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山水中的“无我之境”

书画是最不好保存的文物,能流传下来的已经是珍品。书画又是和其它古物有所不同的,因为书画里透露了太多太多的信息。它既生动地直接反映了我们不曾经历过的当时生活,又能让后人窥见前人作画者的心境。

宋元山水画和唐代雕塑、殷周青铜礼器等都是中国历史上达到艺术颠峰的瑰宝。山水画的由来在六朝时期就有迹可寻。有一些关于山水画的画论谈到“峰之峣嶷,云林森渺”,但其真意已经难以一窥端倪。而正真正有迹可寻让人沉浸其中的就是宋元时期的山水画。连宋人自己也不无自毫地说“本朝画山水之学,为古今第一”。

唐末及宋,在士大夫们心里都有一个隐逸的梦。自然的山水成了士大夫心里这个梦的承受之地。林泉之志,烟霞之侣,猿声鸟啼,山光水色都那么声动地体现在山水画里,透露出士大夫们的追求。

有的时候意境的体现又是不那么直接的。野桥寂寞,遥通竹坞,古寺萧条,松林佛塔……现实生活似乎远去了,画里的世界却近而不及。

宋元山水中的“无我之境”

元,钱选,《山居图》

五代画家荆浩,是宋元山水画的引路人。荆浩强调除形似之外,在此基础之上,要表达对表达出自然对象的生命。作者君个人认为,单纯地描摹和表达出对象的生命正是匠气和文人气的区别。

北宋山水的主要代表:李成、关仝、范宽,三家都学荆浩。今人论之:关仝峭拔,李成旷远,范宽雄杰。这也正是宋初山水画的三种风格。值得注意的是,三家的风格都以他们各自熟悉的自然景物为基础。

关仝之峰峦叠嶂,李成之烟林平远,范宽之云山巨石都已经不是简单地描摹自然。关仝之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李成之笔缩千里于咫尺,写万趣于指下;范宽之笔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气韵生动”在这一时代从六朝时期的人物画领域扩展到了山水画领域,成为中国画广泛认可的美学范畴。不满足于追求事物的外在模拟和形似,着力于表达出某种内在的风神。这种风神又要求建立在对自然景物的真实而又概括的观察、把握和描绘的基础上。

宋元山水中的“无我之境”

元,赵孟頫,《鹊华秋色图》

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有画之景外意,表达生活、人生境遇、心中所思、趣味,营造出一种气氛。日有朝暮而不计其时;天有阴晴而不论其明暗;地有南北而又不是某一山一水。既真实又不真实,这正是宋元山水画的独有之处。这是一种广阔而长久的自然环境和生活境地的真实再现,但又不只是一时一景的片刻感受。这种高度的概括见其大意而不为刻画正是画作的作者营造出来的“无我之境”。

这种无我之境不只在绘画中、诗文小说各类艺术中都可以有这种意境。所谓无我,不是没有创作者的自我,而是不直接外露创作者的情感及思想,通过纯客观的描写、描绘、移情于此,间接表达。这样的表达方式,就可以使文字、绘画中蕴含的思想、情感更宽泛、广阔,多义而丰富。作者君作为一个小说作者,个人以为在小说中表达的思想、情感不一定是我自己的事,不一定是我自己的感受,但是我喜欢把我感悟到的别人的感受、别人的境遇在小说里的人物身上复活,并深以为有趣。

其实作者君个人最叹服的是类似于唐诗、宋元画作、魏晋诗句文赋中那种意境。也许眼前并无真山真水,但它们却存在于艺术作品中,让人不断在其中追求和探索。

宋元山水中的“无我之境”

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