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只掌握10%的5G專利?別急,路還長著呢

經過多輪的3GPP會議、漫長的技術論證,5G第一階段的確定標準至今已經基本確定。5月21日至25日,3GPP工作組在韓國釜山召開了5G第一階段標準制定的最後一場會議,確定3GPP R15標準的全部內容。而按照3GPP的議程安排,預計6月在美國召開的全體會議上,3GPP將宣佈5G第一階段的確定標準。

中國只掌握10%的5G專利?別急,路還長著呢

而據行業專家預測,截至當前,中國力量(包括華為、中興及其他5G參與廠商)大概擁有150項5G的關鍵技術專利,佔目前已確定的總體的5G專利數量的10%,這個比例似乎與國人心中“5G標準中美分庭抗禮”的5 v 5局面相距甚遠。要知道,僅美國高通一家就擁有有15%的5G專利,而其他包括諾基亞佔了11%,而愛立信佔有8%。

是什麼造成了真實數據與人們心中印象相差迥異的問題?首先,不得不承認,這個問題是部分存在的,這方面主要是由於華為等國內企業有意識地進行偏差引導,加上媒體的過度宣傳造成了國內社會大眾的認知偏差有關。而另外一方面,這中間的差距只是階段性的狀態,並不是事實的全部。

事實上,5G的應用一共分為三個場景:增強型移動寬帶eMBB、大連接物聯網mMTC、超可靠低時延通信uRLLC。不同的場景代表著不同的技術要求、不同的技術標準。而這些技術標準的制定是一件非常複雜事情,一方面是需要進行充分的技術論證,另一方面,複雜度還體現在世界各國利益的分配和勢力的角逐,因此5G整套的技術標準並不能同時確定,而是分階段逐步確定。按照3GPP的時間表,5G標準第一階段重點是確定eMBB,也就是增強型移動寬帶,畢竟當前從應用層面上看,“人聯網”依然是移動網絡最主要的應用場景。

中國只掌握10%的5G專利?別急,路還長著呢

所以,當前中國力量在已經確定的5G技術標準專利中佔有10%的勢力,主要還是圍繞eMBB場景,後面還有mMTC、uRLLC,這兩個場景就當前而言可能還算不是最重要、最主流的場景,但隨著物聯網的發展、5G技術的推進,這兩個場景的發展空間將遠遠超出“人聯網”場景,畢竟以人為主體的連接是有限的,而物與物的連接在某種程度上是無限的。

因此,如果說中國當前在5G發展上處於落後的位置,那後面中國力量還有很長的一段賽程去追趕。中國政府和中國業界也已經意識到這一點,也在積極想辦法去推進5G發展。比如,在5月28日召開的中日韓信息通信部長會議中達成了一個一致意見,中日韓三國將在國際機構的5G頻率談判中開展合作,共享部分5G波段,共同研製5G通信設備,共享實證實驗成果,共同推動亞洲各國的5G走向標準化。這算是中日韓這三家“鄰居”第一次在國際通信標準上共同聯合去謀求共同利益,其主要目的也是為了聯合起來形成合力去爭取更大的利益。

而要追趕、逆襲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甚至可以說是困難重重,先撇開財雄勢大、基礎牢靠的美國不說,在我們心中一直在5G發展中處於落後局面的歐洲其實也毫不示弱,光是諾基亞和愛立信兩家加起來就佔有19%的5G專利,而後續它們的發展勢頭甚至會更快,如,日前歐盟委員會在一份新聞公報中表示,歐洲投資銀行已經與愛立信簽署了總額達2.5億歐元的貸款協議,愛立信在歐洲戰略投資基金框架下獲得這筆貸款,用於第五代移動通信(5G)相關技術研發,以提升歐洲在電信領域的競爭力。

中國只掌握10%的5G專利?別急,路還長著呢

所以,就5G的競爭而言,中國的發展形勢並不如國內人們想象中樂觀,困難很多,形勢很嚴峻,但中國也有自己的獨特優勢,如,政府層面的大力支持、國內三大運營商的積極配合,以及國內世界最大的用戶市場,中國當前5G的商用進度已經位居世界第一,未來如何利用這種優勢去爭奪更多的5G話語權、更大的發展空間,這需要國內業界的齊心協力,也需要政策層面的戰略引導,畢竟,未來路還長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