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面流行語,別成“心靈霧霾”|睡前聊一會兒

睡前聊一會,夢中有世界。大家好,我是黨報評論君。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一些網絡流行語熱起來。“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說出了不少人追求詩和遠方的心聲;體內爆發的“洪荒之力”,點燃了不少人的“小宇宙”;而“新四大發明”,更是帶火了“秒殺”“刷臉”“搶紅包”“高鐵遊”等一批新詞……這些流行語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時代的發展進步,也折射出人們的精神氣質。

語言是交流信息的工具、表達思想的手段,影響著人們對自我和社會的認知。心理學上有這樣一個實驗:六名專業攝影師為同一個人拍攝肖像,拿到的卻是不同的身份資料,結果為了“準確傳達”這樣的信息,六張肖像照迥然不同。有時候,哪怕只是一個語言標籤,也容易帶來先入為主,進而反作用於人的情緒和思想。可以說,無論是勾勒生活志趣,還是記錄時光荏苒,抑或刻寫時代變遷,一個語彙的背後,往往涉及一系列的價值判斷。

負面流行語,別成“心靈霧霾”|睡前聊一會兒

現實生活中,有不少負面流行語正是這樣,熱衷於簡單化歸類的“貼標籤”,極端的情緒、誇張的表達,渲染或消極、或焦慮的心態,如若被濫用,難免給社會心態帶來霧霾。比如,有人用“槓精”來形容動輒抬槓的情形,可如果只是生活上有不同看法、工作中提出改進意見,就被如此稱呼,豈不冤枉?又比如,有人用“積極廢人”代指那些愛給自己定目標但永遠做不到的人,可倘若每天這樣揶揄別人或者自嘲,奮鬥又該從何說起?實際上,不論是“隱性貧困人口”還是“逃避性的沮喪”或是“口頭學渣”,這些網絡熱詞看似隨意調侃,卻也用貼負面標籤的方式傳遞著焦慮,放大了一部分人的負面情緒,帶來不良影響。

負面流行語,別成“心靈霧霾”|睡前聊一會兒

傳播學裡有個概念叫“沉默螺旋”,是說當人們發現自己的觀點處於弱勢或者容易被批駁時,會選擇沉默來防止被孤立。然而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對媒體的影響增大,有學者提出“反沉默螺旋”現象:曾經的“一己之見”“片面認識”“表面意思”,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條件下,反而比以往更容易傳播。一些負面網絡流行語,正是因為抓住了人們對偶然際遇、偶發情緒的代入感而走紅一時。我們需要認識到,被情緒裹挾的判斷不會令人信服,被標籤標註的生活無法讓人熱愛。正如短暫的陰雨不能反映整年氣候,一兩個熱詞並不足以勾畫我們生活與工作的全貌,不要讓流行語彙成了製造心靈感冒的病毒。

梭羅曾說,一切經得起再度閱讀的語言,一定值得再度思索。網絡熱詞的生命力,不在於會不會吸引眼球、是不是引人發笑,而在於有沒有創造出社會價值、能不能經歷時間的沉澱。從“任性”一詞寫進政府工作報告,劍指權力使用亂象;到“APEC藍”來之不易,成為環保重要目標;再到“工匠精神”熱度不減,一系列利好舉措出臺……這些經久不衰的流行語之所以能夠深入人心,在於兼具了有效、有用、有趣的屬性,既反映時代又推動時代的改變

。而那些價值導向負面的流行語,終難逃曇花一現的命運,在大浪淘沙之後被人遺忘。

負面流行語,別成“心靈霧霾”|睡前聊一會兒

從1980年代的“個體戶”,到1990年代的“下海”,再到2000年代之後網絡技術帶來的新詞大爆發,再熱極一時的流行語,也都要經歷從廣泛流傳、不斷打磨到沉澱結晶的過程,最終成為時代的一種書寫。如果把語言比喻成一座城市,那麼這些沉澱下來的流行語就是城市建設中的一磚一瓦。從熱詞中驅散負能量的寒霜,讓流行語成為正能量的載體,才能讓這座語言的花園更美麗、這個語言的城市更繁榮。

這正是:網絡流行語,相映亦成趣。若只訴愁腸,何以流傳續?

大家晚安。

(文 | 盛玉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