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人憂天“高通脹”累被證偽,3月出口同比或為負值

鄧海清,“海清FICC頻道”全球首席經濟學家,人民大學客座教授;陳曦,“海清FICC”大資管頻道研究員

中國3月CPI同比2.1%,預期2.6%,前值2.9%。中國3月CPI環比-1.1%,前值1.2%。中國3月PPI同比3.1%,預期3.3%,前值3.7%。中國3月PPI環比-0.2%,前值-0.1%。

1、3月CPI同比大幅低於市場預期,我們提出的“2018年高通脹純屬杞人憂天”得到充分驗證。此前,2月CPI大幅走高,不少市場觀點認為,2018年通脹存在上行壓力。對此,我們認為,2月CPI超預期是季節因素和基數效應,隨著上述因素消退,CPI同比大概率下行,3月CPI同比大幅低於市場預期,驗證了2018年不存在“高通脹”壓力。

事實上,2016年以來,“高通脹”、“滯脹”擔憂不絕於耳,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一次,我們每一次都會進行反駁,也每一次都獲得了勝利,此次也不會例外。

我們認為,由於豬肉價格大概率下跌,原油價格出現趨勢性回落,醫療改革非食品價格衝擊已過,2018年不可能出現高通脹,我們估測全年CPI同比中樞2%左右。

2

、3月CPI同比2.1%,大幅低於市場預期,主要與食品、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和娛樂超季節性下跌有關。從歷史數據上看,3月食品、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和娛樂均會出現下跌的情況,但此次卻明顯超季節性,2018年環比分別為-4.2%、-1.5%、-1.6%,2017年僅為-1.9%、-0.4%、-0.2%,超季節性的下跌對2018年3月CPI同比形成較大拖累。

具體而言,食品項的走弱主要與豬肉價格的大跌有關,3月豬肉同比-12%、環比-8.4%,符合我們2月27日報告《“豬週期”的真相:商務部、統計局、農業部生豬數據打架,到底該信誰?》的判斷,豬肉供需結構並非供小於求,而是供大於求,在豬糧比仍明顯高於盈虧平衡點的情況下,2018年豬肉價格仍然存在下行壓力。

3、3月PPI同比3.1%,低於市場預期,同比數據連續6個月下行,與3月PMI數據中主要原材料購進價格、出場價格的低位水平印證,2018年PPI同比下行趨勢進一步確立。

4、2018年經濟基本面下行壓力不容小覷,3月出口同比增速或降至0%以下。

此前,2018年1月、2月出口同比明顯走高,主要在於春節因素,但隨著春節因素的消退,“貿易戰”陰霾,我們測算3月出口同比將大幅下降至0%以下,2018年經濟基本面下行壓力巨大。

5、關於央行貨幣政策,預測2018年全年CPI同比中樞2%-2.5%,不存在通脹壓力導致央行貨幣政策收緊的可能性。從央行政策態度、通貨膨脹水平上看,“不鬆不緊”仍是貨幣政策的主基調。3月通脹水平超預期走低,2018年CPI同比均2%左右,印證2018年高通脹確屬杞人憂天,從歷史經驗來看,在CPI同比不超過2.5%的情況下,央行不會由於通脹壓力而收緊貨幣。

6、2017年底以來,作為“中國債市第一多頭”,海清FICC頻道作出重要研判:“2018年最好、最確定的機會是利率債”、“10年國債3.8%以上閉著眼睛買”,3月22日10年期國債收益率已經下降至3.75%,在貿易戰爆發之前我們的判斷就已經得到充分驗證。

展望2018年債券市場,我們維持“兩階段行情”判斷不變:

第一階段:十年國債收益率4%→3.7%,這一階段核心是監管衝擊消除,貨幣政策拐點驗證,緊貨幣擔憂消退,收益率迴歸合理區間,該階段並不依賴於基本面的經濟下行。這一階段的具體邏輯是:貨幣政策邊際變化,流動性拐點出現,監管對債市衝擊高峰已過,銀行“資產負債表再平衡”初見成效,債市從超調向均衡價值區間迴歸。

第二階段:十年國債收益率3.7%→3.4%,這一階段是收益率在合理區間內的進一步下行,需要基本面向下拐點確認的配合,以及不確定性衝擊的結束。這一階段的核心驅動邏輯是:基本面拐點充分驗證,通脹擔憂消退,大資管新規落地,存款加息不確定性消失,債券市場在價值區間內進一步走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