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浙江薄弱村“摘帽”記:“富民”之上謀“強村”

「他山之石」浙江薄弱村“摘帽”记:“富民”之上谋“强村”

在農民人均收入連續33年領跑全國各省區的浙江,近年來一以貫之深入實施“八八戰略”,持續推進“兩個高水平”建設,著力破解農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難題。2017年7月,浙江率先全面部署“消除集體經濟薄弱村三年行動計劃”,針對年收入10萬元以下的薄弱村,堅持因村制宜,突出造血功能,拿出真金白銀,使出真功硬招,從鞏固黨在農村執政基礎的高度展開“消薄”攻堅戰。到2017年底,全省6920個集體經濟薄弱村,已有5053個實現“摘帽”。

薄弱村“摘帽”,破解發展新瓶頸

“民富村窮”,是浙江部分農村發展遇到的新瓶頸。據排查摸底,2016年浙江省村均集體經濟收入達130餘萬元,但發展嚴重不均衡,當年集體經濟收入在10萬元以下的村有近7000個,佔全省總村數的近四分之一。

去年7月,浙江“消薄”三年行動計劃全面實施。這是浙江繼消除人均收入4600元以下貧困戶之後,著眼鞏固農村基層政權建設、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而作出的又一項重大決策。

這其中,黨建引領、層層壓實責任成為一條工作主線。過去一年,溫州先後對“消薄”不力的8個鄉鎮進行通報批評,對20名責任人採取約談、調整崗位等措施。浙江省委要求,凡是“消薄”目標任務沒有完成的,縣級黨政主要領導不得調離。

同時,浙江在村、社區黨組織換屆結束後,第一時間組織1000名新一屆村、社區黨組織書記赴集體經濟發展先進村對標學習,帶動市縣鄉分級組織開展村社幹部“消薄”業務大培訓10餘萬人次,有效提升了村社幹部發展意識和致富本領。

浙江“消薄”成果十分顯著。到2017年底,浙江6920個集體經濟薄弱村,已有5053個實現“摘帽”,完成年度任務的166%、三年總任務的73%。

精準施策,合力推動“消薄”攻堅

白牆黛瓦、綠樹紅花之間,大師工作室、技藝傳承基地等錯落有致,位於楠溪江東岸的浙江永嘉坦頭村已成為遠近聞名的藝術村落。這兩年,村黨支部借“大拆大整、大建大美”的東風,充分發揮組織優勢,把黨員組織起來,把群眾發動起來,用46天完成整村拆建,引入產業實現了美麗蝶變,村集體收入從不到10萬元,躍升至2017年的156萬元。由此,坦頭村順利“摘帽”。

浙江省委組織部有關負責同志表示,浙江始終緊盯產生“窮”、導致“弱”的根源,下足“繡花”功夫,強化精準幫扶,逐個排摸評估薄弱村“家底”,堅持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一村一策規劃發展路徑,嚴格實行薄弱村銷號管理。

消除薄弱村,要善於發揮財政資金的“四兩撥千斤”作用。2017年,浙江省財政拿出1.55億元專項資金,帶動各級“消薄”投入28億元。今年省財政又拿出1.29億元開展專項扶持。各地在安排發展用地、實行稅費減免、加強金融支持等方面也拿出實招,讓政策活水精準滴灌到根子上。

“消薄”之要在項目引領。年初,山區縣泰順簽下總投資166億元的華東大峽谷旅遊項目;不久前,117個村又迎來集中開工,預計年內可為村集體增收3127萬元。“海上花園”洞頭區68個強村發展項目近日啟動,拉動總投資達25.6億元。

浙江部分地區針對薄弱村缺資金、缺項目、缺資源的實際,提出以“抱團+資金”“抱團+指標”“抱團+資源”“抱團+產業”“抱團+鄉賢”等5種模式抱團發展,打破村域藩籬,實現“批量消薄”。浙江省農業廳經管處處長李劍鋒說,基層還探索出飛地物業、盤活資源、服務創收等系列舉措,合力做好造血活血文章。

千企結千村,骨幹企業“結窮親”謀長富

“村強,則民長富;民富,則國久安。”4月份的一次全省“千企結千村”現場會上,浙江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宣讀倡議書,號召廣大浙商積極參與“消薄”,堅持“不脫困不脫鉤”,以精準的幫扶舉措,紮實推進村企共建。

浙江在推進“消薄”過程中注重藉助企業優勢和力量。台州市委常委、黃巖區委書記徐淼說,黃岩選擇了158家社會責任感強、發展效益好的企業與薄弱村結對,將企業的產業、項目、資金、人才等優勢轉化為結對村的發展動能,去年共向薄弱村輸送扶持資金600多萬元。

浙江省委有關負責同志表示,開展村企結對並不代表企業要大包大攬,從根本上講,地方才是抓“消薄”的責任主體。各級黨委政府必須扛責在肩、持續攻堅,切實將“消薄”工作重心轉移到提高質量上來,今年力爭全省1867個薄弱村再“摘帽”1000個以上;大力增強造血功能,力爭全省85%以上的村實現年經營性收入5萬元以上;力爭全省村集體經濟總收入增長10%以上。

基層幹群普遍表示,“消薄”補齊了短板,鄉村發展更均衡了,村級組織戰鬥力更強了,鄉村振興之路越走越寬,美好生活願景漸行漸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