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肩擔道義,妙筆著華章——記呼蘭電視臺新聞部記者汪淼

鐵肩擔道義,妙筆著華章——記呼蘭電視臺新聞部記者汪淼

她跟隨主要領導深入鄉鎮、街道、村屯,企事業單位採訪,無論嚴寒酷暑,颳風下雨,她的腳步從不停歇,足跡遍佈呼蘭兩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呼蘭10多個鄉鎮街道、600多個村屯都留下過她身影。同時她還和安志敏同志負責利民開發區新聞採訪任務。

開發區的郝淑華和馬志義兩位主任,每天介紹開發區發展經驗累得嗓子都啞了,可見開發區當時的紅火程度。多年來,她克服女同志自有的身體困難,由於痛經,每個月那幾天,肚子疼得直冒汗,真想請假在家休息,可是工作忙,也不能每個月都請假,於是她就靠吃止疼片頂著。

以前農村道路特別不好,坑坑窪窪,要是去楊林、白奎、蓮花等偏遠鄉鎮採訪,來回光坐車就得4、5個小時,路上顛簸得骨頭都要散架子了。那種滋味,只有親身經歷的人才會感受到。回家累得連飯都不想吃。有時候得感冒了,只要她沒倒下,就會堅持去採訪。因為她主要負責寫文字稿,單位又沒人替她,所以只要她還能走,就挺著去採訪。

這些年,她很少因為有病請假。有時候縣裡或者區裡在農村開現場會,一個參觀點接著一個參觀點走,由於都是大地,遠離村屯,沒有廁所,那些男同志隨便找個沒人的地方就可以方便一下,可她一個女同志,就只好忍著。一上午上不了一次廁所,因而她的腎這些年始終不好。一上午或者一下午,都喝不到一口水,更是常有的事。

鐵肩擔道義,妙筆著華章——記呼蘭電視臺新聞部記者汪淼

在紀念改革開放二十年和建國五十週年的時候,汪淼和搭檔給全縣文化、衛生、城建、電業、商業等20多個系統都拍攝專題片,總共拍了40多部,白天沒時間寫專題稿,她就在晚上寫,每部專題長20多分鐘,那時候沒有電腦,只能用手寫,寫完了再修改,每部專題片都得寫20多頁,然後修改完還得再抄寫一遍。總之是改幾遍,就得重抄幾遍。時常是寫完了,就看到天已經矇矇亮了,她就這樣度過了很多個不眠之夜。晚上一夜不睡,凌晨只睡兩三個小時,八點鐘還能要去上班。都說寫八萬字以上就算長篇小說了,那些年,她寫的字加起來有幾十萬甚至上百萬了。她和搭檔的發稿量始終名列前茅,並曾創下過一天發七篇稿的歷史記錄。那些年,確實吃了不少苦,但是她感謝那些歲月,因為讓她在歷練中得到成長。

2002年七月,她隨政府考察團一行40多人去廣州、深圳等南方城市採訪,由於夏季南方高溫,地表溫度高達60多度,加上飲食不習慣,因為她吃海鮮過敏,但那時候幾乎每頓飯都以海鮮為主,所以她每頓飯都吃不飽。白天參觀活動安排的很緊張,馬不停蹄,一站接一站走,使她感覺體力透支。有一天到了晚飯的時候,她覺得身體特別不舒服,就叫大客司機把門打開,自己本想上去休息一會,就下來吃飯,可是由於高溫,司機沒打空調,她自己在車裡竟然昏迷過去了。安志敏吃飯時突然發現她不在,就去大客車裡找她,結果發現她已經人事不省,就趕緊往她嘴裡灌了點飲料,她才慢慢甦醒過來。如果安志敏沒有及時發現她,她可能就永遠留在南方了。得知情況後,隨行的縣領導和各部門同志顧不上吃飯,都到大客車上去看她,有的同志還給我買了很多水果。當時縣領導就要給她訂機票,讓她回家,可是她沒同意。拖著虛弱的身體堅持完成了半個月的外出採訪任務。

