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代的人把白銀當錢花時會注意什麼事情?

飲冰齋

明清時期,當人們使用白銀買東西,或者用銀子換銅錢時,常需要鑑定銀錢的純度(亦或真假),因為那時已時常有私制及劣質銀製品出現,常有棍子行騙,導致人們不得不想出各種方法預防、減少被騙。

(古代文物“張騫乘槎”銀槎,圖片引自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網站。)


鑑定銀錢的真假有三種最主要的方法——一是看成色,二是聽聲音,三是稱重量。一般而言,純度較高的白銀顏色潔白,光澤潤亮。有的人經驗較為豐富,可以直接觀察銀錢的成色,有的人需要剪開成塊的銀錢,觀察銀錢被剪開的橫截面是否含有其他混合金屬,如銅、鐵等。聽聲音,則是擊聽其聲音是否貫通,好的白銀平和無韻,如果裡面有夾雜銅等物質,聲音就比較尖長。

(清代中國外銷銀器,圖片引自網絡。)


如果白銀是真的,那麼不同純度的白銀也會影響其價值與購買力。當時人們在看銀子時會強調銀錢的足色。為什要強調銀錢的足色呢?因為足色表示銀錢的純度較高。白銀按純度的不同,可以分為三類——足銀、純銀和色銀。純銀顧名思義,純度是100%,顏色潔白,細膩光滑,一般很難獲得。足銀又稱紋銀,純度為98%以上,顏色潔白,光澤潤亮。色銀是這三種白銀中純度最低的,在白銀內參雜其他金屬,例如銅和鉛之類。


色銀的購買力比較低。清代史料筆記《郎潛紀聞》裡談到用雜色銀借給商賈充數的做法:“徹底拆封,則多系圓絲雜色銀,蓋借諸商賈以充數者。”

(乾隆銀累絲雙龍紋葵瓣式盒,圖片引自網絡。)


相比之下,純銀和足銀價值高,在市場上購買能力強,廣為人們所接受。明代小說《初刻拍案驚奇》中提到了一位人物的內心活動:“『難道還又去要賈兄找足銀子取贖不成?我原不願受他銀子贖屋,今落得借這個名頭,只說和尚索價太重,不容取贖,還了賈兄銀子,心下也到安穩。”嘉慶朝的《大清會典》談到膳房茶房的一些銀器庫,其中列舉了很多件銀製的器皿,例如銀盌二十五件、銀碟二百三十件、銀馬杓十七件、銀漏杓十件,然後特別提到足銀盤——“有足銀盤六件”,可見用足銀製作的器皿頗為珍貴。


參考文獻:

(明)淩濛初著,《初刻拍案驚奇》。

(清)陳康祺著,《郎潛紀聞》。

(清)託津等奉敕纂修,《大清會典》,清嘉慶年間刻本。

王震編,《金銀幣鈔的鑑別與防偽》,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1998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