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軍:電影產業正處於調整過渡期|觀點

所有問題都昭示著下一個飛躍,就看重點在哪兒。

中國電影產業最近消息頻頻,筆者認為,這是電影產業走向新巔峰前的又一次調整。所有問題都昭示著下一個飛躍,就看重點在哪兒。在電影產業各種關於“量”的數據日益鼓譟人心時,“浮躁”二字籠罩在行業上空,很多嚴肅的問題被掩蓋。

浮躁的是什麼?首先是趕超票房紀錄的心態。中國電影當然應該為單片56億元的票房自豪,這是產業的里程碑。鼓勵繼續創造新奇蹟理所當然,我們也相信中國電影永遠有奇蹟,但票房並非電影的唯一指標,也並非第一指標,這應該是電影人的共識。電影是文化產品,也是當下時尚社交的重要平臺,對於國人的精神生活具有重要影響意義。在社會思潮跌宕,人們受內外環境干擾衝擊的時代,電影不僅有著呼應時代的使命,更有為民族與社會打好長遠文化品質與精神品質基礎的價值。所以,今天中國電影產業的真正轉折、真正調整,不在於追逐票房的高下,而在於電影人思考著什麼。

除了嚴肅的精神探求外,電影還是藝術水準的展示。一些濫竽充數的作品堂而皇之地上映,沒有工業標準可言,這損失的是社會的投資。它們動輒一千萬元、幾千萬元,在各種名目下忽悠著各地政府和企業的投資,在不正常的生態環境中讓不稱職的“編劇”“導演”“明星”們糟蹋著社會的血汗,這真讓人痛心,也無法向後人交代。

除了生產領域,發行市場的亂象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是非一目瞭然,我們可以不按常理出牌,但不能不按規矩出牌。前幾年《葉問3》偽造票房事件至今讓行業警惕,今天又看到暗箱操作退票事件,損害了公平競爭的市場,損害了影城院線的利益。

電影市場不是為所欲為的天下,《電影產業促進法》規定:“第三十四條……不得采取製造虛假交易、虛報瞞報銷售收入等不正當手段,欺騙、誤導觀眾,擾亂電影市場秩序。”退票事件顯然已涉嫌“製造虛假交易”“欺騙、誤導觀眾”“擾亂電影市場”,實屬性質嚴重,可視之為對《電影產業促進法》的挑戰,而《電影產業促進法》是全行業對於電影產業前途的理想與共識。

即便“在商言商”也必須要有尺度。產業的良性發展貴在提供公平公開公正的市場平臺,任誰也不能欺行霸市。為票房的利益和虛榮不擇手段,違背的是中國電影產業發展的原則,行業如果不管不問,就會助長氣焰,劣幣驅逐良幣。

各種發行亂象不得不引發思考。究其原因,到底是資本在幕後嗜血追逐,還是發行已經黔驢技窮?產業轉型升級的同時也在呼喚新時期電影發行公司的新思路以及新型的發行公司。這些發行公司首先應懂得幫助出品方正確認識和對待自己的影片;其次應具有互聯網時代的發行手段,譬如實時在線與院線影城溝通,懂得分線發行,懂得掌握髮行政策,懂得挖掘影片的賣點;當然,它們唯獨不應懂得“製造虛假交易”擾亂市場。

電影產業今天面臨著這樣的機遇——回過頭來做好藝術、行規、市場管理的基本功,做好電影評論和發現扶持優秀電影的工作,嚴格制裁擾亂市場的行為,還所有投資者、管理者公平公正公開的朗朗乾坤,幫助有為的青年創作者和市場營銷策劃團隊努力創作和發行著眼於中國人民精神世界的深刻感人的影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