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農產品滯銷,而城裡的價格為何這麼貴?

用戶59110049690

農村農產品低價沒人買,城裡卻都是以天價在出售,這到底是因為農民不會做生意,還是因為城裡人太精明,其實最根本的原因不在於智商,而在於銷路,接下來我們來看看為什麼農產品在農村沒有出路,到了城裡卻都成了“香餑餑”,價格提升那麼高!

1.銷路問題

農民長年在農村生活,很少做生意,一年到頭也認識不了幾個人,更沒有做生意的朋友,因而農產品生產出來以後,卻不知道往哪裡出售,只能低價賣給商販,而城裡人則有自己的銷售渠道,而且這些健康綠色的農產品更是城裡人緊缺的,所以價格自然高。


2.地域差別

此外,農產品在農村這裡並不稀奇,家家都種,可以說是遍地都是,人們都不缺這些東西,所以就出現了滯銷賣不出去的情況,可是城裡人很少種植農產品,再加上城裡人口眾多,所謂物以稀為貴,因而農產品運輸到城裡以後,常常能賣出高價。


3.生意頭腦

農村農產品滯銷,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跟農村人樸實有關,農民想法簡單,沒有那麼多花花腸子,在做生意這件事情上就不如城裡人靈活,再加上農村人的外賣經驗比較少,因而許多時候會出現不敢賣,不知道怎麼賣的情況,因而一些農村就出現了產品滯銷。



其實現在交通發達了,時代進步了,農民的知識、見識也都提高了,也希望農民朋友可以多多進行外銷,讓農產品走出農村,銷往全世界,讓城裡人也吃到真正便宜的農產品。


農業補貼

農村農產品滯銷是因為:賣不出去!

城裡的價格貴是因為:供不應求!

這種“豐收成災,果賤傷農”的情況並不少見,很多人解釋了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但是面對這種情況怎麼找到解決的辦法更重要。

下面我們以水果為例,來為大家列舉一下可以嘗試的新的銷售渠道,為大家打開思路。

一、與果品加工廠建立聯繫。

不賣給用戶,賣給中間商。直接進行一對一的對接,減少中間環節,尤其是與鄉鎮果品加工廠建立聯繫,使得滯銷的水果能被製成果汁、果醬、罐頭等各種產品,不僅能解除水果爛掉的後顧之憂,也擴寬了銷路。

二、讓水果變身,不買水果,賣創意。

水果滯銷的其中一個原因是“產能過剩,供過於求”,但是當你讓水果變個身,那就不一樣了,比如說圓西瓜賣不出去,那就賣方形的西瓜,賣心形的西瓜。梨子可以變身人參果形狀等等,這些只需要買一個模具就能實現。

三、加入水果協會,及時瞭解行情。

加入水果等各種行業協會,通過專業人士的行情分析和市場狀況解讀,來把控下一年的種植規模和種植品種。同時也可以多認識一些採購商,多多溝通交流,開闢一些新的銷售渠道。

四、與企業簽署訂單生產合約。

現在很火的“訂單農業”的概念。找到水果生產的企業,簽訂長期合同,按照他們的要求進行種植生產,保證質量,等到成熟以後企業將按照合同將水果按照市場價全部收購,保證了貨有出路的雙贏。

五、網上銷售門路多,要找對路子。

很多農戶在線下賣水果賣不出去,就選擇網上買,但是期望越大,失望越大,網上的效果並沒有想象中好,網上電商那麼多,但是適合你的電商卻很少,你選擇大名赫赫的某寶,不如選擇一個專賣水果的網站。這是受眾精準營銷的思路。

產品滯銷雖然是一個常見的問題,但並不是不能解決的,常言道“方法總比困難多”,總有一些新的思路來幫我們破解這些難題,只要用於發覺,敏銳的嗅到商機,就能減少滯銷帶來的附加傷害。


農業聯播

農村農產品滯銷,與城裡價格貴,這其實是兩個不同的問題。兩者之間的聯繫,如其他答主所說,存在流通主體多、流通渠道不暢造成的加價問題。

不過,今天我想從另一個角度來解釋一下這個問題。

農村農產品滯銷,我們首先要來剖析這個現象背後的原因。從供需來看,當供過於需,滯銷便產生了。但當我們深入來剖析,便會發現,事實上在無數的滯銷案例中,“供過於需”是一個十分值得深究的現象:到底是黃瓜作為黃瓜這種農產品中的經濟作物供過於需了呢,還是隻是某縣某村甚至某戶農民種的“黃瓜”供過於需從而導致了滯銷呢?

