零壓力。

但是,上了幼兒園,我卻發現米粒的自信心開始不夠用了。

這也不會,那也不會,孩子怎麼能有自信?

你是個廢物蛋

和班上小朋友比,米粒有好多東西不會。

笨手笨腳,扣個釦子把老師急的直冒汗;經常搶不到喜歡的玩具;上大班了還不會跳繩,左手寫字也成了被人嘲笑的靶子。

那時,“媽媽我不會”成了他掛在嘴邊的話。

這也不會,那也不會,孩子怎麼能有自信?

有一次,他從幼兒園回家就眼淚汪汪地說,今天和小朋友玩籃球,他一個也沒投進去,有人罵他“

廢物蛋”。

What? 罵我孩子是廢物蛋,不如抽我個大嘴巴!

自信心不是個假大空的東西。如果來到一個環境中,發現自己這也不會,那也不會,處處落後,怎麼可能有信心呢?

靠誇獎,我們培養出來的只是一種良好的自我感覺。

自我感覺好的孩子願意去嘗試、去表現,但這並不是自信心。如果沒有實實在在的能力做支撐,在堅硬的現實世界裡,光有良好的自我感覺是不堪一擊的。

而且孩子特別痛苦,因為他一方面內心有一種驕傲,覺得自己多麼特別,多麼出色,可是現實中又是幹啥啥不行,於是內外交戰,更加痛苦。

我不是說誇獎孩子不好,而是自信心的形成沒有那麼簡單,光說漂亮話培養不出真正的自信。其實父母只要做到不打擊孩子,這就夠了。

希望孩子自信,就請踏踏實實地從小為他培養一種才能。

不管是什麼,運動、語言、閱讀、繪畫、各種才藝,anything,什麼都行。找到孩子比較擅長的事情,從小去培養。一個自信的孩子一定首先是有優勢的,在某個方面做的比較好,比較突出。

這也不會,那也不會,孩子怎麼能有自信?

這也不會,那也不會,孩子怎麼能有自信?

自信得有才華打底

大家都知道俞敏洪考了三年才考上北大,那時從蘇北農村來到了北大的老俞,真是被同學們的北大風采嚇得瑟瑟發抖。用他的話說就是,自慚形穢,都不把自己當人看。

他是一個只會啃教課書的土鱉,而同學們看的卻是世界名著,談論的是《約翰.克利斯多夫》、《靜靜的頓河》,讀的是艾略特、雪萊和葉芝,而這些老俞聽都沒聽說過。

上了北大,最大的發現是突然聽不懂中文了。

這也不會,那也不會,孩子怎麼能有自信?

差距太大了,讓老俞一直處於自卑當中。他從來不敢和女生說話,更別提談戀愛了。看見漂亮女孩,跟蹤一個月,也不敢搭話。這有點變態吧?

在北大的最後兩年,俞敏洪開始拼命背單詞。

“結果背到大學畢業的時候,我的詞彙量已經是全班第一了,有同學來問我單詞,我就跟他們解釋這個單詞的詞義,不用查字典。同學們就開始用一種讚賞的眼光看我,我就這麼建立了一點自信。”

這是老俞自傳裡提到的故事。就是這麼一點點像星星之火一樣的優勢,讓老俞覺得自己也不是那麼差勁,我也是可以成事的,從極度自卑中走了出來,最後還成就了一番事業。

當一個人處於劣勢時,才能可以是一根自救的稻草。

孩子也是如此。

這也不會,那也不會,孩子怎麼能有自信?

在幼兒園被人罵成廢物蛋的米粒,也是因為自己還有那麼一點兒擅長的事情,才找回了自信。

“你好好想想,小朋友說的對不對,你是廢物蛋嗎?”我強忍著一個老母親的悲痛問他。

米粒使勁搖著頭:“我能自己看書,全班只有我一個人能讀那本最厚的《木偶奇遇記》,好多小朋友都求我給他們讀故事聽。上課的時候,老師也總誇我積極回答問題,愛動腦筋。另外,我還會畫畫。”

“對啊,你不是廢物蛋。從來沒有哪個小朋友是廢物,別人說了什麼你自己要先想想他說的對不對。”

