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市自救困局:增持難擋股東“跑路”

中國證券報報道,今年以來,滬深兩市多數公司股價呈下跌態勢。弱市下,以第一大股東或控股股東為代表的大股東頻頻增持,尤其是大比例股權質押面臨爆倉危機的個股,更是增持自救動力滿滿。不過,大股東之外的其他重要股東減持頻現。業內人士指出,在降槓桿政策的引導下,部分存在資金錯配、現金週轉緊張的機構股東不得不減持套現。不過,A股大環境正在改善,無需對市場過度悲觀。

大股東增持積極

“幾乎每天都有投資者打電話到公司,質問股價為何不漲。”深圳一家上市公司董秘辦人士江敏(化名)最近頗為“心塞”,公司股價自從二月初突然暴跌後就一蹶不振,自己每天都會為應對中小股東的盤問而焦頭爛額。

弱市自救困局:增持難擋股東“跑路”

遭遇股價下跌煩惱的不止江敏所在公司一家。今年以來,上證指數下跌5.65%,大部分公司難逃下跌命運。Wind統計數據顯示,截至5月29日,今年來A股共2448只個股的股價低於2017年最後一個交易日的收盤價(剔除年內上市的54只新股)。這意味著,A股有七成公司今年股價不漲反跌。

在股價低迷的情況下,不少上市公司實控人、控股股東或第一大股東展開增持行動。山鼎設計29日晚公告,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袁歆先生和車璐女士已累計增持股份超過1%。同日,還有*ST正源、吉林化纖、申通快遞、大禹節水等近十家公司發佈大股東增持計劃或進展公告。

“今年來不少股票大幅下挫,成為大股東增持較好的時間窗口。”深圳一位資深私募人士指出,大股東增持的原因有很多種,有的是出於看好公司、認為股價被低估,有的則是希望借增持拉昇股價來化解股權質押爆倉風險,“目前市場股票質押情況依然不樂觀,這部分大股東增持自救的動力將更足。”

但大股東增持並不一定能拯救股價。江敏透露,公司實控人聯合一眾高管去年推出增持計劃,目前已公告增持完畢,“作用並不大,股價還是持續陰跌,今年來已跌了三成左右。”

難擋機構股東“跑路”

即使是在公司披露業績十分靚麗的年報和一季報時,江敏所在公司的股價也才微漲兩天,然後又掉頭向下。

大股東之外的其他股東“跑路”成為今年A股一大特徵,這一點從上市公司前十大股東的股權集中度變化可見一斑。Wind統計數據顯示,相較去年年報,3000多家上市公司今年一季報前十大股東股權集中度出現負增長的就有1693家,佔比接近五成。

“股權集中度出現負增長,說明前十大股東的合計持股量有所減少,意味著進行了減持。”深圳一位券商研究人士指出,即使扣除掉大股東減持的情況,也會有相當部分是由於其他重要股東減持所致。

另一個可以佐證重要股東減持潮湧的數據是淨減持金額。Wind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至3月,兩市累計淨減持金額約126億元。4月以來,淨減持趨勢持續。雖然4月由於財報披露敏感期導致減持額與增持額雙雙大幅下滑,但仍淨減持25.7億元;5月至今,淨減持額已達77.15億元。

“今年以來,資管新規等降槓桿政策持續出臺,加上整個金融市場信用緊縮,導致部分存在資金錯配、資金緊張的機構股東即使會虧損出局,也不得不減持套現。”前述私募人士指出,這是一個出清過程,對整個A股市場是有利的。

無需過度悲觀

雖然今年來A股大多數個股遭遇下跌,但仍有900多隻個股實現了上漲,尤其是生物醫藥板塊漲勢喜人。業內人士指出,A股大環境正在改善,無需對中期市場過度悲觀。

山西證券研報指出,宏觀經濟數據有望扭轉市場的悲觀預期;A股納入MSCI指數,有望迎來海外增量資金入市。

安信證券指出,蘊含高投資價值和高回報潛力的優質成長股有望成功吸引國際資本的眼球,獲得比較好的超額收益,其核心原因在於目前在中國市資本場上的優質成長股將最符合中國“新經濟”發展方向。

長城證券表示,前期影響股市的負面因素有所糾偏,疊加市場估值已接近2016年初低位,維持當前市場進入築底修復階段的觀點,市場機會相對大於風險。

國金證券建議,以“低估值、行業龍頭”作為配置基準,關注低估值的“大金融”板塊。另外,“消費升級”作為2018年的配置主線,醫藥生物、食品飲料、休閒服務、傳媒廣告等行業將持續受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