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這種麵食,為啥能與“桃花”聯繫起來?

說到山西,很多人一定會想到山西的面,刀削麵、拉麵、剔尖、揪片……

說起桃花,很多人想到的也許是“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的嬌豔姿容……

但很多人恐怕不會把麵食和桃花聯繫在一起。

而“麵食之鄉”山西,卻有一種叫做“桃花面”的傳統麵食,正是把麵食和“桃花”結合到了一起。

當然,這種桃花面,裡面並沒有真正的桃花。這是為什麼呢?

據說在清朝時期,著名戲曲家、傳世名劇《桃花扇》的作者、孔子第六十四代傳人孔尚任曾來山西霍州遊玩,住在知州孔興璉的署衙中。

山西這種麵食,為啥能與“桃花”聯繫起來?

孔尚任

一天,孔興璉陪同孔尚任到霍州陶唐峪拜謁堯祠,中午在堯祠用飯,吃的是霍州餄餎面。只是為了照顧孔尚任這樣的貴客,廚師特意在餄餎面里加了燒肉、酥肉、丸子等。

一路遊山玩水的孔尚任,早已飢腸轆轆,看到美食上桌,拿筷便吃,一碗吃完,還想再吃一碗。在等第二碗麵時,隨口問這是誰做的飯?祠堂裡的人開玩笑說:“這是桃花姑娘做的”。

孔尚任一聽,連連點頭,嘴裡說到:“桃花面好!桃花面好!”

從此,當地百姓便把加有燒肉、酥肉、丸子等的霍州餄餎面稱為“桃花面”。

山西這種麵食,為啥能與“桃花”聯繫起來?

霍州桃花面

桃花面的名聲也就越傳越遠,越叫越響。尤其是每年桃花竟放時節,人們更喜歡在廟會或集市上,品嚐讓人垂涎三尺的桃花面。

雖然這段故事都是老輩人傳下來的,也沒有書籍記載,真假難辨。不過在歷史上,孔尚任確實來過霍州,招待他的知州也的確是孔興璉。

如今的霍州,有專門售賣桃花面的店鋪。食客在買桃花面時,攤主會將一碗餄餎出鍋裝碗,然後加一勺高湯,隨手放些蔥花,然後就會問顧客,要不要丸子?要不要燒肉?要不要酥肉?當然,加丸子、燒肉、酥肉都要另外算錢的,如果什麼都不要,攤主就只給你端上來一碗清湯餄餎面。

而在山西榆次,也有一種桃花面,起源於榆次的修文鎮。

山西這種麵食,為啥能與“桃花”聯繫起來?

榆次桃花面

關於榆次桃花面的來歷,有不同的說法。有的說用胡蘿蔔汁和麵,麵條色澤豔若桃花,所以叫“桃花面”;有的說把兩片紅燒肉擺放在面上,俏似桃花,故稱“桃花面”……

其實,桃花面的本名叫“逃荒面”。自明代以來,每遇山東、河北等地鬧災荒,當地人便開始到山西逃荒。他們到了榆次修文後,看到這裡富庶、安寧,也能討到有點兒肉、蛋、菜的飯食,他們就起了個名字叫“逃荒面”。

由此,當地人把有肉蛋菜的麵食叫成了“逃荒面”。後有文化人嫌此名不雅,就按當地方言的發音,把“逃荒”叫成“桃花”,謂之“桃花面”。

山西這種麵食,為啥能與“桃花”聯繫起來?

榆次桃花面

同是桃花面,榆次和霍州的做法卻不同。

麵條:榆次桃花面是手擀刀切面,霍州桃花面是餄餎面。

湯:榆次桃花面用麵湯,霍州桃花面用高湯。

面上的菜料:榆次桃花面上,放兩片燒肉、兩顆五花肉丸子和一個荷包雞蛋。另配 四個小碟,分別放有鹽面、蔥花、大蒜和香菜;霍州桃花面上放的是燒肉、酥肉、丸子,也可以不放。

山西這種麵食,為啥能與“桃花”聯繫起來?

專門售賣桃花面的店鋪

一碗桃花面,只是山西面食的一個縮影,但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山西不愧為“麵食之鄉”,一切面食在山西都有可能做出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