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之後,每一個懷春的男女都希望有這樣一個美麗的邂逅

度過一個寒冷、單調、毫無生機的冬天後,人們格外盼望回到萬物復甦、生機盎然的季節,所以,春天的到來,令人們倍感珍惜。春風拂面,百花盛開,陽光和暖,草長鶯飛,帶來無限的生機和情趣,給人無盡的希望和憧憬。因此,春天的離去,更令人留戀和傷感,無怪乎古人反覆吟唱“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惜春春去,幾點催花雨”、“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然而,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一首詩,卻給人意外的驚喜。那是一片不期而遇的桃花,那是一場無以言狀的感動。那就是詩人在廬山大林寺的一次偶遇。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立夏之後,每一個懷春的男女都希望有這樣一個美麗的邂逅

大林寺桃花

這首詩的大意是:在人間四月裡百花凋零已盡,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剛剛盛開。我常為春光逝去無處尋覓而悵恨,卻不知它已經轉到這裡來。

這是唐代詩人白居易於元和十二年在廬山上大林寺時即景吟成的一首七言絕句。詩人夏四月來到大林寺,此時山下芳菲已盡,而不期在山寺中遇上了一片剛剛盛開的桃花。詩中寫出了詩人觸目所見的感受,突出地展示了發現的驚訝與意外的欣喜。全詩把春光描寫得生動具體,天真可愛,活靈活現;立意新穎,構思巧妙,趣味橫生,是唐人絕句中一首珍品。

立夏之後,每一個懷春的男女都希望有這樣一個美麗的邂逅

人間四月芳菲盡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兩句,是寫詩人登山時節和所見桃花盛開的景象。夏曆四月已經是孟夏時節,此時,春天已經漸行漸遠,芳菲已經落盡。但詩人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盛開的桃花。古往今來,人們都有這樣的遺憾:春天總是這麼匆匆,還沒有好好感受春光,它就離我們遠去了。詩人也不例外,從緊跟後面的“長恨春歸無覓處”一句可以得知,詩人在登臨之前,就曾為春光的匆匆不駐而怨恨,而惱怒,而失望。因此當這始料未及的一片春景衝入眼簾時,該是多麼的驚異和欣喜。詩中第一句的“芳菲盡”與第二句的“始盛開”,在對比中遙相呼應。一方面它們是記事寫景,另一方面也是在寫感情和思緒上的跳躍—— 由一種愁緒滿懷的嘆逝之情,突變到驚異、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開頭,詩人著意用了“人間” 二字,這意味著這一奇遇、這一勝景,給詩人帶來一種特殊的感受,即彷彿從人間的現實世界,突然步入了仙境,讓人忘記了現實。

立夏之後,每一個懷春的男女都希望有這樣一個美麗的邂逅

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詩人想到,自己曾因為惜春、戀春,以至怨恨春去的無情,但誰知卻是錯怪了春,原來春並未歸去,只不過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樣,偷偷地躲到這人跡罕至的地方來罷了。這裡使用了擬人手法,把春光寫得彷彿真是有腳似的,可以轉來躲去。且不只是有腳而已,它簡直還具有頑皮惹人的性格。在這首短詩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寫得是如此的生動具體,天真可愛,活靈活現,如果詩人沒有對春的無限留戀、熱愛,沒有一片童心,是寫不出來的。

立夏之後,每一個懷春的男女都希望有這樣一個美麗的邂逅

長恨春歸無覓處

對於“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現象,放在今天人們並不會驚奇。但在一千年之前的唐代,對於白居易,那絕對是一個巨大的發現,更是一個巨大的驚喜。到北宋時期,沈括就很好地解釋了這一現象:沈括《夢溪筆談》說:“白樂天《遊大林寺》詩云:‘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蓋常理也。此地勢高下之不同也。”隨即之後也有不少詩人寫到了這一現象。蘇軾《望江南》詞有“百舌無言桃李盡,柘林深處鵓鴣鳴,春色屬蕪菁”,辛棄疾《鷓鴣天》詞亦有“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等,兩相比較,韻味盡失。白詩的驚喜與震撼力不復存在。可見,當人們把一切看成理所當然的時候,也就缺少了發現,缺少了驚喜,缺少了美感!

立夏之後,每一個懷春的男女都希望有這樣一個美麗的邂逅

不知轉入此中來

這首小詩只有短短四句,卻寫得意境深邃,富於情趣。這在於詩的立意新穎,構思巧妙,而戲語雅趣,又復啟人神思,惹人喜愛,真可謂唐人絕句的珍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