可以說,這些年,汪淼為工作付出的太多了,但是對於家人,我卻虧欠很多。她從小是外婆帶大的,外婆最疼愛她,2003年外婆去世的時候,因為有重要採訪,全省積造肥現場會在呼蘭召開,臨時找不到人替她,這樣重要新聞的要當日播出,所以她沒能去送外婆最後一程,這成為她心裡的永遠的痛。每年的清明節和七月十五鬼節,汪淼都要給外婆去上墳,並且在墳前祈求外婆能原諒她、理解她。也許外婆在天有靈,不會責怪她因為工作沒去送自己最後一程,但是她內心裡卻永遠有著遺憾,此生無法彌補的遺憾。

鐵肩擔道義,妙筆著華章——記呼蘭電視臺新聞部記者汪淼

汪淼的母親已經75歲,父親已經80高齡了,她平時很少有時間去看望他們,倒是他們經常到家裡看她,每次父母來她家,她就問,你們咋來了呢?父母就會嗔怪地說:“我的姑娘不想我,可我們想她了,來看看不行嗎?”每每聽到這話,她說她的心五味雜陳。都說盡孝要及時,不要等到“子欲孝而親不待”的時候,悔之晚矣。可是她工作真的很忙,雙休日很少休息,所以就無法常常去看望父母。只有親身經歷的人才會懂得,有時候,忠孝真的難以兩全。

今年十月汪淼的搭檔安志敏就要退休了,這些年他倆吃過多少苦,遭過多少罪,只有他們心裡最清楚了。於傳勇區長剛到呼蘭前幾個月,每個雙休日都下去調研,她和搭檔每次都跟著,電視臺雙休日也發新聞,等他們整完新聞往往都是下午三四點鐘了。於區長還經常在晚上召開各種工作會議,八九點鐘才散會是常有的事。每年的黨代會、人代會和政協會,所有的大稿件都由她一人來完成,累得她頭暈眼花。開會那一週時間,她幾乎每天都要加班到晚上六七點鐘。

鐵肩擔道義,妙筆著華章——記呼蘭電視臺新聞部記者汪淼

多年來,在完成新聞採訪工作的同時,汪淼還撰寫了100多部反映各行各業取得的輝煌成果專題片,並且開闢了“招商引資成果展”、“整治環境進行時”等專欄節目,為呼蘭經濟社會發展營造了良好的輿論環境。

在國家沒實行稅費改革之前,農村要收取提留統籌費,但是群眾總是推脫和拒交。這筆費用收不上來,直接影響到了農村鄉鎮的經濟發展和興辦公益事業。勇於擔當媒體責任的她在呼蘭臺開辦了《提留統籌收費正當時》專欄節目,經過她與搭檔為期半年的連續跟蹤報道,推動了此項工作的順利開展,使全縣提留統籌費收繳達率達90%以上,位居全省第一。省政府在呼蘭召開了提留統籌工作現場會。她和搭檔安志敏因此受到了區政府記功獎勵。當時主管農業工作的副縣長馬冰哲還特意讓手下給她和安志敏一人買了一塊在那年最時興藍色毛料,作為物質獎勵。

汪淼採寫的“呼蘭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中心落成”,“我區企業產品亮相廣交會”、“呼蘭在上海召開招商引資推進會”、“呼蘭首屆溼地節”、“世界摩托艇錦標賽在呼蘭河口溼地拉開戰幕””等重要新聞,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她撰寫的專題片《奮進2014》獲得區委、區政府嘉獎電視臺兩萬元,其中她拿到撰稿費兩千元。

這些年,汪淼多次被評為出席區(縣)先進工作者,本單位先進工作者,有很多新聞、專題、通訊等作品在國家、省市比賽中獲獎。那厚厚的一摞證書凝結著她的心血和汗水。

鐵肩擔道義,妙筆著華章——記呼蘭電視臺新聞部記者汪淼

鐵肩擔道義,妙筆著華章——記呼蘭電視臺新聞部記者汪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