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小米更像是“中國版的亞馬遜”?

為什麼說小米更像是“中國版的亞馬遜”?

6月11日凌晨,證監會在官網正式對外披露了《小米集團公開發行存託憑證招股說明書》。至此,小米集團(簡稱“小米”)成為CDR試點的首單申請企業。關於首單CDR的花落誰家的傳聞終於靴子落地。

什麼是CDR?

先來說說什麼是DR,即Depository Receipts,存託憑證,是指在一國流通的代表外國公司有價證券的可轉讓憑證。按其發行或交易地點之不同,DR被冠以不同的名稱,比如美國(America)的存託憑證就叫ADR,歐洲(European)的叫EDR,中國(Chinese)的自然就叫CDR。

CDR可以在基本不改變現行法律框架的基礎上,實現境外上市公司迴歸A股。因為按照中國目前的法律框架及相關規定,註冊地在海外的公司並不能直接在A股上市。而若採取CDR的方式,則相對方便很多,上市手續簡單,發行成本低。

但CDR對於企業的要求是比較高的。

為什麼說小米更像是“中國版的亞馬遜”?

根據國務院批准執行的《關於開展創新企業境內發行股票或存託憑證(CDR)試點的若干意見》中提到。CDR試點企業鎖定為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軟件和集成電路、高端裝備製造、生物醫藥等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有關企業市值要求不低於2000億人幣。

另一方面,相關部門目前正在積極推動‘獨角獸’上市。尚未在境外上市的創新企業(包括紅籌企業和境內註冊企業),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低於30億人幣,且估值不低於200億人幣;或者營業收入快速增長,擁有自主研發、國際領先技術,競爭中處於相對優勢地位,已符合上市門坎。

顯然和同行們相比,小米這次走在了前面,率先向相關機構遞交了申請材料,開始CDR的審核流程。作為有望成為首家CDR上市的獨角獸企業,小米在互聯網、智能硬件、IoT平臺、新零售等多個領域,已經成為了中國新經濟的代表。

事實上,小米此次的上市之路,完全可以看作是中國資本市場擁抱新經濟的一個縮影。同股不同權、H股+CDR發行、獨角獸概念……擁有多個標籤的小米將給後續A股的獨角獸們提供更多的借鑑和示範意義。

小米究竟賺不賺錢?

而從小米的招股書中,我們也可以從中發現諸多亮點:

根據招股書披露的信息顯示,2018年Q1小米實現營業收入344.12億元,經調整經營淨利潤為16.99億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歸屬於母公司普通股股東的淨利潤為10.38億元。

為什麼說小米更像是“中國版的亞馬遜”?

此外,截至2018年3月,小米Q1手機出貨量達到2800萬臺,同比增長87.8%。IDC公佈的數據顯示,全球智能手機市場2018年Q1同比下滑2.9%的情況下,小米手機保持著強勁的增長勢頭,產銷量高達116.43%,其中中國市場2018Q1的出貨量為1320萬臺,市場份額為15.1%。

要知道,每年一季度都是手機行業的銷售淡季,也即是說,預計小米手機全年的表現將會比第一季度更好。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之前小米在香港IPO披露了其2017年經營利潤為122.1億元,經調整經營淨利潤為53.6億元,淨利潤為虧損438.9億元。

而此次小米CDR招股書開篇“重大事項提醒”,不僅公佈了2017年小米淨利潤為虧損438.9億元,還新增加了一個“公司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歸屬於母公司普通股股東的淨利潤”為39.45億元。值得投資者注意的是,CDR招股書僅在第353頁介紹了一次小米“經調整經營淨利潤”為53.6億元。

證券專家解釋,CDR招股書公佈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歸屬於母公司普通股股東的淨利潤”與港股招股書公佈的“經調整經營淨利潤”,兩者主要差異為:股權支付費用算不算非經常性損益,要不要扣除理財產品投資收益和政府補助等。

那小米到底賺不賺錢,要看哪個數據才靠譜呢?

證券專家指出,看新經濟和互聯網公司是否盈利,不能單純只看公司淨利潤。最重要的是看“經營利潤”和“經調整經營淨利潤”,這兩個數字,可以排出財務會計等干擾性因素,從本質上看公司的真實經營情況。

像小米這樣的大型互聯網科技公司,在融資時給投資人發行不少優先股,如果估值從一開始的幾千萬美元到了幾百億美元,這些優先股的價值也放大了很多倍,股東的財務浮盈也翻了同樣倍數。但這些股東還沒退出,所以他們的投資價值的提升,在財務報表裡就會被認為是公司對這些股東的“負債”。

著名投資人、真格基金創始人徐小平介紹:“這類優先股帶來的虧損不必擔心,反而是越大越好,越大說明企業發展得越好,股份價值提升得越多。”小米淨利潤存在大額為負情況主要是由於優先股會計處理造成,公司估值不斷上升導致優先股公允價值相應上升,使得2017年形成公允價值變動損失540.7億元,這並不是小米實際發生的虧損,反而是小米估值急劇增長的體現。

為什麼說小米更像是“中國版的亞馬遜”?

為什麼說小米是“中國版的亞馬遜”?

此前,在小米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招股書中,董事長雷軍發佈公開信稱:

”小米不是單純的硬件公司,而是創新驅動的互聯網公司。小米的商業模式經歷了考驗,得到了充分驗證。今天,小米走到了歷史性的重要節點。面向未來,小米建立的全球化商業生態有著極具想像力的遠大前景。“

經過多年的潛心打造,小米目前已經形成了全球化的商業生態。有業內人士甚至還將小米比做“中國版的亞馬遜”。如果你仔細對比,就會發現此言非虛。

為什麼說小米更像是“中國版的亞馬遜”?

