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導演計劃”層出不窮 這3招幫你避坑!

電影行業這幾年來不只持續了票房的高速增長,每年也會貢獻不少新鮮的社會話題。比如,在近期結束的北京國際電影節上,除了各種業內原有的新導演計劃,又有若干間公司宣佈要做新導演計劃。

回望近十多年來,真正通過新導演計劃脫穎而出,併成為行業專業從業者的,似乎只有甯浩等為數不多的幾位。假設我們相信每個發起和組織新導演計劃的公司都秉承著為電影行業發掘新生力量的使命感,那麼不妨先探討一下究竟哪些因素能決定新導演計劃的成功率?

“新导演计划”层出不穷 这3招帮你避坑!

首先,投資新導演需要準備的資源比投資成熟導演要多得多,也要花更多精力。所謂“新導演”,多數情況下被選中都是因為一些有意思的想法或基礎不錯的劇本,除卻科班學電影導演的,多數在技術層面都缺乏經驗。而導演工作最需要的技能就是把文字劇本影像化,從紙上到鏡頭的過程凝聚著百年來電影技術的發展。儘管有經驗的攝影、美術、聲音、後期、演員都能有效幫助新導演減少因為缺乏經驗帶來的疏失,但新導演項目多數情況下找不來這樣的團隊幫忙。

近年來,常看到攝錄美剪輯甚至演員轉行做導演,並且普遍轉得比單純的新導演更成功。原因在於他們既往的專業工作本來就是電影的有機組成部分,同時他們在以往的工作中多少也觀察和學習瞭如何製作並完成電影,因此初執導筒會從容很多。

其次,多數情況下,新導演的作品在宣發階段非常困難——一方面因為沒有知名度沒有大咖加持,一方面因為幾乎所有的新導演在第一部作品裡都太想表達自己,這種強烈的作者心態會滲透到影片中。因此,從項目最開始就對未來的播出、發行有規劃、有設計、有準備,是確保新導演計劃能有效實施甚至有財務回報的重要因素。

第三,選擇新導演項目多少都和時間、環境有關,要避免同質化、避免跟風。因為假如這些影片最終是以發行為最終出口,同類型同題材甚至風格都接近的新人作品難以脫穎而出。

不能否認,一些創投和新導演計劃的主辦方並非是出於對電影的使命感。如同2015—2016年資本驅動下的扎堆“拉片單開發佈會”現象,在其奉為圭臬的“大IP+小鮮肉”模式火速被證偽後,“新導演計劃”顯然成了資本講故事的又一個套路。

即便發現了拍出優質處女作電影的新導演,也不意味著發掘了金礦,並一定會有長久的收成。這幾年一些處女作導演曇花一現,許久沒有第二部電影,而靠著每年發掘一茬一茬的新人來達到資本的財務指標要求,顯然也不可能太穩妥。因此,這波“新導演計劃熱”估計也很快就會被嫌棄,各公司又要流行新的玩法了。

電影是所有藝術中唯一進行集體創作的門類,可面對高速增長的電影市場需求,為什麼大家都蜂擁扎向新導演呢?因為,資本是外行,能看見的只有幕前活躍的演員和導演;因為,看文字讀故事,人人都可以說個好壞,發表下感想,而去評判攝影燈光調色的技術能力、審美能力,去甄別錄音師的水準、美術制景的才華和手藝?太難為他們了!

綜上分析,建議真心想做電影的年輕人還是踏踏實實先選擇從電影的任何一個工種做起,長點真本事,無論以後是否有當導演的夢想,這都是很紮實的道路。不要把心思和精力都忙於投項目、做PPT轉戰各種創投,被資本的遊戲耽誤了時光,不值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