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扮演不好這三種角色,難怪孩子落於人後!

“別人家的孩子”不僅是每個孩子最大的敵人,也是很多父母心中的難解之謎。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長得高、身體棒、乖巧還懂事,而自己的孩子卻狀況連連,總是落於人後呢?很多時候,不是孩子天資不足,而是父母沒有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尤其沒有扮演好以下三種角色,才拖了孩子後腿。

父母扮演不好這三種角色,難怪孩子落於人後!

首席防禦官:細菌勿擾病勿侵

營養調節官:均衡營養促成長

0-3歲是寶寶快速生長髮育的關鍵期,這一階段對營養的需求格外旺盛,如果未能科學合理的為孩子補充足夠營養,出現“隱性飢餓”等營養狀況,就會造成發育遲緩、身高不達標等問題。父母身為“營養調節官”,自然要擔負全責,保證孩子營養均衡攝入。比如堅持母乳餵養,合理添加輔食,寶寶6個月以後注意鈣、鐵、鋅等營養元素的攝入和補充,而對於在天然食物中十分有限的維生素AD,從寶寶出生起就要將補充工作提上日程。很多家長都知道“鈣+維生素D”能促進鈣質吸收,使其快速到達骨骼和牙齒,增加基礎骨量,使骨骼變粗變結實,卻往往忽視了維生素A對身高增長的重要作用。促進身高增長的重要因素包括軟骨細胞增殖和發育、生長激素和甲狀腺激素的分泌,而這些都離不開維生素A,維生素A能促進軟骨細胞增殖,使骨骼尤其是四肢長骨得以生長、變長,此外,維生素A還能促進生長激素分泌。也就是說,維生素D負責骨骼發育的原料充足,而維生素A負責骨骼生長和身高增長。由此可見,補充維生素AD能協同促進寶寶生長髮育。此外,缺乏維生素AD還會影響寶寶視力發育,導致缺鐵性貧血和佝僂病等疾病。

情緒翻譯官:理解感受要共情

很多父母認為孩子年齡尚小,沒有太多感受,只要“聽話”就萬事大吉。但大家都忽略了一點,孩子也是有自身感覺的體驗者,也有內心的真實感受。成人可以用語言準確、清晰地表達想法,可孩子的心智還未完善,還無法正確處理自己的情緒,有時只能用“哭鬧”、“打人”、“叛逆”等方式進行宣洩。作為父母,一定要細心體察孩子的內心感受,當孩子有了負面情緒的時候,要用恰當的語言幫助孩子表達出來,給孩子找到宣洩的出口;在孩子感覺難過、痛苦的時候,隨便地安慰幾句或是直接地否定孩子並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加重矛盾。面對孩子的情緒問題,父母要站在孩子的立場,學會“共情”,但絕不能為了“共情”而虛假回應,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真誠,把父母劃歸為“自己人”,他們才會把自己的需求與感受和盤托出。當然,“共情”的基礎是親密的親子關係,否則就算父母再努力,“共情”也只是一紙空談。

父母想要扮演好這三個角色,不僅需要耐心、細心、恆心,還要努力學習科學育兒知識,全面提高各項技能,齊心協力為寶寶健康成長加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