我這麼說可能有些拗口。別急,我慢慢捋。

現在城市居民可以在超市裡購買到的蔬菜水果等農產品,事實上都是符合超市“品規”要求的。什麼是品規?比如黃瓜,要達到xx釐米長、表面無明顯破損、形狀須符合xx外觀,顏色需符合xx色;比如西紅柿,直徑要達到xx釐米長,表面無明顯破損、形狀須符合xx外觀,顏色需符合xx色——這就是品規。而什麼樣的產品才能符合這樣的品規呢?

答案只有一個:良種+科學種植管理。

那麼當某縣某村甚至某戶農民種的“黃瓜”發生了“滯銷”,是為什麼呢?原因很多,但在我採訪接觸瞭解到的絕大多數案例中,是由於其種出來的產品不符合市場口味,也就是“長得歪瓜裂棗、品相很差、表面多有破損”,對於這種產品,不論是大型超市,還是田間地頭的小販,他們是拒接的——對啊,他們不傻,收了來也只是砸自己手裡。

所以,這就是市場:你不知道種什麼,市場會讓你知道該種什麼怎麼種;你不會做人,市場會告訴你該怎麼做人。

最後,分享一個數據:目前我國地市級以上科研機構11472個,從事農業科研活動人員達44780人,每年約有 6000—7000項農業科技成果問世,但轉化率僅為30%-40%,遠遠低於發達國家70%-80%的水平,真正得到普及的不足l/3。


戴西南

簡單說包括了農產品流通成本及各環節利潤,最終導致了城市的農產品價格大幅高於農村農產品價格,特別是農產品滯銷時候,城市價格/農村價格達到了驚人的比值。蔬菜,水果比值最大,部分時候農村某種蔬菜的價格2毛/斤左右,但城市的價格仍在2-3元/斤。

山東蔬菜為例,一半是小販子收購後,集中在市場,大的菜販子從小販手中收購,然後運輸到其他大城市的蔬菜批發市場,然後銷售給小的菜販子,小的菜販子在買給超市,整個過程涉及多個環節,每個環節都需要賺錢。如果居民直接到蔬菜批發市場購買,可以適當減少部分成本。另外蔬菜在運輸過程需要發生費用,而且在運輸過程容易發生損耗,最終均攤分了消費者手中,環節過多,導致了環節費用遠遠高於蔬菜的收購價格,特別在蔬菜價格偏低,僅為1-2毛錢/斤時候,城市居民從超市購買仍需要2-3元/斤。

今年10月初,廣東香蕉田頭價格僅為0.18元/斤,蕉農還需要承擔0.06元/斤的香蕉從地裡挑到田頭的費用。到了上海,香蕉價格仍在1.8-1.9元/斤,過程費用包括收購香蕉蕉販子需要支付0.25元/斤的砍蕉、分割、包裝費用,大概0.3元/斤的運費,損耗費用在0.05-0.1元/斤,0.05-0.2元/斤的毛利潤,批發市場販子購買後,分銷到水果店,超市,需要賺錢0.1-0.0.2元/斤,水果店,超市需要大量人工及店面費用,香蕉成熟後,較為容易出現損耗,一般需要加價較多,大概需要加價0.8-1元/斤,最終導致廣東蕉農只能達到0.12元/斤淨銷售收入,但上海居民需要支付1.8-2元/斤的香蕉價格

房價快速上漲,導致了店租,人工成本持續上漲,環節費用偏高。當前部分地區農民成立合作社,直接對銷區銷售,減少了環節費用,同時更好的追溯質量,銷售價格較原來的有所提高,達到了增加收入的效果。


布瑞克農業數據

農村農產品滯銷,菜賤傷農,相反城市價格卻一路上揚貴得離譜。當農產品出現滯銷時,一邊是“豐產”的農民滿臉愁容,絲毫沒有豐收的喜悅;另一邊是城市中的民眾抱怨果蔬等價格太貴,出現“農民賣難、市民買貴”的怪圈。我個人認為原因有四:

一是由於供銷中間環節層層加價。農村產品市場供給量要遠遠大於市場需求量,按理來說不應該滯銷。但是長期以來中間商為了抬高蔬菜、豬肉的價錢不斷壓貨,囤積炒作,他們操控著蔬菜市場、生豬屠宰場的供應,勢單力薄的農戶幾乎不具備相應的能力。

