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被稱為“學院派”,但絕非保守的代名詞

他們被稱為“學院派”,但絕非保守的代名詞

陳丹青:我在清華美院的一個學生叫馬蕭,他最近出版了一本書叫《印象派的敵人》,非常好的一本書,好多好多資料和訊息。他現在在翻譯第二本,也很有意思,講的是法國學院的來龍去脈,我看了,大開眼界。

包林:我覺得這本書最大的可讀性,就是我們凡是從事繪畫的,從事藝術的,或者說對世界其他國家的文化有了解訴求的,都可以通過這本書去了解。

他們被稱為“學院派”,但絕非保守的代名詞

特別是我們要去法國旅遊的年輕人,完全可以通過這本書去認識一下,然後再去看奧賽美術館,他就清楚到底是怎麼回事了。

馬蕭用他的這本書《印象派的敵人》,證明了一個畫家或者一個學者的理解,他是在用兩支筆,一支是畫筆,一支是鋼筆,給我們再現或者還原一段歷史。

馬蕭:我是深入到19世紀中後期的法國社會,來探討它的藝術和它的藝術風格。

他們被稱為“學院派”,但絕非保守的代名詞

這部書不光是去描繪一個美術史的一種狀態,是想彌補美術史的一個缺失。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想呈現19世紀法國社會轉型的時候的一種藝術史,以及藝術上面反射的一種狀態。只有去描繪一個社會轉型的時候,呈現這種狀態的時候,才讓這本書在今天具有它的現實價值。

這個價值觀是從古羅馬、古希臘,然後到文藝復興,然後到整個法國的。這個價值觀在法國學院裡邊,幾乎貫穿始終。為什麼這個價值觀在19世紀的歷屆政府裡邊,沒有被廣泛地推廣?

他們被稱為“學院派”,但絕非保守的代名詞

因為在法國大革命之後,雖然有政治上的歷次變更,但是他們在個人的價值方面是強調自由、平等、民主。還有一個層面,就是他們強調國家歷史、民族歷史。

法蘭西民族的這種自我認同感,在19世紀可以說是提到了一個非常高的高度。他們的這個民族認同感,他們的國家意識,就剛好要通過這種藝術作品來展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