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年前的北航“黑科技”:中国首架无人驾驶飞机“北京五号”

1956年,北京航空学院的飞机设备系提出了搞无人驾驶飞机的设想。

当时的国外专家听说这一设想,直白地表示:“无人驾驶飞机技术难度特别大,自动着陆问题特别是在陆地跑道自动着陆问题非常困难,中国同志当前不可能解决这类复杂的问题。”

可是北航人偏不怕困难。1957年下半年,北航开始酝酿无人驾驶飞机的技术方案。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1958年6月29日,北航成立了无人驾驶飞机研究机构,后逐渐形成教师、工人、学生三结合的研究队伍。

据项目总设计师文传源先生回忆:“(当时)飞行本身的教育都受到制约,至于无人机,更谈不上。而且因为发达国家对无人机保密性很强,图书馆也找不到关于无人机的任何资料。”

就在这“一无资料,二无经验,三无设备”的艰苦情形下,北航人摸索着前进。

无人驾驶飞机的控制系统需要上万个零件,除了电子管等现成的元件外,其他零件都由北航师生在学校的加工车间中自己制造

1958年7月至1959年2月,这架北航人研制的无人驾驶飞机顺利完成三个阶段的试飞工作,创造了北航历史上的一大骄傲,实现了中国无人驾驶飞机历史上的“零的突破”。

她,就是“北京五号”

59年前的北航“黑科技”:中国首架无人驾驶飞机“北京五号”

述海拾贝

59年前的北航“黑科技”:中国首架无人驾驶飞机“北京五号”

59年前的北航“黑科技”:中国首架无人驾驶飞机“北京五号”

⬆ 文传源

1918年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时任“北京五号”项目组指挥、总设计师

“首先要列计划,要有试飞计划……一切行动都要按试飞计划做,但是脑子要灵,在遇到特殊情况的时候,你怎么才能采取应急措施。”

59年前的北航“黑科技”:中国首架无人驾驶飞机“北京五号”

⬆ 范跃祖

1936年生,北航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

时任“北京五号”项目组地面操作台组成员

“最后总结了一下,(我们)第一要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第二,我们感觉到,学校搞研究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创新的工作,学校的任务,最重要的是培养人才,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一个科研的动作,完全从书本到书本,是培养不出来(人才)的

。”

59年前的北航“黑科技”:中国首架无人驾驶飞机“北京五号”

⬆ 易正本

1930年生,曾任航空期刊杂志社副编审

时任“北京五号”项目组苏联专家翻译

...苏联专家也不支持他,他认为那个技术难度很大,好像他们(苏联)也没搞出来。

航晓史/北航校史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