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故事」青岛农民如何把不值钱的麦秆增值万倍

小麦,上至国家徽章图案,国庆大典,下至民间祭祀天地圣贤神人,更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都赋予了崇高地位,它象征着和平,丰收财富,被视为神圣,祈福,吉祥之物。

「图片故事」青岛农民如何把不值钱的麦秆增值万倍

以麦为源,巧手创作。聪慧的祖先以麦秆为原材料进行艺术画创作,千年历史的岁月痕迹却挡不住麦草画鲜艳的色泽与古朴的本色。

「图片故事」青岛农民如何把不值钱的麦秆增值万倍

相传汉光武帝刘秀被王莽追杀,万般无奈时藏于麦地之中,麦草随即化为树林保护刘秀。自此,当地人便视麦草为神圣之物,并制作麦草画供奉朝廷,成为宫廷艺术珍品,盛传于明代,清代后渐失传。

「图片故事」青岛农民如何把不值钱的麦秆增值万倍

麦草画又称麦秸画、麦秆画,始见于隋唐年代宫廷,经过绘、剪、裁、刻、熏、烫、贴等工艺流程,利用麦秆天然的光泽和优美的纹理质地,制作古色古香的作品。麦草画是中华古老文化传承的瑰宝,经特殊工艺处理,永不褪色,永久保存。

「图片故事」青岛农民如何把不值钱的麦秆增值万倍

中国青岛的麦草画以小麦秸秆为造型原料,大雅之堂上的民间画作,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上的又一枚瑰宝。麦草画传递出的是艺术创作者们对于生活的无限热爱与美好希冀,如同升腾而上的金色希望,照亮远方,照射进西海岸这方土地。

「图片故事」青岛农民如何把不值钱的麦秆增值万倍

在青岛西海岸新区泊里镇,64岁的朴实农民丁锡森因为对美术的执着与喜爱,在20多年的时间里潜心研究麦草画,自创不同的作画方式,把收割后的普通麦秸杆变成了精致的工艺品,成为利用技艺致富的领头人。

「图片故事」青岛农民如何把不值钱的麦秆增值万倍

从1992年起,他在白天做完田间的农活后就开始潜心研究麦草画的制作工艺,到2002年,十年间不停的努力,他的作品终于成熟并走向市场,促使他坚定信心开始全职制作麦草画,渐渐各地的工艺品店有了他的作品,甚至远从意大利、马来西亚来的商人都找到他洽谈合作。

「图片故事」青岛农民如何把不值钱的麦秆增值万倍

据丁锡森介绍:他的麦草画以本地小麦秸秆为造型原料,运用麦杆的自然光泽,优美的纹理质地,创造性融入国画、版画、烙画、剪纸、书法等诸多艺术表现手法。

「图片故事」青岛农民如何把不值钱的麦秆增值万倍

经过选材、剪、绘、刻、烫、贴等二十多道复杂工艺纯手工制作完成,彰显麦草画古色古香、栩栩如生的艺术魅力。

「图片故事」青岛农民如何把不值钱的麦秆增值万倍

麦草画的工序非常复杂,每一个步骤都非常关键。收割小麦的时候,把小麦用人工、手工割下来,只用顶上一节和中间一节,其余都不能用。

「图片故事」青岛农民如何把不值钱的麦秆增值万倍

将麦秆浸泡,使其软化,然后削开、用烙铁压平。

「图片故事」青岛农民如何把不值钱的麦秆增值万倍

麦秆铺开以后要刮净,刮的时候要均匀,正面和反面都要刮,越刮越亮。力度是最关键的,如果这道工序做的不够好,下几道工序就没法完成了。

「图片故事」青岛农民如何把不值钱的麦秆增值万倍

再将削平的麦秆用胶粘连在一起,将图画的轮廓描在上面。

「图片故事」青岛农民如何把不值钱的麦秆增值万倍

「图片故事」青岛农民如何把不值钱的麦秆增值万倍

用烙铁烙出画的层次感,有的颜色深一些,有的颜色浅一些,以适应作画要求。

「图片故事」青岛农民如何把不值钱的麦秆增值万倍

再用剪刀或者刻刀剪裁成均匀的宽度,最后将裁好的画贴在卡纸上装裱,才可以创作麦草画。

「图片故事」青岛农民如何把不值钱的麦秆增值万倍

创作麦草画的每一道工序在旁人看来或许很简单,但却着实需要创作者们用心的琢磨。

「图片故事」青岛农民如何把不值钱的麦秆增值万倍

画麦草画是个精细活儿,根据画的内容以及画幅的大小,来使用不同的烙铁。通常情况下,麦草画都不用上色,比如画一幅虾,虾的身体各部位的颜色深浅不一,就全靠用烙铁来烙,烙的程度大一点,颜色就深一些。

「图片故事」青岛农民如何把不值钱的麦秆增值万倍

丁锡森研发出十几种制作麦草画的工具,仅烙铁就有近十种。这些烙铁的头有大有小,有粗有细,规模不一。像这样烙铁,在市场上根本买不到现成的,全靠他自己琢磨着来制作。

「图片故事」青岛农民如何把不值钱的麦秆增值万倍

虽然麦草画费时费力,但是丁锡森有一个原则,就是出售的每一副麦草画都必须是自己满意的作品。他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将麦草画推广开来,让更多人知晓这项民间艺术。

「图片故事」青岛农民如何把不值钱的麦秆增值万倍

常言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麦草画将传统文化内涵用现代手法重塑,无论是装饰性还是欣赏性,都体现着中华民族一贯秉承的聪慧与精巧。泊里麦草画以一种新兴的传统工艺,不断创新发展着。泊里麦草画用旺盛的生命力传递着希望,奔向远方、奔向世界的舞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