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德獲評中國首個氣候宜居城市!為啥是建德?氣候專家這麼說……

建德再添一張含金量十足的“金名片":中國氣候宜居城市。

建德獲評中國首個氣候宜居城市!為啥是建德?氣候專家這麼說……

建德獲評中國首個氣候宜居城市!為啥是建德?氣候專家這麼說……

今天上午,在2018中國氣候宜居城市高峰研討會暨第十八屆中國17℃建德新安江旅遊節開幕式上,中國氣象局副局長餘勇把中國氣候宜居城市國家氣候標記和證書頒給了建德市政府。

建德,正式成為中國首個氣候宜居城市。

17℃新安江水

造就了建德獨特的小氣候

今年5月10日,在“國家氣候標誌"評估報告專家評審會上,建德市和內蒙古阿爾山市通過專家評審,成為我國首批獲得“國家氣候標誌"的城市。同時,建德也被評定為第一個中國氣候宜居城市。

江城建德,憑啥能獲得這一殊榮?

建德獲評中國首個氣候宜居城市!為啥是建德?氣候專家這麼說……

“在氣候宜居評價5大項44個指標中,41個指標達到優良水平。"開幕式上,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給大家揭開了“謎底":國家氣候中心近20名科技工作者歷時半年,從氣候稟賦、氣候風險、生態環境、氣候景觀、氣候舒適度等方面,對建德氣候生態環境進行了科學和系統的評估,一致認為建德氣候具有四方面的獨特優勢----

氣候稟賦突出,氣候舒適時間長。

“17℃新安江水,造就了建德獨特的小氣候。相比同緯度和周邊城市,建德春季時間長、冬季時間短,夏季雖有高溫,但氣溫日較差大,夜間降溫快,氣候舒適期長達8個月,在全國屬於'上位優勢'。"宋連春說。

一組數字得以佐證:建德年平均事宜溫度日數達131天,事宜溼度日數為188天,適宜風速日速為342天,適宜降水日數為111天,

“從這些數字來看,建德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建德獲評中國首個氣候宜居城市!為啥是建德?氣候專家這麼說……

氣候風險總體偏低,氣象災害較輕。

建德的低溫冰凍、乾旱、雪災、颱風等災害風險較低,冰雹和雷電災害相對較少,是全國氣象災害較輕的縣市。

空氣質量優,生態環境好。

在國家氣候標誌評估報告專家評審會上,建德良好的大氣自潔淨能力和政府有效防控,也得到了較高的評價。

建德市2017年森林覆蓋率達到76.2%,大氣負氧離子濃度在1100個/立方厘米以上,保持在一級水平。

全年空氣優良天數多。2014年至2017年,建德平均PM2.5濃度為40.5微克/立方米,且呈下降趨勢。2017年,這個濃度降至29毫克/立方米。在建德,多年平均空氣優良天數佔比超過90%,2017年空氣優良天數更是達到了353天,在杭州13個區縣(市)中排名第一。

建德獲評中國首個氣候宜居城市!為啥是建德?氣候專家這麼說……

氣候景觀豐富,旅遊度假氣候適應性高。

在旅遊、度假氣候指數方面,建德氣候指數在全國名列前茅。

建德境內山清水秀,風光綺麗,以“水清、風涼、霧奇"三絕聞名,霧凇、彩雲等氣候景觀豐富。

建德是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省最早從事國內旅遊的縣市之一,也是浙江省最早成立風景旅遊局的縣市之一。

建德獲評中國首個氣候宜居城市!為啥是建德?氣候專家這麼說……

今天同步開幕的新安江旅遊節也走過了30個年頭。今年的旅遊節從圍繞健康、清涼、文化、發展等四大主題,持續開放20多場體驗活動,時間跨度長達7個月。

建德與韓國河東君、臺灣新北市很像

接下來應在打響國際知名度上下功夫

氣候宜居與建德,如何借首個“中國氣候宜居城市"這一東風,打響建德品牌和影響力?

建德獲評中國首個氣候宜居城市!為啥是建德?氣候專家這麼說……

下午舉行的中國氣候宜居城市高峰研討會上,中國氣象局原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大河、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中國氣象局原副局長許小峰、上海師範大學歐洲城市比較研究院上海分院院長馮翔、浙江大學原地球科學與區域發展研究所教授方龍龍等分別為建德未來發展出謀劃策。

建德獲評中國首個氣候宜居城市!為啥是建德?氣候專家這麼說……

“如果說當年靈棲洞和瑤琳仙境的開發開創了以資源為導向的觀光遊的先河,那麼首個宜居城市的獲評,邁進了以生態宜居為導向的休閒旅遊目的地時代。"浙江大學原地球與區域發展研究所教授方龍龍說,建德應大力發展康養休閒旅遊產業,比如華東最完善的森林康養中心、戶外拓展基地等等,把美麗鄉村作為發展全域旅遊的基礎,並融入獨特的歷史文化,打造“包容、大氣、精緻、開放"的宜居環境。

建德獲評中國首個氣候宜居城市!為啥是建德?氣候專家這麼說……

在上海師範大學歐洲城市比較研究院上海分院院長馮翔眼裡,中國首個氣候宜居城市是一個非常有號召力、震撼力的品牌。而建德的氣候條件和環境,和韓國河東君、臺灣新北市等地,有許多相似之處。

“建德接下來應該在打響國際知名度方面下功夫,挖掘自身內涵,吸引日本、韓國海外客流到建德療養、度假,尤其在夏季可以打造華東避暑聖地、中國避暑聖地。" 馮翔說。

研討會上還發布了《氣候宜居建德宣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