二是對外輸出真的很困難。對於交通不發達邊遠山區來說,鄉村落後的交通系統使運輸進出的市場成本太高,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農產品爛在地裡。

三是農民作為農產品的供給方,對市場走向的把握不可能做到完全準確無誤。他們種植農產品盲目沒有方向,不能夠根據市場需求種植相對應的農產品,而且,農產品從種植到進入消費之前的最後一個環節必然存在時間差和供需環境的變化;並且,任何一個環節都要以能夠獲得一定的經濟利益作為支撐。

四是大部分農產品沒有品牌效應,消費者對其質量難以放心。農產品多為散戶種養,沒有形成一定的品牌,哪怕是地域品牌。在缺乏品牌效應的背景下,即使是質量上乘的產品,也可能得不到消費者的青睞,產品發生滯銷也就順理成章了。


新華融媒新消費

城市裡農產品賣得貴大部分是因為市場因素。而農村農產品賣不出去卻不一定是市場因素,有可能是農民自身問題。特別是一些散戶。

就拿我所見所聞來說說這個問題吧。

1:以次充好,濫竽充數。

大家有沒有發現,大部分賣不出的農產品,都是一些散戶。而規模化種植的基地,就比較少見點。

本身散戶生產出來的農村品,就因為種植方式,水土不同而存在大小不一,形狀各異,成熟程度也不同的情況。而缺少競爭力。

而有些目光短淺的散戶,還會以次充好,通過蒙混過關的方式,把一些不合格的產品賣給收購商。導致收購商蒙受損失,多次以後,就不願意和散戶合作了。從而出現媒體報道的農產品賣不出去的情況。

2:濫用農藥,導致很多農產品農藥殘留超標。

拿我村裡以前種植的沙糖桔來說吧。因為村民們的承包地相互穿插,錯綜複雜。都是各顧各的,沒有統一規劃,統一噴農藥。

經常是A土地有害蟲了,噴藥,把害蟲趕到B地。過幾天B地噴藥,又會把害蟲趕到臨近的A地。接著A地以為蟲害沒有治好,接著再噴藥。如此循環。

大規模基地的沙糖桔一年也就噴那幾次農藥,而我村裡的人卻要多噴一倍的農藥都不止。

這樣生產出來的農產品農藥殘留不超標才怪。我們這些村幹部曾經去幹預過,結果收效很微。

更過分的是有些村民為了急於出售,今天噴藥,後天就摘去賣了。很多人,他們種出來的沙糖桔,用來賣的那些連自己都不吃。

果然,村裡的沙糖桔就頭三年有商人來收購,第四第五年就沒人要了。之後村民就連樹都砍了。


村哥小凡

現在社會總是有一些怪事,例如對於農民來說,好不容易費盡力氣種的農副產品卻很難賣出去,最後砸在了手裡。而城裡人儘管說平時買東西的錢是有的,但是水果的價格也讓很多人都覺得貴買不起。從本質上來說,農村產品滯銷是因為供過於求,而城裡的價格貴是因為供應不足。這種兩張皮現象就是因為中間環節太多,經過利潤的重重盤剝,最後到了消費者手中的時候,價格就抬高好幾倍。

1、水果賣不出去的原因就是因為水果太多了,所謂物以稀為貴,大家不妨轉變思維,以後不再賣水果了,開始賣創意。例如,大家可以改變水果的面貌,情況可能就大不一樣,例如玉米,現在市面上出現了彩色玉米,水果玉米等等,儘管價格比較高,但是大家也都能接受。再例如大家看到像人參果一樣的梨肯定也會覺得稀奇,也會願意購買,如果這些特殊的農產品價格再便宜點的話,那就更暢銷了。

2、加強和水果加工廠的合作喝聯繫,以後直接把這些滯銷的水果賣給這些工廠,這樣工廠的採購成本降低,農民的收入也比賣給中間商的多,一舉兩得。這些賣不出去的水果變成了果醬喝果汁以及罐頭,就再也不怕爛掉了,而且附加值也得到了提高。

3、多注意新聞,參加當地的農民協會,及時瞭解當地的農業行情以及銷售狀況,從而安排好自己每年的農業活動,

4、發展農業旅遊,例如農家樂喝采摘等,這樣得到的收入比單純賣農產品更高,這也是未來農村發展的一個方向。

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就是要在網上找到銷售的渠道,現在網絡的發展,使人們的消費習慣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大家喜歡什麼東西都在網上買,既便宜還方便,不過大家需要注意的是必須要選擇靠譜的網站,因為對於農副產品來說,保鮮很重要,有冷鏈運輸渠道的網站則是更為明智的選擇。

