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在東勝工作生活了60年的“外鄉人”告訴你,他記憶裡的東勝是什麼樣子的……

一个在东胜工作生活了60年的“外乡人”告诉你,他记忆里的东胜是什么样子的……

一个在东胜工作生活了60年的“外乡人”告诉你,他记忆里的东胜是什么样子的……

1958年我踏上了鄂爾多斯高原。在東勝度過了六十年人生之旅,六十年東勝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鉅變。我記憶中的"老東勝"早已改變了它的舊模樣。如今的東勝,高樓鱗次櫛比,街道上車水馬龍,火車、動車穿梭而過,飛機翱翔在藍天。綠油油的樹木、花草、綠地,公園人來人往,穿流不息。鄂爾多斯人生活幸福安康,人們歡聲笑語,盡情享受著大美鄂爾多斯風光。

一个在东胜工作生活了60年的“外乡人”告诉你,他记忆里的东胜是什么样子的……

作為老東勝人,往事頓時湧上心頭,生活的點點滴滴都在心靈深處,留下了無限美好的回憶和感慨。如今筆端所寫,卻是定格在"往事的回憶"中。

一个在东胜工作生活了60年的“外乡人”告诉你,他记忆里的东胜是什么样子的……

1958年金秋九月的一天,天剛亮我就來到了包頭東河區的伊盟駐包頭汽車站,買了一張前去東勝縣的汽車票。早上七點多鐘開始檢票,乘客一個接著一個,踩著梯子蹬上了敞棚大卡車。車上沒有座位,坐的都是乘客隨身攜帶的行李捲。乘客依次坐在行李捲上,像"蒸饅頭"一樣,一個緊挨著一個。分坐四排靠車馬槽的兩排人面向車裡,中間兩排人面朝外,乘客們臉對著臉。

大卡車從包頭東河區行駛不久就到了黃河渡口。到渡口後乘客全部下車,為的是渡河時安全。大卡車通過兩條長跳板,開在木筏子上,然後再裝膠車和貨物,旅客最後站在木筏子上,由拖輪引渡過河。

到了黃河南岸渡口先下乘客,再開下卡車卸下膠車和貨物。乘客們再蹬上大卡車……僅在渡口就用了兩個多小時。

一个在东胜工作生活了60年的“外乡人”告诉你,他记忆里的东胜是什么样子的……

當時去東勝還沒有公路,卡車行駛在罕臺川河槽中,速度非常慢,猶如一葉小舟,左右搖擺,上下顛簸,幾乎所有乘客都暈車了。不知道卡車走了多久,當夕陽西下時,卡車終於停了下來。汽車站的人大喊:"東勝到了,下車!"這時天已黑了,運輸站內大院裡靜悄悄的,連個人影也沒有。"東勝小城,好荒涼啊!"我只好摸黑背上行李捲去街裡找旅店。

一个在东胜工作生活了60年的“外乡人”告诉你,他记忆里的东胜是什么样子的……

1958年的東勝,一條土路橫穿小城中心而過,居民大多住的是土房。當時東勝縣城唯一的樓房就是原伊克昭盟行政公署的兩層辦公樓(1954年建)。街心鬧市就是以現在的每天百貨十字路口為中心,方圓輻射不過一公里的地方。現在的中國移動通訊營業廳在1958年時是一個土產日雜露天市場;每天百貨都市的原址是伊盟行政公署的招待所;中國移動通訊手機大賣場原址是東勝縣供銷合作社門市部;購物中心的原址是伊盟貿易公司門市部。當時東勝街頭還有一家國營食堂叫“大眾食堂”,北街上還有兩傢俬營日雜商店——一家照相館。烈士塔後面還有一個小公園......那時東勝縣城居住人口約一萬人,平時上街也遇不到幾個行人,步行十幾分鍾就可走出到城郊外,郊外是一片荒草灘子。

一个在东胜工作生活了60年的“外乡人”告诉你,他记忆里的东胜是什么样子的……

1958年我到東勝後,被分配到伊盟硫酸廠工作。該廠廠址座落在東勝縣(原亞麻吐鄉),馮家渠的荒山溝坡上,距東勝縣城關鎮40多里路,交通十分不方便,去東勝縣城只有一條爬坡翻溝的羊腸小道。

