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涛旅游一周年:倒在资本扩张路上的小巨人

【品橙旅游】2018年4月19日开始,海涛旅游客户维权群里连续发出《海涛去年的今天》系列文章。

一年前的这一天,海涛公司董事长许涛发布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致海涛客户的一封公开信》。实际上在这之前,海涛旅游发生挤兑事件已成为一潮暗涌,在业内坊间流传。2017年4月20日,想要要回本金的客户蜂拥而至,以至出现了过激行为,即使到了今天,前海涛工作人员再回想起那半个月的工作环境,用“恐怖”二字加以形容,眼神中还闪过一丝惊恐。

而焦躁的客户也有自己的难处:此前被告知是“旅游押金”的十几万元就这样成为了“旅游团费”,心理落差太大。一年过后,期望能用出行来抵扣“押金”的客户成为少数,不满再次汇聚,耐心逐渐丧失。

当品橙旅游再次回望这次折戟,某业内人士的话盘旋不去:海涛旅游是倒在资本扩张路上的小巨人。

海涛旅游一周年:倒在资本扩张路上的小巨人

余波未平“这一年来——你的心情好吗?你的身体好吗?无论你现在干什么?无论你现在在哪里?我一个普通的海涛客户为了讨回自己的旅游押金正在走向去市人大信访办的路上你呢?”4月末,一个海涛客户在“海涛客户维权群”里写道。

但是在消费者们看来,他们购买套餐的团款就是原来的押金——低价享受多条出境旅游的产品线路,并且在行程结束后返还缴纳的押金,这本来就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情。

海涛旅游一周年:倒在资本扩张路上的小巨人

对于行业来说,海涛旅游挤兑事件的影响不仅仅是消费者的不满,可谓是“余波不断”。2017年,多个关联业务旅行社被曝破产。2017年8月,卷款跑路的北京青扬五洲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法人夏凯被曝曾是海涛旅游的员工,套用了海涛旅游曾经的做法,海涛旅游成为了一个“坏榜样”。

只是海涛旅游的董事长许涛和夏凯不同的是,他并没有跑路,还第一时间承诺“要负责到底”。自此,海涛旅游开始了艰难求生之路。

2017年5月11日,海涛旅游与日本某株式会社签约,表示:日方将向海涛旅游提供4年间价值5亿元人民币的旅游产品支持,而海涛旅游将在3个月内向日本输送1万名中国游客,同时承诺在未来3年内向日本输送达10万名人次的游客。海涛虽然还在持续向日本发团,但人数有所萎缩。

2017年12月,在萨德问题时隔262天后,曾经是日韩游华北第一组团社的海涛旅游组织了几十名游客去韩国旅游,此行可以说是破冰之旅,却受到猛烈攻击,海涛旅游不得不下架所有赴韩产品。

而在日常,曾经的业务伙伴不再允许海涛旅游压款,要求必须先期结账才能提供产品。工作人员从原有的600余人减员到100余人,还要顶住来自游客的各种压力……

但即使这样艰难的情况下,海涛旅游一年来还是组织了几万人次的出境游和国内游。“只要活着,就有希望”,成为了海涛旅游的座右铭。

据某位正在帮海涛旅游做融资重组的人士对品橙旅游表示:海涛能坚持下来不逃避,很不容易,所以我在帮他们做些融资重组的事情。但融资重组很难,债务风险大,不过随着海涛自身业务的恢复,希望依然存在。

资本陷阱“许涛在公司业务中走中老年客群这条路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因为在欧美国家能给旅行社输送利益的,绝对不是年轻人,一定是中老人。只是许涛做错了一件事,他不应该着急搭上资本的列车。”一海涛前员工对品橙旅游说道:“2013年至2015年,是海涛快速发展的三年,也是资本大举进军的三年。实际上,海涛旅游这次崩盘早就有预兆。”

2015年,海涛旅游挂牌新三板,成为华北地区第一个在新三板上挂牌的出境旅行社。

在当时,海涛旅游意气风发,曾成立研发部门,致力于转型成电子化、信息化企业。与此同时,海涛旅游还宣布将加大线下门店的布局速度,计划在华北地区开设6家分社,扩大与航空公司的合作,除天津外增设6个以日韩线路为主的包机起飞点。在旅游目的地方面,海涛旅游希望在引入资本后,大力加强B端布局,入股一系列旅游服务商,争取在航班、签证、酒店、餐饮、线路安排、景点等整条旅游产品服务链上实现全面降低成本。在C端方面,海涛旅游计划深入社区,通过旅游讲座等活动实现与用户的互动,巩固跟团游的客户群体。自由行方面,海涛旅游的门店有针对性地布局在白领集中的区域,通过线下宣传吸引用户。

业务要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虽然旅游企业现金流大,但成本高,前期垫资不少。由于新三板融资能力弱,海涛旅游希望可以借助创新层尽快融资。

而创新层对于公司的盈利能力、公司成长性、用户认知都有一定的要求,除了用户认知度海涛旅游有一定的把握外,盈利能力与公司成长性均成为海涛旅游的软肋。

为此,海涛旅游只能在资本化的道路上狂奔。在扩张之路上忘记了旅游的根本,还牵扯出更多的问题。

首先是成长性问题。在2016年的上半年财报中显示,“海涛股份2016年上半年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6.71%;营业成本较上年同期增长4.70%;净利润为405.17万元,较上年同期-447.43万元,扭亏为盈。海涛股份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增长的主要原因为,一方面海涛股份在山西、内蒙古、唐山等地开设分公司,客户群不断扩大,产品销售量增加,使得收入增加;另一方面,报告期内,海涛股份直客业务量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由于该部分业务毛利较高,使得净利润增加。”

对于低门槛、低利润的旅游圈,想要扩大盈利很难。以海涛旅游擅长的“韩国游”为例,在正常关系时,包机飞到韩国含税才千余元,低价成为“正常”。而海涛旅游的包机产品虽然广受欢迎,但很多时候包机开得越多赔得越多,却又不能停,只能维持,何谈盈利增长。

而规模化发展必然会带来人员成本、业务压力的增长,以及管理的粗放。事后许涛承认,套餐在设计之初是为了拉大销售流水,但是在实际售卖过程中,公司忽略了对销售人员的培训和监管力度,造成销售和客人对合同的理解出现偏差和分歧。实际上,在强大的业绩压力面前,“说个小谎尽快成单”成为很多销售的必然选择,至于是否会带来不良后果,这不是销售人员愿意考虑的问题了。

其次,急于扩张,忽略了风险。有业者指出,海涛旅游的产品集中于日韩产品,抗风险能力太低。如果对产品进行适当的分散,抗风险能力就能有一定的加强。或者把产品分级,深耕目的地及目标客户,海涛旅游也可能不会输得这么惨。

“去年罗永浩在跨年演讲时说过一段话:做最好的自己,以更高的效率做好自己,比特世界自然会给你寄来船票,什么都不用担心。——而海涛旅游却忘了我们只要做好产品与服务,技术、系统自然就会有人来做。”海涛旅游前高管说。在他看来,一个公司如果不去深耕核心产品,就没有产品规模,更谈不上议价权,终将变优势为劣势,而这也成为海涛旅游倒在资本狂奔路上的一根稻草。

在资本市场上曾希望有番作为的海涛旅游,2016年进入新三板创新层。2017年2月,海涛股份申请终止在新三板的挂牌,随后被从创新层名单中剔除。(品橙旅游 Lisa)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