農民朋友們,馬上又快要到水果豐收的季節了,你有沒有想到什麼好辦法來避免滯銷?也來說說吧。


新農村的日與夜

其實這個就是目前中國農產品最根本也最難解決的問題了,目前來說還沒有一個可以有效解決的辦法。當然造成這個原因的不是某一方面的原因,種植戶,商販,市場都有原因,很多人就說是供大於求,但是原因遠遠不止這一個。我也是在農村搞養殖種植的,對於這個問題自己還是瞭解的算很清楚的。

首先從農村種養戶來說,農村人一般來說看見別人幹什麼賺錢了都想跟著幹,比如種植沙糖桔,很多人看到價格高,到處都在種植,結果就是很多人說的供大於求了。但是這只是一個原因,還有就是質量不行。農產品要走向大城市,走向大超市,那麼你的質量必須要好,品相,口感等等都要過關。這個其實很多都做不到,那麼你的質量不行,那些商販肯定是不會要的,買去了他們也是虧。那麼就需要農民有很好的科學管理技術,而不能是以前簡簡單單的靠天吃飯了。


那麼從中間商來說呢,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那些販子。他們需要考慮的就是利益,這個其實對所有人來說都一樣,只有永遠的利益。那麼這些商販要考慮成本,運輸,市場,農民這幾者之間的關係,實現利益最大化。他們不去收購肯定是成本過大,利潤太低。當然也有一部分商販或者故意哄抬物價的也有。

從市場的角度來說,也就是消費者。前面說了,大部分消費者都肯定只要好的,就像我們這邊種煙的,去年菸草公司只要好煙,差的就不要了,一大車拖過去結果只收了一兩百斤,導致大部分菸農都虧本,到今年幾乎就沒有人種了。農產品也一樣,消費者只要好看的,那些商販自然不會去收購差的。


其實這個就是市場經濟所帶來的必然結果,市場經濟就是要有利益來平衡一切。不管是農民,中間商還是消費者都是從自身利益出發的。也很難解決這個問題,就拿農民來說,肯定是看到一個產品市場好,就都去種植養殖,結果就是供大於求,市場就這麼大,產品太多能怎麼辦呢。

如果要解決,那麼就需要一個很大的平臺,把所有的農民,中間商,還有各地的需求信息這些每天每時每刻統計出來。


張家界小伍

這個問題一出來,把瀚哥問的一愣一愣的,瀚哥自己的體驗和國家的數據都證明的確雞蛋等食品變便宜了,為啥我們都感覺不到呢?

一、為什麼我們總感覺不到降價?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一種共同感覺,這就是最近幾年我們碰到情況一直都是,說到漲價基本上大家立刻就是感同身受,說到降價卻怎麼都看不到影子,這是為什麼呢?記得瀚哥還在讀研究生的時候,瀚哥母校的教授就曾經和瀚哥說到過這個問題,他說:“在我在讀博士的時候,北京出了二環就是菜地了,但是現在你出了七環都不一定能找到菜地,這樣像蔬菜、水果這些農副產品全部都要依靠物流運輸,那麼我們買東西都不是把錢花在產品本身上面了,而是全部貢獻給物流業。”

對了,這就是問題的根源,我們一直感覺不到降價的原因是一件商品大部分的價格都在物流業上,而不是在商品的價格本身,越是大的城市例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其生活必需品的供應成本就越高,如果一旦某種商品漲價的話,由於流通的各個領域可以通過加價的方式層層傳導,所以漲價總能夠很明顯的體現在商品的價格上面,但是降價的話卻不是這麼一回事。

根據《人民日報》的報道,我國的物流保管費用是發達國家的2倍,管理費用是其3-4倍,從流通組織來看,多級批發,多級零售的現象非常明顯,每增加一個環節,就平均加價5%到10%。就以大家平時生活中最為常見的牛奶為例,鮮奶是中國居民日常需求量最大的食品類產品,在《人民日報》調查的北京某超市中,國產的某品牌牛奶的每升價格達到了23元,而荷蘭進口的純進口牛奶的每升價格只有22.8元。

從理論上來說,牛奶從出口國出發,經過相當複雜的保鮮技術,涉及到眾多的流通環節,還要經歷至少兩個國家的海關,這種流程可謂相當複雜,而國產牛奶僅僅從產地出發,從產地到超市純粹的國內運輸,如果以北京為例最多也就內蒙古到北京的距離,這點點距離比起國際運輸來說可謂是九牛一毛。但是,為什麼國產奶的價格還會高於進口牛奶呢?

