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算命之名人八字——戴高樂(武曲星坐中宮預示將軍之兆)

周易算命之名人八字——戴高樂(武曲星坐中宮預示將軍之兆)

周易算命之名人八字——戴高樂(武曲星坐中宮預示將軍之兆)

五行用神為金,比劫星2(兌)延年/武曲星坐中宮,爻詞曰,"富家大吉"(果領導戰敗的法國富強起來)。武曲星坐中宮預示職業為武職,果從軍。兌卦正卦預示武職(中宮)有不凡業績。

4、5歲起大運。

5~15歲(1895~1905)行火運,火克金,不利。在宗教學校讀書,靠宗教避禍。

年輕的戴高樂在巴黎和的宗教學校讀書,成績優秀。

15~35歲(1905~1925)行木運,旺木辱金,不利。從軍,作戰,多次受傷,並被俘。財星旺,得妻(結婚生子)

1908年,他選擇了從事軍職,並進入巴黎的斯坦尼斯拉中學讀書,以準備參加的入學考試。

1909年,他被聖西爾軍校錄取,與未來的朱安元帥為同窗。軍校的學生首先應瞭解軍隊,於是戴高樂選擇了,認為步兵在戰爭中最直接接受戰火的洗禮,因此最具有"軍事"味道。於是,他來到駐的第33步兵團,在當時的貝當上校手下擔任學生軍官。

1912年9月,戴高樂從軍校畢業,考試名列第十三,得到的評語是:"一個未來的優秀軍官"。畢業後他重返阿拉斯第33步兵團。 [4]

1915年3月10日他在梅斯尼爾—雷斯依爾呂斯戰役中第二次受傷。傷愈後,他回到步兵第33兵團,擔任連長,隨後擔任上校助理。

1916年5月至1918年9月,他先後被關在奧斯納布呂克、和斯庫辛戰俘營,格爾斯塔特要塞,羅森伯格監獄,巴索軍事監獄,塢爾茲伯格監獄,和馬德伯格監獄。

1918年戰爭結束之後他終於返回家鄉,但後他又重上戰場。這一次,他是作為志願者在波蘭執行軍事任務,

1919年至1921年間幫助年輕的波蘭軍隊與作戰,並大獲全勝。

1921年4月6日,他與伊馮娜·旺德魯結婚,並在第二年12月28日有了兒子菲利普。當時他在聖西爾軍校任講師,

1922年考入高等軍事學院。

1924年他先後在特雷夫和駐萊茵河馬揚斯的法國軍隊參謀部實習。5月15日,他的女兒伊麗莎白出世。

35~55歲(1925~1945)行水運,水洩金,不利。二戰失利,退守英國,繼續反抗。

1925年戴高樂在貝當的參謀部擔任最高戰爭委員會副主席。

1927年再次被派往特雷夫任營長。

1928年1月1日他的小女兒安娜出世。

1929年戴高樂被調往地中海東岸地區,與他的家人在度過兩年。

1931年,他在巴黎的國防部總秘書處任職。在此期間,在的許可和支持下,他發表了許多文章,並在軍事學院舉行了多次報告會。他的獨立思想逐漸顯示出來,並提出軍隊首領應該具有"行動果敢"和"有個性"的素質。戴高樂認為有必要進行軍隊改革,並對軍隊與政治的關係進行思索。

在1924年出版的第一本著作《敵人內部的傾軋》中,他強調政治應優先於軍事。

在1932年出版的《劍刃》一書中,他強調了培養軍事首領和進行戰時分析的重要性。

1934年,他寫成《建立職業軍》,在書中提出了有必要建立一支結合機動能力和毀滅性火力,既能夠主動出擊、又能夠出奇制勝的裝甲師的理論。根據這一理論應該成立一支職業軍隊,與常規軍配合作戰。然而,這一設想除了得到右派議員和菲利普·塞爾的支持外,沒有得到其他人的熱烈反響。但是,在國外,尤其在德國,戴高樂提出的使用裝甲部隊的想法卻引起了極大的注意。在,戴高樂經常拜會以主張改革防禦戰略的埃米爾·梅耶上校為首的各界人士。但他們二人的觀點都沒有被認可。