如今鄂爾多斯市"天上飛的、地上跑的"交通十分方便,公路網架已建成8橫、12縱、4聯、37個出口"四通八達"。每百戶城鎮居民擁有家用車達74輛。隨著時間的推移,1958年記憶中的"老東勝"原來的模樣,已逐漸被人們忘卻了,後來的人更不知道它原來的模樣了。

六十年代,尤其是1960年至1962年這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當時的東勝縣也面臨著艱苦的考驗。民以食為天,"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那時的糧食和糧票是家家戶戶的"珍寶",吃飯是家家戶戶的頭等大事。當時的人們見面後第一句問候話是"你吃了嗎?"這句流行語就是在那個年代開始的。

那時的糧油實行統購統銷。東勝城鎮居民每人每月供應口糧28斤,平均每天只有九兩,食油每人每月4兩。那時最繁忙的地方就是糧油供應門市部。每逢月初,家家戶戶都要去買口糧。為了能及時買到糧食,每家都會早早出門去門市部排隊,長長的購糧隊伍人頭攢動,說話聲混雜,好不熱鬧。

一个在东胜工作生活了60年的“外乡人”告诉你,他记忆里的东胜是什么样子的……

排隊的人群,手中都拿著事先準備好的裝糧食的布袋,每家都要拿上五、六個布袋子。按著順序進入門市部。先去窗口填糧本,按供應比例填好糧食品種,交款後再拿上糧本去售糧臺交給售糧員,按品種稱糧。那時的糧櫃就是大木頭箱子。裡面分別盛著不同品種的糧食。稱完一個品種,再去另一個箱子裡稱另一種糧食。供應品種主要是:玉米麵、蕎麵、小米、糜米、蠶豆、高梁面、紅薯片、鋼絲面等粗糧。那時很少見到白麵和大米。這兩個品種都是逢年過節的特供品,每人約1至3斤左右。由於供應粗糧品種多數量小,至使人們大袋子、小袋子各樣裝一點。有的人拿的袋子不夠就把袋子中間用繩子紮緊,上面再裝其它糧。月月都是如此的重複。至今我家中還有十幾個那時候用來買糧的布袋子。雖然它早已退出了歷史的舞臺,但它也是那個時代最好的見證。

那時東勝小城糧食品種中,人們最少見的就是大米。因為那時它產自南方,只有東勝人外出辦事或採購員去南方農村用手提包往回背點大米,幾經周折才回到東勝。人們見到大米感到非常稀奇!有的人去北京辦事,用全國通用糧票換上北京市糧票,買回來的幾斤掛麵那也是稀罕物。

一个在东胜工作生活了60年的“外乡人”告诉你,他记忆里的东胜是什么样子的……

在那個年頭人們能吃上"窩窩頭"、"小米飯"已是"高生活水平"。人們吃得更多的野菜、稀粥之類。當時有一句非常流行的話叫"低標準,瓜菜代"。"代"指的是代替糧食的食品:如榆樹錢兒、樹葉、各種野菜、苦菜、沙蔥、沙芥、地皮菜......有的東勝老鄉能弄到燈香、棉蓬籽用來蒸窩窩製作成了"高級美餐"。凡是能吃的東西都被人們用來充飢,誰也不會忘記因胃缺食、營養缺乏、身體"浮腫"的那個年代。那時的東勝小城,親朋好友互相來往主人不會留客人吃飯。客人也會通情達理,到了吃飯時間就自動告辭。

1960年由於農業連年欠賬,糧棉油和一些副食品以及農副產品為原料的工業產品普遍出現供應不足。從這一年開始,在東勝的飯館就餐,買饅頭、米飯、油條、餅子之類都要糧票。各單位、機關食堂就餐要付糧票。與此同時,城鎮居民每人每年發佈票23.3尺;每人每年發棉花票1斤;每人每年發棉線票1兩;每人每年發肉票6斤;煤油、食糖等都要憑票供應。而且肥皂、捲菸、自行車、手錶、縫紉機、毛線……也要憑票證供應。後來發展到線衣、線毯、床單等也開始收布票。到1962年擴大到近百種商品憑票證供應,在那個時期 離開票證人們就根本沒法生活。

