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遙,跮碗麵,會是什麼面

隨著歷史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些麵食現已很難尋覓,但它們簡煉快捷的製作方法,美味異趣的民間食俗仍不失今天人們的懷舊之情,這些麵食包括有

握流流、麻麻飯、握陀陀、搓湖湖、菜疙瘩、煮疙瘩、疙瘩湯、剔尖、扒股、扒魚、盆盆鏘等。

拔股是平遙煮類麵食中做法最簡練的麵食之一,貫以商界吉語“扒股抽金”,意為節省每一毫銅錢銀兩,抽出資金換取更多的商利。

平遙,跮碗麵,會是什麼面

平遙,跮碗麵,會是什麼面

有很多地方認為剔尖、拔股、拔魚屬同一麵食實則不然,剔尖面要比拔股、拔魚面稍硬,是利用有彈性的鋼質鐵籤或竹製筷子剔挑出粗細均勻的麵條。拔股面是利用軟麵糰的自然流動到碗盤的圓口邊,轉動碗盤用筷子拉切出尺餘或數尺長的麵條。而拔魚利用碗盤的圓口邊直接用筷子拔出兩頭尖中間寬的魚形面。

掐圪瘩和揪片在全國各地均稱屬同一麵食,而在平遙雖都屬揪片類卻是兩種麵食,揪片形狀為1寸左古大小的展面片,掐圪瘩是約1釐米大小的卷面片,民間稱“黃鼠耳朵”。

平遙,跮碗麵,會是什麼面

平遙,跮碗麵,會是什麼面

揪法也不同,揪片是用母指、食指、中指由上而下揪撕成面片。掐圪瘩是用母指、食指的近指尖部由下而上掐推捻成“黃鼠耳朵”形狀。

扯麵:舊時平遙民習,“嫁出的姑娘潑出的水”姑娘嫁出即是別人家的人,所生子女為別人家後代。

平遙,跮碗麵,會是什麼面

平遙,跮碗麵,會是什麼面

但父母與女兒之間永遠是“扯不完的緣,拉不完的情”“藕雖斷,絲相連”。故而每當外孫隨父母去外祖父、祖母家時,外祖父祖母總以扯麵招待,意為三代情緣相扯不斷。

拉條面還是平遙民習新婚專用麵食,新婚之日的第二或第三日,請女婿與親家登門喚女設席時,每人一茶碗“半結湯”內有拉條面少許,歲歲餃六個,拉條面意為兩家拉為親家,“共同條餃(調教)一家新人”。

平遙,跮碗麵,會是什麼面

平遙,跮碗麵,會是什麼面

又象徵銅錢串,餃子象徵元寶。祝“新婿或親家錢串套元寶,一年更比一年好”。

和餄飯實是一種群英薈萃的美味佳餚,在製做和餄飯時,一定要選用當地、當季、時令的豆子、小米,瓜薯、蔬菜等。

平遙,跮碗麵,會是什麼面

平遙,跮碗麵,會是什麼面

這樣才能使做出的“和餄飯”營養豐富、香氣溢人、和味開胃,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基於此理。

拌結湯取義“拌而結貴子”。新婚夫婦入洞房後,將做好的一碗“拌結湯”端上,先由新娘將其中較大的四塊面結,以口銜而置於炕四角的葦蓆下。

平遙,跮碗麵,會是什麼面

平遙,跮碗麵,會是什麼面

食用前司禮人員讓新娘邊用紅繩串連在一起的兩雙紅筷子攪動拌結湯,邊念著吉祥詞:“葷廚房、面廚房、清湯利水拌了一碗拌結湯。蔥花花,油點點,胡椒麵面差片片。東攪西攪,中間一攪,過年養懷頗小(生個胖小)。南攪北攪,當中亂攪,兒女養下不少”

“菜疙瘩”,在糧食緊張時期,人們常以菜代糧,特別在鄉鎮農村習以為常,近二十多年平遙已難得一見。

平遙,跮碗麵,會是什麼面

平遙,跮碗麵,會是什麼面

可現在看來菜疙瘩應視為低糖、低脂、利腸、減肥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美味保健食品。

