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與戰術的嚴重脫節,註定了希特勒的蘇德戰爭必將失敗

原著 :[美] 戴維·M. 格蘭茨 [美] 喬納森·M.豪斯

譯者:小小冰人

戰略與戰術的嚴重脫節,註定了希特勒的蘇德戰爭必將失敗

1942年8月23日下午晚些時候,施特拉赫維茨伯爵率領第16裝甲師的戰鬥群攻入工業城市斯大林格勒的北郊。直到他們到達俯瞰伏爾加河的高高聳立的河岸,德軍的推進才被遏制住。這場突破疾如閃電,德國人遭遇的唯一抵抗僅僅是河流附近一些工廠女工操作的高射炮。“施特拉赫維茨”戰鬥群由第2裝甲團的坦克和第64裝甲擲彈兵團第2營的車載步兵組成,是第14裝甲軍的突擊矛頭,而第14裝甲軍又是裝甲兵上將弗里德里希·保盧斯第6集團軍的先遣部隊。施特拉赫維茨的部下懷著可以理解的自豪凝望著伏爾加河和斯大林格勒城,為取得如此非凡的進展而興奮不已。

戰略與戰術的嚴重脫節,註定了希特勒的蘇德戰爭必將失敗

攝於1942年8月23日,第16裝甲師裝甲團6連的幾輛坦克和裝甲車率先抵達了斯大林格勒北面的伏爾加河,圖中的德軍正用望遠鏡瞭望斯大林格勒城。

縱觀整個蘇德戰爭期間,德軍戰無不勝的神話從1941年6月22日發動入侵起,一直延續至1942年11月19日蘇軍的戰略性反攻。普遍的觀點是,這場進軍唯一的一次中斷髮生在1941年12月,嚴冬氣候使蘇聯紅軍得以將德國人從莫斯科門前擊退;待天氣好轉後,德軍便恢復了他們驚人的進軍,一路殺至斯大林格勒和更遠處。但1942年11月,藉口又變了——蘇軍壓倒性的兵力優勢、希特勒的胡亂干涉、遙遠的路途和極度惡劣的冬季天氣,這一切拖緩並最終壓倒了德國軍隊。

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誠然,在1941年最初的戰鬥中,蘇聯紅軍各級指揮層缺乏優秀的指揮人員,致使德軍多次達成合圍,不到半年時間,紅軍損失的兵力高達400萬。但即便在這場戰役(“巴巴羅薩”戰役)中,德軍快速部隊也經常超出己方後勤補給和依靠步行及馬匹的步兵支援梯隊的範圍。德軍機械化先遣部隊每前進100—150公里便不得不停下腳步,等待燃料、彈藥和支援步兵趕上。停頓期間,大批蘇軍士兵逃出德國人鬆散的包圍圈,重新加入己方部隊後再度投入戰鬥。1941年間至少有兩次,德軍裝甲或摩托化師被蘇聯紅軍徹底包圍。被困的德軍部隊能夠倖免於難,完全是因為其自身接受過出色的訓練,以及蘇軍指揮員缺乏協調大規模部隊實施反突擊的能力。

德軍贏得了每一場戰鬥的勝利,卻失去了無可替代的老兵;蘇軍輸掉了每一場戰役,卻學到了新的經驗教訓,並將這些來之不易的經驗與他們戰前的機械化作戰理念逐漸結合起來。在國家指揮級層面上,不太能看出蘇軍的這種改善,因而希特勒和斯大林都認為他們的下屬缺乏進取精神。德國陸軍總參謀長弗朗茨·哈爾德,在1942年的日記中寫下了陰雨天氣和另一些實際問題,可就連他似乎也相信蘇聯紅軍“虛弱無力”。實際上,雙方軍隊朝戰術均等的方向發展得非常快,這將給德國人的後續進軍造成更大的問題。

戰略與戰術的嚴重脫節,註定了希特勒的蘇德戰爭必將失敗

攝於1943年3月上旬,GD師的IV號(75毫米長管炮)和III號坦克正在進軍途中

至於戰略和戰役指揮,希特勒和斯大林確實會不時干擾他們的戰地指揮官,但是,他們在插手干預時,他們的判斷往往是正確的。蘇德戰爭的第一年和整個上半場,希特勒通常都會聽從將領們的建議,哪怕直覺告訴他這樣做不行。另外,他經常容忍態度和緩的異議。例如胡貝將軍,1942年8月曾打算率部突圍,可他不僅沒有受到懲處,還在次月被擢升為第14裝甲軍軍長。當年7月3日,希特勒和將領們開玩笑時談及英國的做法,英軍將領在北非失利一次就會被解除職務,因而徹底喪失自主決策權。

更重要的是,整個蘇德戰爭期間,德國的戰略目標與戰役、戰術手段之間呈現出一種可悲的脫節。最初的“巴巴羅薩”計劃認為,一旦在蘇聯西部以一連串合圍戰殲滅紅軍,蘇維埃政權就將垮臺,各個被壓迫的民族會把德國人視為解放者熱烈歡迎。這種臆測既低估了蘇聯通過龐大的預備兵源重新組建新部隊的潛力,也小覷了蘇維埃政權掌控權力的能力。另外,德國人對斯拉夫人的種族偏見,再加上他們在被佔領地區採取的經濟、政治掠奪計劃,最終也迫使大批潛在的合作者投入蘇聯政府的懷抱。

戰略與戰術的嚴重脫節,註定了希特勒的蘇德戰爭必將失敗

陷入了一個巨大的彈坑而被遺棄的黨衛軍第503重裝甲營的“虎王”坦克

為擊敗一個強大、不共戴天的敵人,必然要進行曠日持久的消耗戰,但德國似乎對此毫無準備。事實上,德國人是傑弗裡·帕克和另一些人所說的“西方戰爭方式”的典範——堅信出色的訓練、紀律和技術能夠贏得一場快速、果斷、決定性的勝利,從而將經濟和社會受到的影響最小化。可是,入侵蘇聯時,德國陸軍實現機械化和摩托化的兵團不到20%,就連寥寥無幾的快速師, 配備的也只是德制、捷克制和法制裝備的大雜燴,不僅在戰術上毫不兼容,還導致遠距離後勤補給難以為繼。其他部隊的前進基本靠步行,大炮和補給物資靠役畜拖運,與上一次世界大戰的情形相差無幾。

1941年12月失利後,德國人採取了增產措施,但還是沒有為這場戰爭實施全面動員。相反,位於東線的三個集團軍群,只有一個(“南方”集團軍群)為1942年的戰役獲得了重新裝備的優先權,可即便是“南方”集團軍群,各個師的兵力和裝備也沒有超過規定編制的85%。例如,1942年戰役發起兩個月後,第16裝甲師到達伏爾加河,該師可用的坦克很可能不超過75輛,師裡的摩托化步兵也已嚴重減員。武裝黨衛隊這種精銳部隊是唯一的例外,第二場攻勢發起前,他們的裝備和兵力得到了徹底補充。必須指出,德軍士兵尚未踏入斯大林格勒城內的街道,後勤和地理問題便已削弱了德軍的攻勢。

戰略與戰術的嚴重脫節,註定了希特勒的蘇德戰爭必將失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