一个在东胜工作生活了60年的“外乡人”告诉你,他记忆里的东胜是什么样子的……

那時去食品公司肉食供應門市部買肉,人們都拿著副食品供應證,爭先恐後擠到窗口前,叫喊著讓售貨員給割條"肥豬肉"結果往往事與願違,都是買不到肥肉。因為那個時期的豬根本就喂不肥,只能買點瘦肉還帶著骨頭。如今誰還主動要買肥豬肉?為什麼出現這種現象?就是因為那時供應食油量很少又沒有什麼副食品,人們的飯菜缺少油水啊!

那時的東勝沒有菜市場。蔬菜都是由國營商店和供銷社組織供應,由於連續三年的自然災害蔬菜供應緊張平時都見不到供應蔬菜攤。

人們都是到了秋天貯菜的時候,到蔬菜地買長白菜、圓白菜和胡蘿蔔醃製成酸菜,一個冬天就吃這些。記得那時東勝羊場壕公社三個生產隊到了秋天就成了賣蔬菜隊,直接在菜地設立供應點。鼓勵廠礦、機關、企業、居民直接向生產隊購買拉回單位分菜。

直到1976年十年文革結束"票證供應"的情況才慢慢得以好轉。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工作重點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政策,這是一個歷史轉折點。東勝的食品市場似乎一夜之間豐富起來,糧食供應逐步充足食品種類日漸增多,方便麵、麵包、香腸進入百姓生活,白麵、大米天天見,雞鴨魚肉開始進入普通人家溫飽問題已基本解決了。這時"票證供應"慢慢失去了它的"獨特"功能,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退出了歷史舞臺。

東勝人終於可以吃上頓飽飯,過去多年吃不飽的日子一去不復返。老百姓也開始煎炒烹炸、鍋滿盆滿、香味陣陣。人們臉上有了笑容。人們見面第一句話"你吃了嗎?"也在不知不覺中消失了。

一个在东胜工作生活了60年的“外乡人”告诉你,他记忆里的东胜是什么样子的……

如今的東勝,大到星級飯店、小到飯館食堂,一個個拔地而起,飲食攤點比比皆是。下館子成了許多人的家常便飯。到了週末、節日、年關時一家大小、三五成群的家人,朋友湧向各式各樣的飯店,品嚐著美味享受著生活。多花點錢買個美味舒適何樂而不為,東勝的飲食業也進入了前所未有的嶄新時代。

新的思想撞擊著人們,求新、求奇、求異是東勝人的飲食心理;吃情調、求快捷、講營養成為東勝人的新的飲食特點。今天面對如山如海的食品,許多人都發了"愁",我們下頓該吃什麼啊?

可愛的東勝小城,我在這裡度過了60年的人生之旅,對它有著"一枝一葉總關情"的感慨。情不自禁的往事回憶,講起在那個年代的故事來個今昔對比,也許能給後來人提供點往事的回憶,對東勝小城昔日有所瞭解吧?

付景海:生於1938年,現年80歲,漢族,中共黨員,內蒙古興安盟突泉縣人。1958年畢業內蒙古工業學校,後分配在伊克昭盟工作。先後在伊盟供銷社、伊盟付食品公司、伊盟農牧業生產資料總公司工作。職稱為經濟師,職務總經濟師。於1998年退休,在鄂爾多斯工作40餘年。

一个在东胜工作生活了60年的“外乡人”告诉你,他记忆里的东胜是什么样子的……

東勝發佈

藝術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

一首歌,一幅作品,

讓我們用心感受創作背後的故事……

攝影、書法、繪畫等文藝作品。

年底,我們將會有精美小禮品送給你哦~~

一个在东胜工作生活了60年的“外乡人”告诉你,他记忆里的东胜是什么样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