握流流:據傳舊時平遙商人創業之初,長途跋涉遠走他鄉,因途中長期食用乾糧和對他鄉食物、食習不服,常造成出門在外腸胃不適,但又因交通不便不能攜帶繁多的炊具遠行。

平遙,跮碗麵,會是什麼面

平遙,跮碗麵,會是什麼面

聰明的平遙商人便想出了做握流流面的辦法,此法只需攜帶一口碗口大小的鍋和一隻碗,再加一把防身用袖刀或褲刀,就無論何時何處,都可吃上溫暖可囗的飯菜。因商人講究財不外流,又故將“握流流”貫以“握留留”的美稱。

“煮疙瘩”

曾是平遙民習食俗文化中,最廣泛、最普及、也是歷史最悠久的主食之一。民間食用“煮疙瘩”足以追朔到五千年以前,它養育了華夏大地數百代炎黃子孫。

平遙,跮碗麵,會是什麼面

平遙,跮碗麵,會是什麼面

直到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平遙民習還常以其為早晚主食,近二十餘年才難得一見,退出了平遙民習食俗中的霸主地位,只是偶有吃稀奇、換口味的懷舊者食用。

圪扦扦有煮、蒸兩種方法,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前,是平遙鄉鎮農村居民家常麵食之一,屬粗糧細做。

平遙,跮碗麵,會是什麼面

平遙,跮碗麵,會是什麼面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粗糧已難以尋覓,又因其費工費時,煮粗糧圪扦扦現已不見,但人們為了吃稀奇、換口味,蒸圪扦扦還偶爾可見。

搓魚兒同“貓耳朵”一樣比較費時,現在日常家庭餐桌上已難得一見。但因其滑潤爽口,形異風趣,如出水小魚,易入味,老少皆宜等特點。

平遙,跮碗麵,會是什麼面

平遙,跮碗麵,會是什麼面

在平遙民俗客棧、民俗餐館甚至很多大型賓館、酒店,配以肉絲、蝦仁、枸杞、香菇、木耳、鮮綠色素菜等成為盛宴中的美味佳餚。

餄餎面又稱“河漏”傳說,清朝康熙年間,康熙皇帝指專人對全國風味小吃進行統計上報,而"河漏"也被作為其中一種上報朝廷。一天,康熙尋吃名吃時,看到“河漏”,因其名字古怪而引起注意,遂命人做好食之。

平遙,跮碗麵,會是什麼面

平遙,跮碗麵,會是什麼面

吃後對其獨特的風味讚不絕口。 但因名字“河漏”之諧音與治理河道不協調,心中不快,揮筆把“河漏”改為“餄餎”。

跌面順口溜:

1.《跌刀削麵》

天水潤雪粉

千揉似玉肌

英姿託塔王

手舞飛刀忙

鯉魚躍龍門

群龍鬧翻海

青紅白色美

牛羊豬肉香

2.跌《掐圪瘩》

大母叔搳食指哥

上碾下搓岀鼠耳

飛瀉三尺勢壯觀

沸水浪中化珍珠

群英匯翠入刁唇

美味佳餚獨天下

3.跌《擦疙抖》

五指山下習大聖

碎屍萬段入丹鍋

化做蝌蚪遊浪中

巧烹妙調似靈丹

4.跌《蘸片子》

天圓地方化美食

人間冷暖方寸間

熱情一片蘸高湯

香鮮酸辣美味纏

5.跌《刀撥面》

千揉百壓成玉錦

碎屍萬段無所寒

飛龍入海卷波浪

群蛟相匯鬧翻江

澆炒烹調任你處

香彯四海譽五湖

6.跌《拉麵》

左右雙手親兄弟

狂舞抻垃絲萬縷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龍鬚落九天

澆炒熗湯風味多

湯美菜鮮肉蛋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