1937年,戴高樂晉升為上校,在梅茲任第507坦克團團長。

1939年9月3日,英法對德宣戰時,戴高樂指揮第五集團軍坦克部隊。

1940年1月,戴高樂向萊昂·勃魯姆、保羅·雷諾以及和等八十多人發出了根據他在的經驗寫成的備忘錄《機械部隊的誕生》,強調了坦克與飛機配合作戰的重要性。

1940年5月10日,德國軍隊使用飛機與裝甲車雙管齊下的方法突破了法國防線,驗證了戴高樂提出的理論。隨後,戴高樂奉命指揮第四裝甲師,在蒙科爾內和拉昂大獲全勝,並於1940年5月27日至30日在阿布維爾阻斷了德軍進攻。他因此受到部隊嘉獎,被稱為"勇敢果斷的傑出指揮官"。

以溫斯頓·丘吉爾為首的英國政府,1940年6月28日宣佈承認戴高樂為自由法國的領袖。戴高樂組織的武裝力量被稱為"軍隊"。8月7日,由著名法學家勒內·卡森起草的協議得到了英國的認可。根據這份協議,自由法國軍隊在英國軍隊中不屬於外籍兵團,擁有自己的國別和獨立性。

1940年10月27日,戴高樂在布拉柴維爾成立了帝國防禦委員會,但強調戰爭結束後,將由法蘭西對其一切行為進行評價。

1941年6月22日,德國入侵蘇聯。12月7日,日本空軍襲擊美國軍事基地。戰爭由此轉變為。1941年9月,戴高樂為自由法國設立了一個法蘭西民族委員會,委員會成為流亡政府的象徵。

1943年6月3日他到達阿爾及爾之後,又將其改名為法國國家解放委員會,與共同主持。吉羅曾忠實於貝當,但其部隊隨後轉向自由法國軍隊。在阿爾及爾,戴高樂分配給聯合指揮部一支部隊。一年後,

1944年6月3日,戴高樂被推選為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總理。

從1942年起,自由法國與內地抵抗運動的關係越來越緊密。戴高樂委派在法國成立全國抵抗運動委員會,代表所有不同黨派、和抵抗力量,以協調針對佔領國和的鬥爭,最終解放法國領土。在解放法國的戰爭中,面對盟軍,國民的團結也至關重要。儘管戴高樂作出各種保證,一些盟國仍然拒絕承認戴高樂為法國的合法代表,因為他的權利沒有來自民主選舉。

直至1944年10月23日,巴黎解放後的三個月,臨時政府才終於被美國、和英國三大強國承認。戴高樂迅速地恢復了的權利。美國人本來要將解放了的法國看作是被戰勝國統治和佔領的國家。

1944年6月6日諾曼底登陸之後,他強烈要求盟軍總司令將軍迅速解放巴黎,而在此之前艾森豪威爾的戰略計劃則是不途經巴黎,而直接向進軍。

1944年6月14日,戴高樂抵達諾曼底,他在這片被解放了的法國領土上第一次發表演說。8月24日,勒克萊爾率領裝甲師解放了法國,戴高樂於8月25日重回巴黎聖-多米尼克街的戰爭部,這是他在1940年6月10日之前曾工作過的辦公室。他以此強調維希政權只是一段插曲,共和國從來沒有停止存在過。隨後,他來到市政廳發表了演說,在講話中他強調了法國人民在自身解放中起了重要的作用。第二天,8月26日,戴高樂凱旋地穿過香榭麗舍大道,巴黎民眾向他熱烈歡呼。9月9日,由他主持的國民政府成立。從1944年4月21日起恢復了選舉權的法國人民於1945年4月至5月期間首次參加了市政公民普選投票。

1945年10月,即戰爭結束後的六個月,選舉出制憲議會。任臨時政府總理的戴高樂在國家的概念和政黨的作用方面與制憲議會發生了衝突。

55~75歲(1945~1965)行金運,旺運。出任國家領導,並連任!