“媽媽,我是不是廢物小朋友說了不算,我自己說了才算?”米粒問我。

我想了一下,告訴他:“嗯,我覺得這事兒,只有你的本領說了才算,對不對?“

如果不是米粒有個能寫會畫,愛動腦筋的長處,他可能不會馬上就轉過彎來。否則,孩子就會容易被人左右,落入自卑的陷阱裡,抬不起頭來。

這時候家長就很被動,無論怎麼加油打氣,都不能讓他拿出勇氣來。除非平時他與別的孩子在一起時就有長處,要麼是身體更強壯、頭腦更聰明、動手能力強,或者有一兩種能顯得卓爾不群的才藝,而且別人也都看得見。

這也不會,那也不會,孩子怎麼能有自信?

這個時候,來自別人的不友善頂多是一種混蛋邏輯,不可能成為他對自己的判斷。

是不是廢物蛋,大人說了不算,同學說了也不算,孩子的本領說了算。

人最初的本領就像是孩子心裡的一層盔甲,保護著他,讓他可以從容的成長。每個人都應該有一個相當於精神內核一樣的東西, 一個健全的人,成熟自信的人就是從這裡走出來的。

這也不會,那也不會,孩子怎麼能有自信?

自信心是從失敗中炸出來的

才能是孩子自信心的一個支撐點,是他的大本營,在這裡他能獲得一種內心的安寧和精神上的解放。每個孩子都需要有這樣一個精神家園。

但是如果不能從這裡面積蓄力量再向外輻射,而是固守著自己的一點點驕傲,才能難道不也是一種自我封閉嗎?

有才能也很危險,因為孩子們很容易就躲藏在自己擅長的事情裡,用書本、音樂、某個長處給自己建一個堡壘,逃避那些不喜歡,不擅長的事。

這樣就可以把自己的笨拙很好的掩藏起來了。

這也不會,那也不會,孩子怎麼能有自信?

米粒的笨拙在運動方面,無論是學騎自行車、跳繩、游泳、輪滑,甚至學一個集體舞,他都不能像別人那麼靈巧自如,一學就會,一會就通。從小到大,只要他一學運動,人生馬上就坎坷了。

他5歲時,我們報了個游泳班,恐怕他學得慢,我還特意找了個最有耐心的教練。本來想報一個一對一的班,免得他的小心臟受刺激,可是正好碰到小Q媽,非要和我拼一個,於是就和小Q一起學了。

兩個孩子在一起,果然高下立見,第三節課小Q差不多就學會換氣了。米粒呢,他只把臉埋到水裡一秒鐘就再也不幹了,整節課無論老師怎麼勸,他都紅著眼睛拼命搖頭,好像老師要殺他似的。

很快下一次課上,小Q就能只綁一塊浮板遊個來回了,米粒因為還不會換氣,還在原地踏步呢。小Q每次游回來時會得意地在米粒周圍繞一圏,“我都敢去深水區了,你行嗎?“

米粒受不了小Q的擠兌,回了家就要求我把浴缸放滿水,他戴上游泳眼睛,報著必死的心情,咬牙切齒地說:我一定要學會換氣!

“媽媽別走,幫我掐著點時間。“

呵呵,有什麼好掐的呀!每次都是一沾到水就飛快地把頭抬起來,就這樣還嗆到水了,哇哇地哭起來。

沒見過這麼熊的!就學個換氣這麼點事兒,瞧把他難為的,跟上刀山下火海似的,人家小Q面不改色心不跳,一秒鐘就能get到,到了他這兒怎麼弄得這麼慘,還以為世界末日要到了呢!

氣死我了!

這也不會,那也不會,孩子怎麼能有自信?

“好了好了,你別折騰了。學不會就承認自己不行,好好地學,多花點時間,哭給誰看啊!我不想看你這個樣子,不就學個游泳嗎,弄得這麼慘,有必要嗎?“

說完我就走了,一點兒也沒心情看他那副鬼樣子。心想把班退了吧,多活幾年比什麼都強!

