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鎮山三寶深藏萬年寺!雖珍藏數年但卻鮮為人知!


萬年寺是四川峨嵋山歷史最悠久的古剎之一,對於很多來過峨眉山的人來說並不陌生,但是對於萬年寺中藏有的三件寶貝卻是鮮有人知,這也給這個千年古剎蒙上了一抹神秘的面紗。

峨眉山鎮山三寶是不對外展出的,此三寶分別為:上古佛牙、萬曆金印和貝葉經,這次也是多方走動才得以一睹三寶真容。

萬年寺相傳是漢代採藥老人蒲公禮的佛處,東晉隆安五年創建時名普賢寺,唐乾符三年慧通重建,易名白水寺;宋稱白水普賢寺;明萬曆二十八年重修時,神宗賜額“聖壽萬年寺”。

萬年寺藏的第一寶是上古佛牙,長42.66釐米、重6.5公斤的“佛牙”,光潤如玉,於金黃色中透出紫色條紋。是明代嘉靖年間斯里蘭卡的僧人所俸。據我國古脊椎動物學家揚鍾健教授鑑定,認為它是二十萬年前我國南方劍齒象的牙化石,只因是宋代僧人從佛國斯里蘭卡帶回來的,僧人故以“佛牙”的美稱,來表達他們崇佛的心理。

萬年寺藏的第二寶是萬曆金印,金印長寬各13釐米,正中籌刻“普賢願王之寶”六字,上方刻楷體“大明萬曆”,左邊刻“御題磚殿”,右邊刻“敕賜峨山”。


明代穆宗朱載厚的孝定李皇后,年輕時久未生育,曾經派人到峨眉山白水普賢寺宋代普賢騎象銅像進香求嗣,許願若懷男嬰,定為菩薩穿金,重修廟宇。

不久,李皇后懷孕了,生下朱翊鈞,被立為太子。萬曆元年,朱翊鈞登基為神宗,尊號其母為“慈聖皇太后”。他們母子對普賢菩薩的感激之情異乎尋常,不時賞賜白水普賢寺。寺下方曾經有座小巧的慈聖庵,就是專門用來存放慈聖太后和萬曆皇帝賜品的,而今改建為客舍了。

萬曆二十七年,白水普賢寺罩護普賢銅像的木閣毀於大火。次年,慈聖太后賜金重修,僧人臺泉仿印度熱那寺建無樑磚殿庇護銅像,於1601年7月竣工。適逢慈聖太后60大壽,神宗親自題額“聖壽萬年寺”,從此該寺改名為萬年寺,同時還賜了這顆御印。因是帝王賞賜,雖為銅質僧人亦尊稱為金印。


萬年寺藏的第三寶是貝葉經,貝葉經長50釐米,寬12.5釐米。以泥金書寫梵文《華嚴經》於黝黑色的貝多羅樹葉上,共246頁。

在造紙術未發明前,古印度僧人常用此樹葉漚水後晾乾書寫佛經。梵語稱這種樹葉為“貝多羅”,故稱貝葉經。大量貝葉經從印度和斯里蘭卡傳入我國和東南亞一帶,對佛教文化的傳播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古典詩詞對聯中,常常用“貝葉”代指佛教經書。明代萬曆十九年,峨眉山無窮禪師、性寬禪師赴京師,請求皇室資助修建峨眉大佛寺。

慈聖太后欣然發帑金,並將印度僧人進貢的這冊貝葉經轉賜無窮禪師。峨眉大佛寺成於1605年,後毀,這部珍貴的貝葉經遂由萬年寺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