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囧途的孔子是如何鳳凰涅槃的?

人在囧途的孔子是如何鳳凰涅槃的?

人在囧途的孔子是如何鳳凰涅槃的?

前幾年,李零出過一本解構《論語》的書,題為《喪家犬》,引發很多人的不適。其實,孔子本人是認可「喪家犬」這個評價的。

人在囧途的孔子是如何鳳凰涅槃的?

原文見《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適鄭,與弟子相失,孔子獨立郭東門。鄭人或謂子貢曰:「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子貢以實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狀,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

譯:話說,孔子前往鄭國時,和弟子互相走失,孔子獨自站在外城的東門。有個鄭人對子貢說:「東門有個人,他的額頭像唐堯,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像子產,然而從腰以下比夏禹差三寸,瘦瘠疲憊的樣子好似喪家之犬。」子貢遇到孔子後就把原話告訴了他。孔子欣然笑著說:「他說的外型像這個那個聖人,那倒來必;但說我的狀態像喪家之犬,是啊!是啊!

人在囧途的孔子是如何鳳凰涅槃的?

其實,這是形容孔子在周遊列國時,疲乏而狼狽的狀態。但在後世,則漸漸轉變為形容孔子一生不受重用,成了周王朝的喪家之犬。當然,孔子在鄭國外城東門的狀態還不算最糟糕,更糟糕的還在後面,那就是所謂的「子畏於匡,厄於陳蔡,伐木於宋,削跡於衛」,最可憐的是「厄於陳蔡」,絕糧七日,在這七天內,孔子師生每一個人的心境都發生了微妙的變化,作為這個團隊的靈魂人物,孔子除了堅定自己的信念,更要安撫弟子,而在此時,他最信任的三個學生,子路、子貢、顏回,被他先後喊過去談心。

人在囧途的孔子是如何鳳凰涅槃的?

首先是子路

孔子知弟子有慍心,乃召子路而問曰:「詩云『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邪?吾何為於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齊?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人在囧途的孔子是如何鳳凰涅槃的?

譯:孔子已經感覺到弟子們的不快,他首先把子路喊進去,問:「《詩經》上說:『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卻在奔勞在曠野。』難道是因為我的大道有什麼不對的地方嗎?我為什麼會淪落至此?」

孔子這首詩,出自《何草不黃》,是《小雅·魚藻之什》中的一首,描寫了行役在外的征夫生活艱險辛勞,表達了對遭受非人待遇的抗議。「匪兕匪虎,率彼曠野」是起,興的是後面的「哀我征夫,朝夕不暇」,這與孔子周遊列國時遭遇的窘境何其相似。

人在囧途的孔子是如何鳳凰涅槃的?

人在囧途的孔子把最信任的三個學生一一喊去,與其說是安撫學生,倒不如說是讓學生安撫他。但子路的回答顯然不能讓他滿意,子路說:「也許我們還沒有達到仁吧!所以別人不信任我們。也許我們還沒有達到智吧!所以別人不實行我們的學說。」

子路比孔子小不了幾歲,他一向直來直去,腦子不會急轉彎。既然孔子自己都在懷疑自己了(至少聽起來是這樣),那他也就不客氣的說,老師您的道之所以行不通,一定是不夠仁,也不夠智。

有些話,自謙可以,卻容不得別人貶損。於是,孔子回敬道:「是這些原因嗎?仲由啊,我打比方給你聽,假如仁者就必定受到信任,那怎麼還會有伯夷、叔齊餓死首陽山的悲劇?假如智者就必定能行得通,那怎麼還會有王子比干被剖心的悲劇?」

人在囧途的孔子是如何鳳凰涅槃的?

子路的回答,孔子當然不滿意,所以又把子貢喊了過來。

子路出,子貢入見。孔子曰:「賜,詩云『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邪?吾何為於此?」子貢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蓋少貶焉?」孔子曰:「賜,良農能稼而不能為穡,良工能巧而不能為順。君子能修其道,綱而紀之,統而理之,而不能為容。今爾不修爾道而求為容。賜,而志不遠矣!」

人在囧途的孔子是如何鳳凰涅槃的?

