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老城走一走,媒體記者牽起文藝範兒青島的手

西部老城走一走,媒體記者牽起文藝範兒青島的手

南宋清籟古琴驚豔亮相

走進青島藝術博物館正在進行的中國傳世精品文物展,剛踏入展廳,就看到一位身著素色長裙的琴師在現場演奏古琴曲,清雅的琴音與展廳相得益彰。而展場佈置也格外雅緻,以故宮館藏賞琴圖大幅噴繪為背景,還遴選出11件最為精美的乾隆工琺琅器和官窯瓷器、宮廷玉器為配器,以假山、修竹、插花、香具為點綴,再現古人書房餘音嫋嫋的疏朗格古情致。

西部老城走一走,媒體記者牽起文藝範兒青島的手

展廳內,一場名為《琴瑟和鳴》的古琴展正在進行,本展主要展出的是兩琴一瑟。一張琴為南宋清籟古琴,為仲尼式,曾為乾隆皇帝御賞。另一張琴是明萬曆的蕉林聽雨琴,蕉葉式,曾為成親王和左宗棠舊藏。兩張古琴配以清代紅木幾,瑟則安放在一對髹金漆如意雲頭形木架上,柔和的自然光打下來,顯得格外古色古香。現場解說員動情地說,“古琴位列中國傳統文化四藝‘琴棋書畫’之首,而古瑟則是古代宮廷禮儀樂器,琴瑟和諧方可奏出大雅之音,再現了《詩經》中‘我有嘉賓,鼓瑟吹笙’的美好畫面。”

西部老城走一走,媒體記者牽起文藝範兒青島的手

精品文物折射“絲綢之路”

古老的“絲綢之路”打開了中國對外往來的門戶,促進了中國與亞非歐各國的友好往來,這種文化的交流融合也體現在了古代器物的設計和製作上。在本次的中國傳世精品文物展中,青島藝術博物館專門設置了宮廷琺琅器展、紫禁城與絲綢之路展兩個展廳,展現這些文化融合的經典之作。

乾隆款鏨胎琺琅犧尊、萬曆款掐絲琺琅菊瓣式燭臺、掐絲琺琅勾蓮紋鼎式爐……這些藍、金、紅色調的琺琅器物看起來多了些異域風采。“琺琅是舶來工藝,智慧的國人憑藉所擁有的諸多傳統技藝的根基,使之本土化,成為我國特有的工藝門類。”據青島藝術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本次展覽按工藝品種的不同劃分出掐絲琺琅和畫琺琅兩個單元,展出元、明、清三朝最富代表性的古代官造琺琅器,“通過這些文物,你可以瞭解我國古代琺琅工藝品的發展變化與時代風貌,瞭解中國古代手工藝者善於學習互鑑的優良傳統。”

而在紫禁城與絲綢之路展廳內,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高達1.2米的西洋大座鐘,富含西域元素的珍貴文物則在展廳兩翼依次展開。據現場解說員介紹,不論是陶瓷、玉器、琺琅器還是鐘錶、科學儀器,都集中體現了明清兩朝宮廷上下與外部世界的交流與互動,“這進一步說明‘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條繁忙的商貿之路,更是聯繫中國古代與世界文明的紐帶。”

麵人年畫秀出“齊魯風韻”

西部老城走一走,媒體記者牽起文藝範兒青島的手

西部老城走一走,媒體記者牽起文藝範兒青島的手

同樣來自中國傳統藝術的泊裡鎮麥草畫也現身展覽現場。麥草畫源於隋唐時期,宋代達到鼎盛,曾是宮廷御用的工藝品。傳承人丁錫森介紹說:“麥草畫用小麥秸稈為造型原料,運用麥稈的自然光澤,優美的紋理質地,經過選材、剪、繪、刻、燙、貼等,二十多道複雜工藝純手工製作完成。”丁錫森學麥草畫30多年了,他說,從處理麥草到熨燙、到最後創作,每一步都需要幾年的磨練。

丨亮點丨

新式編鐘>>

操作鍵盤,就能演奏樂曲

在青島藝術博物館的門前,一組古銅色的編鐘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不需要擊打鐘錘,就可以讓編鐘跟著發出優美的樂曲。這是怎麼回事?

西部老城走一走,媒體記者牽起文藝範兒青島的手

電影之都>>

三面大屏,展現百年曆史

2017年10月3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佈最新聯合國創意城市網絡成員名單,青島被授予“電影之都”稱號,成為中國首座“電影之都”。

西部老城走一走,媒體記者牽起文藝範兒青島的手

“自1895年,世界電影誕生之初,青島就成為電影藝術的搖籃。1898年,第一部中國題材的紀錄片在這裡取景完成。”據工作人員介紹,展區共分為兩個區域,設置三面大屏:入口序廳主要營造整個展廳主題形象牆,突出展廳主題;主展區主要通過LED融合顯示技術,充分利用牆面及頂面,打造全環境式的沉浸空間。通過播放6分鐘的特效影片,讓觀眾感受青島的百年傳奇歷史與未來嶄新的城市魅力。

百年青啤>>

西部老城走一走,媒體記者牽起文藝範兒青島的手

丨現場特寫丨

西部老城走一走,媒體記者牽起文藝範兒青島的手

來到老舍故居,她靜靜地聽解說員介紹了老舍先生的生平,並在院子裡觀看以著名文學作品《駱駝祥子》為原型的各類展示,甚至她饒有興致地觀看了《祥子行動路線圖》等圖畫。“青島是個美麗的地方,也是個有文化底蘊的地方,我想大作家在這兒工作生活會獲得很多的靈感。”Olena說道。站在信號山公園的圓形塔上,俯瞰青島西部老城區的紅瓦綠樹和蔚藍大海,則讓Olena直呼,“這裡的風景太美了。”

這次參加上合組織青島峰會,Olena感到了“光榮與使命”。這幾天她和同事一起做選題、找亮點,從會前準備到峰會議題都做了大量功課,尤其是經貿和文化的交流與合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