1946年1月20日,戴高樂因為軍事貸款問題向國民議會主席費力克斯·古安提出辭職。戴高樂經過一段時間的沉寂之後,於1946年6月16日在貝葉發表講話。他陳述了憲法草案,即加強行政權力,權責明確分開,其實這正是憲法的雛形。在國民議會通過了憲法提案之後,9月29日,他在巴拉杜克和埃皮納爾的講話中重申了他的主張。但是他的建議沒有被採納,在10月13日的投票中,選民贊成的是國民議會法案。從此,戴高樂以反對派的身份出現。

1947年4月17日,他發起了法蘭西人民聯盟,並很快吸引了許多人加入,在秋季的市政選舉上一舉成功。法蘭西人民聯盟的目的是反對黨派的專權制度,建議憲法改革,同時反對分裂分子,即。戴高樂希望這一政治運動不成為一個黨派,而是形成一個聯盟。因此,他建議允許雙重身份,即除了共產黨以外的任何黨派的成員都可以加入到法蘭西人民聯盟當中。但這一招沒有奏效,因為傳統的黨派拒絕持有兩種身份。

在這一時期,戴高樂被禁止在廣播電視上發表講話。於是他不得不到處奔走,往返於布魯納瓦爾和之間宣傳他的主張。但是法蘭西人民聯盟在1951年的議會選舉中沒有獲得足夠的席位,無法影響社會政策和國家制度。於是,戴高樂決定在1953年至1955年間逐步停止法蘭西人民聯盟的活動。但是這一經歷培養和動員了許多戴高樂的追隨者。 [10]

對於戴高樂來說,1955年至1958年這段時間無異於"荒漠孤煙"時期。他隱退於法國東部的小村莊科隆貝雙教堂的寓所裡,在拉布瓦瑟裡撰寫他的《戰爭回憶錄》。在這一段時期,他還多處遊歷。1953年兩度去非洲,1956年去法屬安的列斯群島和法屬領地,1957年到達撒哈拉。他的政治生活明顯平靜,但是他仍然關注時局。每週四,戴高樂仍繼續在他的位於巴黎索爾菲利諾街的辦公室接見一些重要人物。 [11]

1958年9月28日舉行的公民投票中,新憲法在法國本土以79.2%的壓倒多數被通過,並在(除決定立即獨立)也得以通過。12月21日,戴高樂當選為和、法國屬地的總統,於1959年1月8日宣佈就職。

1959年,他宣佈人民享有自決權。

1961年1月8日,在有關公民自決原則的全民投票中他獲得了廣泛的支持,得到75%的贊成票。在喬治·蓬皮杜與國民解放陣線的代表進行多次非正式會談之後,開始了以阿爾及利亞國務部長路易·若克斯為代表進行的正式談判。1962年3月22日,雙方簽署。協議在4月8日的法國公民投票和7月1日的阿爾及利亞公民投票中得到通過。根據協議,阿爾及利亞可以獨立,但兩國仍將保持合作關係。與此同時,共和國總統戴高樂還將履行法國簽署1957年的承諾。為了能使法國於1959年1月1日加入,由安東那·比內進行了財政改革(新法郎將從這一天開始發行),取消了,使法國的產品面向歐洲的競爭市場。 [14]

1962年8月22日被阿爾及利亞組織暗殺之後,戴高樂提出採用普選方式直接選舉共和國總統。提議遭到維護傳統議會制和擔心個人權利膨脹的政界人士的強烈反對。議會對政府投出不信任票,政府被推翻。戴高樂根據憲法賦予他的權利將議會解散,並等待1962年10月28日舉行的關於改變總統選舉方式的全民投票結果,以進行新的立法選舉。最後,法國人以62.2%的大多數贊成通過了戴高樂的提議。

1965年,法國舉行了首屆總統普選。第一個七年任期結束後,他以54.8%的選票擊敗,再度當選共和國總統。在一些重大決策上,戴高樂通過全民公決的方式尋求民眾的支持。對於1962年的憲法修改、1962年1月8日的人民自治、1962年4月8日的,以及1969年4月27日的地方改革和參議院改革,他都採取了的方式進行裁決。他極力主張繼續推行第四共和國時期開始的政策。