子貢進去後,孔子又問了同樣的話。子貢是商人,和氣生財,是孔門弟子中最會說話的一個。子貢的回答可謂商人本色,他說:「老師的學說極其弘大,所以天下沒有國家能容得下您。老師是否可以稍微降低一點標準呢?」言下之意,老師您開價太高了,能不能迎合市場賤賣呢?

雖然子貢假意抬高了孔子之道,但賤賣的說法顯然也不能讓孔子滿意。孔子說:「端木賜啊,優秀的農夫善於播種耕耘卻不能保證獲得好收成,優秀的工匠擅長工藝技巧卻不能迎合所有人的要求。君子能夠修明自己的學說,用法度來規範國家,用道統來治理臣民,但不能保證被世道所容,如今你不修明你奉行的學說卻去追求被世人收容。端木賜,你的志向不夠遠大啊!

能言善辯的子貢沒能說服孔子,於是顏回出場了

子貢出,顏回入見。孔子曰:「回,詩云『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邪?吾何為於此?」顏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雖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見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醜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國者之醜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見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顏氏之子!使爾多財,吾為爾宰。」

人在囧途的孔子是如何鳳凰涅槃的?

見到顏回,孔子問了和之前同樣的話,還是犀牛老虎那一套。但同樣的問題,得到了不同的回答。顏回說:【老師的學說極其弘大,所以天下沒有國家能夠容納。即使如此,老師推廣而實行它,不被容納怕什麼?正是不被容納,然後才現出君子本色!老師的學說不修明,這是我們的恥辱。老師的學說已經努力修明而不被採用,這是當權者的恥辱。不被容納怕什麼?不被容納然後才現出君子本色!】

人在囧途的孔子是如何鳳凰涅槃的?

我們注意一下,顏回給出的前提和子貢類似,都是老師您的大道太大了,凡人理解不了。但結論卻與子貢完全不同,子貢是商人心態,既然賣不出去,就降價甩賣;顏回則不然,他認為,老師您的大道這麼大這麼好,學生不懂是學生的恥辱,當權者不懂是當權者的恥辱。他們不懂,才更顯出您推行的是君子之道啊。現在文藝界流行一句俏皮話——我看不懂,我不懂的一定是好作品——其源頭,可能就在顏回這裡。


孔子聽完顏回的表述,終於高興地笑了,他對顏回說:「有道理啊,小顏同學!如果你是個有錢人,我就給你當管家了。」據說,孔子隨後派子貢去楚國求援。楚昭王興師動眾迎接孔子,孔子然後得以脫身,孔子團隊終於擺脫了窘境,但後面的路依然不平坦。或許很多人認為,為什麼不聽子貢的,至少可以求得現世的安穩,何必如此狼狽呢?

人在囧途的孔子是如何鳳凰涅槃的?

我們再來看一段《論語·憲問》裡的對話


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這個晨門是化名,他一定是一位隱藏高人:鄭人準確地形容了孔子一時的窘態,晨門則準確地描述了孔子一生的心境——「知其不可而為之」

莊子的「知其無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是一種豁達的心境,孔子的「知其不可而為之」是另一種心境。莊子是順天應人,不與命運為敵,不與造化為敵;孔子是負有使命感的人,當他知道不能在現世一展所長,就通過整理六經(刪詩書,訂禮樂,贊周易,作春秋)的方式,將他的理想濃縮其中,成為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的中軸線。

人在囧途的孔子是如何鳳凰涅槃的?

老子、楚狂都曾經把孔子比作鳳凰,雖然這隻鳳凰(鳳凰之文,戴聖嬰仁,左智右賢)也曾在囧途徘徊(鳳兮鳳兮,何德之衰),但是最終涅槃重生,成為後世尊崇的萬世師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