問題就在於,中國的大部分農副產品產業具有著很多元的流通環節,所謂的流通成本並不是我們簡單的計算從產地到消費者購物的超市的這些成本。當一件農產品從農田或者工廠出發到消費者手中的時候,其中包含著運輸、倉儲、分裝、分銷等等多元化的成本。僅以剛剛我們說的牛奶為例,國產的牛奶從產地出發之後,要經歷一級批發,二三級分銷差不多三個環節,而進入超市之後,為了進入不錯的貨架,甚至要繳納高昂的進場費,如果做營銷活動的話,還有高額的宣傳費。根據《人民日報》的統計,中國的乳製品流通成本佔總成本的比例超過了50%,而進口牛奶呢?則是通過一級代理商直接到達門店,雖然運輸的路程很長,但是卻沒有過多的中間環節,從而導致了進口的價格反而低於國產的價格。

可見,在中國並不是沒有便宜的產品,而是產品的物流成本過高,在產品的流通過程中多級批發、多級零售的現象過於普遍,在經濟學中每增加一個環節普遍要增加5%甚至10%的成本,我們吃到的昂貴的生活必需品就是這樣來的。

二、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到底在哪呢?

瀚哥仔細研究了《人民日報》等相關媒體的報道,在中國物流企業出現的問題可以歸納到幾個關鍵性的問題:

一是物流的非必要性成本過高。在國內的產品運輸過程中,並不是我們想象的只要打包裝箱,運到地方不就好了嘛,然而情況完全不是這樣,在中國無論是鐵路、公路、海運、航運各有各的標準,不同運輸方式的標準也是各不相同,這些不同的標準導致了同一個商品,在轉換運輸方式的時候,比如說水運轉公路,或者公路轉鐵路都要重新的包裝,重新的運輸,從而讓時間和費用顯著地增加。而很多發達國家出口的產品,往往是一個集裝箱就全部運輸到位,中間完全沒有重新包裝,重新轉化的過程。

二是物聯網的信息極不健全。在產品的供應鏈或者物流鏈中,一件商品被運送到目的地之後,最理想的情況肯定是物流企業將另一件事商品運回,從而讓運力應用最大化。但是,實際情況是,中國的物流網絡信息化程度極低,運輸企業將商品運到了地方之後,卻找不到合適的貨源運回,如果在當地等待貨源,每等一天都是巨大的成本,如果在直接空車返回又是極度的浪費。但是同時,每天都有大量的商品找不到可以運輸對路的車輛,由於沒有一個統一配置的網絡,導致了一邊沒東西運,另一邊卻沒有合適的運輸車輛,據《人民日報》的報道,在上海等貨源極度豐富的地區,貨運的空載率也高達恐怖的40%。

三是企業各自為戰極不合理。現階段,隨著互聯網電子商務的發展,大量的企業都開始意識到物流的重要性,但是各大電商平臺,各大物流企業都是各做各的,大部分都是企業各自為戰,並沒有統一的規劃和部署,從而導致了大量的商品被頻繁地反覆運輸。而很多企業的貨運和倉儲中心只為自己的企業服務,即使有多餘的能力也很少為其他企業服務,在個人消費領域早就十分盛行的共享經濟精神,在物流領域恐怕還很難被企業所接受。

上述三種問題的綜合疊加,再加上本身流通代理的環節也極為繁複,最終導致我們買到的東西,很多都不是東西本身的價錢,而是支付給了物流成本的物流價格,這也就最終成為我們日常生活必需品價格上漲容易,下降難的核心難題。


瀚海觀察

城市裡農村成本就不一樣,農村賣的菜與水果多是自家種的或就近批的,全是有商販自己幹,沒把人工費算進去,另外量小,又近損耗又小,可城裡呢,收菜與水果的時候都是請人幹,人工費高,再長途運輸,運費,損耗費,正有倉儲費,然後商販再批發賣,小商小販再掙點相應的成本高了很多!有可比性麼?特別是大面積種植農產品的話,在農村和城市裡特別是水果和蔬菜質量上有差別,好的精品為了能賣個好價錢,一般到城市裡去了,有的甚至出口了。在農村蔬菜水果價錢那麼便宜,一天又能賣多少呢?別總說你老家啥價格,那你為什麼不去老家買呢?不也是因為成本高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