1960年2月,在附近的法國試爆第一顆。戴高樂拒絕的監護,逐漸將法國從中撤出。

75~95歲(1965~1985)行火運,火克金,衰,辭任國家領導,亡故。

1966年法國正式宣佈脫離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但仍然是大西洋聯盟的成員國。此外,戴高樂還尋求建立一個歐洲人的歐洲,並很早就開始同表示友好。

1963年1月22日簽署的標誌著獨立於歐洲體制的法德軸心的建立。他曾於1963年和1967年兩度拒絕英國加入,因為他認為英國是美國放在歐洲的""。

1962年,為鞏固,他採取了,但同時在不違背的基礎上拒絕超國家權力。

為此,他從1965年7月至1966年1月期間執行了他的""政策,以示對擴大職權的反對。推行"自由獨立的政策",即指擺脫時期形成的兩極對立,同時加強法國在全世界的地位,尋求1960年以來宣佈獨立的原非洲殖民地和地區國家,以及亞洲和拉丁美洲國家的支持。

1964年,戴高樂宣佈承認。他還到國家進行訪問。1966年,他在金邊發表講話時,抨擊了美國在的政策。

1967年7月,他發出"自由的魁北克萬歲"的口號,強調了維護法國在的歷史角色,同時表達對的反對。而且,戴高樂還注重同蘇聯及其發展友好關係,以建立"從大西洋到的大歐洲"體系。

1966年,他前往蘇聯訪問,開始了他的"緩和緊張局勢,進而達成諒解,最後進行合作"的外交政策。繼此之後,他於1967年到波蘭訪問,1968年在進行訪問。 [15]

法國經濟結構日益走向現代化,人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人們開始對社會結構出現的問題表示不滿。法國的學潮運動從1968年3月開始。工會和左派政黨利用學生運動掀起工人總罷工。總罷工使政權在五月份期間陷入癱瘓,引發嚴重的政治危機,動搖了政府的統治。

1968年5月24日,戴高樂對外宣佈,國家應該恢復正常秩序,以維護共和國的尊嚴。街上游行示威的人群無非是烏合之眾,有極權政治的苗頭。

1968年5月27日,政府、工會和資方代表三方簽署格勒納勒協議,制定出的是一系列傳統措施。5月29日,戴高樂突然神秘失蹤,乘直升飛機不知去向,引起一片恐慌,導致各方揣測。戴高樂第二天回到巴黎之後,在廣播講話中語調堅定自信。發表講話的當天,即1968年5月30日,大批市民上街遊行支持戴高樂。戴高樂解散國民議會。各政黨忙於立法選舉,工人逐漸開始復工。然而這次立法選舉的勝利卻沒有鞏固戴高樂的政權。新成立的國民議會的右翼勢力更加強大,但面對勢在必行的改革卻裹足不前。 [16] 儘管許多人的反對,戴高樂仍決定就有關區域改革和參議院體制改革進行全民公決。

1969年4月27日,他的提議以52.4%的反對票被否決。戴高樂忠實自己的承諾,也尊重法國人民的意願,宣佈辭職。午夜時分,他發佈了一份公告:"我停止行使共和國總統的職務,此決定自今日中午起生效。"

他從此隱居在科隆貝雙教堂,拒絕公開表示任何政治立場,只是和幾位擁護者會面,繼續撰寫他的回憶錄。《》於1954年出版。

到1970年11月9日戴高樂去世時,《》只完成了兩卷。1952年,他曾立下遺囑,表示拒絕國葬。在科隆貝雙教堂,他的遺體在家人、自由法國的幾位戰友和村民的陪同下被運往小教堂。戴高樂被安葬在他的女兒安娜的墓地旁邊,墓碑上只刻有"夏爾·戴高樂1890-1970"字樣。戴高樂去世後,立即發出唁電:"夏爾·戴高樂夫人:驚悉夏爾·戴高樂不幸逝世,謹對他,反法西斯侵略和維護法蘭西民族獨立的不屈戰士,表示誠摯的悼念和敬意。 [18] "11月12日,政府在舉辦了官方弔唁儀式,在場的有政府首腦和許多國外知名人士,中國駐法大使作為中國政府特使參加了弔唁活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