我扭頭走了以後,大約安靜了十多分鐘。

“媽媽,你來看看。”我聽見米粒在浴室裡叫我。

我走到浴室門口,他還是那句,你給我掐個時間,然後吸了一口氣沉到了水裡。

雖然只憋了二十多秒就冒出來了,但這也是頭一回。我們都很高興,擊掌相慶。接著米粒不斷地開始吸氣、沉下去、浮上來,一次比一次時間更長。

游泳眼鏡把米粒的眼睛周圍勒出了兩個紅圈,他的眼睛透過鏡片看起來有點變形,頭髮溼漉漉地貼在臉上,黑得發亮,還滴著水,笑得咧開的嘴唇已經發白了。

“哈哈,你看起來像個水怪”,我們都開心地笑了,剛才的惱火一瞬間就煙消雲散。

這也不會,那也不會,孩子怎麼能有自信?

第二天放學,米粒一見到我就說,媽媽一會兒到了家我還要練憋氣,今天爭取超過50秒。

我看他興高采烈的樣子,有點抱歉:“昨天媽媽跟你發脾氣了,你生我氣嗎?”

“不生氣,要不是你罵我,我不能這麼快就學會。所以,我還挺感謝你的。”

過了這一關以後,他就再沒有覺得困難過,很快就遊的跟小Q差不多了。

人最大的幸福就是克服阻力,達到目標,能夠幫助孩子再上一層臺階,就算對他有點狠,上去了,他也會感謝你的,因為沒有人喜歡庸庸碌碌的自己。

不逼一下,孩子永遠都不知道自己有多優秀!

自信心不是隻有領先別人時才能獲得的,學會超越自己,對孩子建立自信更有幫助。一個隨時準備好了失敗的孩子,才是最自信的。

自信的形成是一個不斷受到外界挑戰,破碎後又重生的過程。

學會游泳的米粒,總會遇到遊的更快,遊得更帥的,人的自信心就是會一直受到挑戰。碎了粘上,又碎了再粘上,就看我們能不能習慣災後重建,精通自我修復的手藝。

這也不會,那也不會,孩子怎麼能有自信?

自信心就是找回真實的自己

好萊塢影星娜塔莉.波特曼13歲時出演《這個殺手不太冷》就紅透了全球。除了美貌和演技,她還是智慧的化身,成績優秀,會五六種語言,中學時寫的科學論文就入圍過英特爾科學獎,一個真正的女神。

18歲時娜塔莉得了金球獎,可謂星途坦蕩,可是女神突然宣佈息影!

這也不會,那也不會,孩子怎麼能有自信?

“比起當電影明星,我更喜歡當聰明人。” 娜塔莉說。

娜塔莉以全A的成績考進了哈佛心理學系,看清楚了,人家是考進去的,而且同時也被耶魯錄取了。

然而哈佛畢竟是哈佛,全世界頂尖人才雲集的地方,巨大的壓力差點讓娜塔莉垮掉。對她來說一週讀完一千頁書已經遙不可及了,做夢也沒想到還要寫出50頁紙的論文,而她的同學卻淡定地說,和他們高中時的要求比,哈佛的作業簡直就是小菜一碟。

“我就是個白痴女演員,或許我真的不該來這裡,我的智商配不上哈佛。”

這也不會,那也不會,孩子怎麼能有自信?

娜塔莉陷入了自卑,她說自己在哈佛過了一段黑暗的日子,每次考試前都要給聖像點臘燭,求神保佑。

經過痛苦的掙扎,娜塔莉終於放下明星的光環,不急於證明自己是不是優秀,踏踏實實地鑽研,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2003年娜塔莉以優異的成績從哈佛畢業,並且在希伯來大學唸完了研究生。

當她重回好萊塢時,依然美麗,頭腦、見識、視野卻變得不同凡響,一個高配版的娜塔莉.波特曼誕生了,贏來了事業的巔峰。

2010年娜塔莉出演《黑天鵝》,贏得小金人,成為奧斯卡歷史上第一位80後影後。除了演電影,還是哥倫比亞大學的客座講師;當過導演,她拍的第一部片子就入圍戛納電影節;最為大家注目的還是,受邀回哈佛做畢業演講,和比爾蓋茨、J.k.羅琳等人站在了同一個講臺上。

這也不會,那也不會,孩子怎麼能有自信?