首先,小米和亞馬遜擁有相同的企業價值觀。

一直以來,小米的理念是以用戶為中心,做感動人心,價格厚道的產品,甚至在今年小米6X的發佈會上,雷軍還專門承諾小米硬件業務的綜合利潤率不超過 5%。

為什麼說小米更像是“中國版的亞馬遜”?

雷軍曾經在多個場合反覆強調了小米的核心價值觀:真誠和熱愛。 雷軍表示,真誠就是踏踏實實用真材實料做品質過硬、價格厚道的產品,和粉絲做朋友,用心傾聽用戶需求;熱愛就是聚攏一批追求極致產品的兄弟姐妹,大家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咬定青山不放鬆、千難萬險不回頭,享受創業樂趣。

而這些,都和亞馬遜一直強調的“以用戶為中心”的理念不謀而合。

其次,兩家擁有相似的商業模式。

亞馬遜的商業模式是:依靠虧損的自營業務吸引用戶,形成護城河,靠集市平臺的收入和其他收入來獲得利潤,之後再把利潤全部投入到新產品和新服務的研發創新中。無論是電商平臺還是後發的雲計算服務,均是如此。

小米在CDR招股書強調了自己的“鐵人三項”商業模式:硬件+新零售+互聯網服務:產品緊貼硬件成本定價,通過線上線下零售渠道將產品交付到用戶手中,持續為用戶提供互聯網服務。

為什麼說小米更像是“中國版的亞馬遜”?

根據招股書披露的信息顯示:

2018 年 1~3 月,小米高端旗艦機(3000 元以上)銷量 49.6 萬部,收入13.15 億元;

旗艦機(2000~2999元)銷量 157.6 萬部,收入 28.40 億元;

中高端機(1300~1999 元)銷量 428.1 萬部,收入 48.01 億元;

中端機(800~1299 元)銷量 1099.1 萬部,收入 88.61 億元;

入門機(799 元以下)銷量 1106.9 億元,收入 54.22 億元。

為什麼說小米更像是“中國版的亞馬遜”?

而根據港股招股書顯示,截止到2017年12月31日,小米手機2017年平均售價881.3元,銷量9141萬部,貢獻總收入約805.64億元。極低的硬件成本所帶來的龐大用戶群,是小米賴以生存的根本所在。從招股書來看,2018年第一季度,小米互聯網服務收入為32.31億元,毛利21.19億元,毛利率達到了65.58%,毛利佔比達到40%,已經超過了智能手機,互聯網服務成為重要獲利來源。

2015年、2016年、2017年和2018年第一季度,小米的互聯網服務收入分別為32.39億元、65.37億元、98.96億元和32.31億元,毛利分別為20.99億元、42.85億元、63.44億元和21.19億元。今年第一季度的互聯網收入和毛利兩項數據都約等於2017年全年相應數據的三分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互聯網服務收入和毛利佔主營業務的比例,從2017年的8.65%和34.75%,分別增長到2018年第一季度的9.43%和40.18%。互聯網服務比重不斷增加。

最後,兩家都搭建了龐大的IoT平臺。

招股書還披露,同期,小米IoT平臺連接了1億臺設備(不包括智能手機及筆記本電腦),以聯網設備數量口徑統計,小米佔全球消費物聯網市場份額為1.9%,亞馬遜和蘋果分別為1.2%和1%。截至2017年底,小米佔全球消費物聯網市場份額為1.7%,亞馬遜和蘋果均為0.9%。小米鞏固了對亞馬遜和蘋果的領先地位。

為什麼說小米更像是“中國版的亞馬遜”?

報告期內的小米IoT和生活消費產品收入分別為86.91億元、124.15億元、234.48億元和76.97億元。僅2018年第一季度的收入達到了2017年全年的32.8%。產品層面,根據艾瑞諮詢,小米盒子2017年的出貨量在中國境內排名第一。另據奧維雲網(AVC)的數據,4月份小米電視線上線下總出貨量躍居中國第一。

有業內人士指出,即便是在最終的估值上,小米也完全可以向亞馬遜看齊。

為什麼說小米更像是“中國版的亞馬遜”?

目前,亞馬遜的市值已經超過了8000億美元,2017年亞馬遜的市值整體上漲了55.9%,而今年不到半年的時間裡,亞馬遜股價又已上漲了44%。貝佐斯也因此一躍成為全球首富,其個人身家已經超過了1300億美元。很難想象,這是一家直到2015年才結束了長達20年連續虧損的公司。

有消息指出,目前小米基石投資者的入圍競爭激烈,目前大家普遍給出的估值在750億至850億美元之間,其中有一批機構給出了超過800億美元的估值,不過小米目前尚未敲定任何基石投資者。

有業內人士認為,小米750億至850億美元的估值依然可以說是相對保守。

傳統的估值方法有很多,比如市銷率、市盈率和動態市盈率、市淨率、可比行業和可比公司估值等方法等等。但並不是所有的估值方法都適用於創新型公司。如果公司處於一個無邊界的或者邊界還不明確的行業領域,傳統的估值方法就可能發生偏差,甚至不適用。比如小米和亞馬遜,都屬於傳統估值方法還不能充分解釋的情況。

比如亞馬遜的市盈率就超過了200倍,如果按照這個比例算下來,小米的估值將超過千億美元。

由此來看,小米正在成為中國版的亞馬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