這些事情無論哪一個,都是不小的成就,娜塔莉卻都嘗試過了。如果說作為演員她很優秀,演過無數精彩的戲,那麼作為一個人,她更加成功,因為她把自己的人生活成了一部大片兒。

乾脆有人勸她去競選美國總統!

娜塔莉的自信和成功在於她懂得不斷升級,打開新的局面,不把自己侷限在一個池塘裡。向不領域的最優秀的人學習,盡力的擴大自己事業的邊界,學術、演藝、編導、社會公益、甚至政壇她都有涉足。

她今年34歲,34歲在演藝圈已經是老阿姨了,但是作為導演還是新銳,更別提在學術界和政界,34歲的娜塔莉依然是個少年天才。

這也不會,那也不會,孩子怎麼能有自信?

但是這個過程很痛苦,和更優秀的人在一起學習,幹自己完全陌生的行業,一點都不新奇刺激好玩。

那意味著每天早晨起床照鏡子時,你都會看到自己的臉上寫著失敗,很長時間你從心裡相信自己就是個loser。世界突然從四面八方擠壓過來,把你原有的自信心捏碎,存在感清空,留下的只有凌亂的碎片。

一個超級自信的大boss明明就是一點兒也不珍視自己,老子就把自信扔這兒了,你們來吧,隨便碾壓,暴曬,萬點暴擊,千萬別手軟。

只有這樣你才能看到一個更加真實的自己。

當娜塔莉放下名人的光環,承認自己智商不夠,承認自己寫不出50頁的論文,不再是那個聰明、引人注目的娜塔莉時,她就回到了那個真實的自己,才真正知道自己該怎麼辦。

好吧,如果娜塔莉只能寫10頁論文,那我就寫10頁,但是每次都盡力把這10頁寫到最好。

自信心是什麼?自信心就是敢於摘下美麗的面具,重新做自己。

這時候,能讓我們關注的是自己有沒有付出努力,而不是考第一第二還是第三;能讓我快樂的是知識思想創造力本身的美,而不是證明自己如何如何。

人能做一個更加真實的自己,就不會在乎臉面,也不在乎別人的視線。因為此時,人的內在發生了變化,從關注外在的標準跨越到關注客觀真實的世界。

接著,我們和世界的關係就發生了奇妙的變化,從一個手持武器的競爭者變成了裝備齊全的探險家。如果一個人只在乎自己在別人眼中的樣子,世界對他來說永遠都是一個緊張的競技場,當他看清楚了自己,找到自己的路,世界就更像是馬雲爸爸的淘寶商城了。

這也不會,那也不會,孩子怎麼能有自信?

從小培養孩子自信十分重要,關鍵問題是,我們應該理解自信心的形成不是某個時刻,而是一個過程。

首先,我們應該為孩子選擇一兩項適合他的才能好好培養,為他的自信心建立一個有力的支撐點。

第二步,鼓勵孩子做一些不那麼擅長的事兒,學會從失敗中堅定信念,明白超越自己是更值得追求的事。

第三步,帶孩子多見世面,讀好書,見高人。告訴他人生要有目標,但不止於學習好,上名校。對自己有客觀的認識,找到人生意義,自信就不再是一個困擾我們的問題了。

最後,給大家講一個真事兒,有個用戶告訴我的。

他的兒子讀中學,有一次班主任老師開班會時,問了兩個問題。一個是,覺得自己聰明的人請舉手;另一個問題是,覺得自己有點笨不夠聰明的請舉手。

結果出人意料。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肯舉手承認自己有點笨不夠聰明的,全都是班裡學習成績好的學生。

真正的自信,不是相信自己是最好的、最牛的,而是一種謙卑,一種眼界。世界之大,學海無涯,除了追求真理,熱愛生活之外,沒有別的路更接近自信了。

相關閱讀

扼殺孩子智力的三大殺手,你家寶貝可能天天都在接觸!

日本小學生一頓午餐,憑什麼震驚全世界?

孩子在學校的表現跟在家裡不一樣?家長你要注意了!

培養孩子時間觀念,這些方法太有用了!(內附繪本書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