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欢乐颂》,你可能不知道的那些事

“欢乐女神圣洁美丽,灿烂光芒照大地!我们心中充满热情,来到你的圣殿里!你的力量能使人们,消除一切分歧,在你光辉照耀下面,四海之内皆成兄弟。”

看着上面的歌词,你是否能直接哼唱出来?

这是德国诗人席勒创作的诗歌,名为《欢乐颂》;它的曲调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创作的“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

为什么突然想说说“欢乐颂”的故事呢?是因为看到了一篇报道,104岁的澳大利亚科学家大卫·古德尔在瑞士安乐死时,一直听着贝多芬的《欢乐颂》,直至生命的终结。

突然有种泪目的感觉。

关于《欢乐颂》,你可能不知道的那些事

(席勒《欢乐颂》手稿)

我最早知道这首欢乐颂,是在小学的音乐课上。一个春天的下午,有一节音乐课,音乐老师教我们唱《欢乐颂》,还和我们说这首乐曲非常伟大。但是小学生的我,只觉得这歌词怎么这么傻,这曲调倒是挺磅礴的。

后来,等我长大了,在无数的场合听到了这首《欢乐颂》,在游行示威里、在电影的高潮处、在重大事件的庆祝场合中……最近一次听到,是在2016年杭州G20峰会文艺演出的末尾。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道了这首《欢乐颂》的曲调,是欧盟的盟歌;知道了这是贝多芬晚年失聪后最棒的交响乐;知道了磅礴的音调下是追求自由、平等的巨响……

关于《欢乐颂》,你可能不知道的那些事

(席勒画像1759年-1805年)

1785年,住在莱比锡的德国诗人席勒,因为老朋友及赞助人克里斯蒂安·戈弗雷德·科尔纳的友谊,写下了第一版本的《欢乐颂》。

1803年席勒又重新修订了《欢乐颂》。因为他对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不满意。一开始席勒创作的标题是《自由颂》,后来才改成了《欢乐颂》。1800年,席勒写信给老朋友及赞助人科尔纳(也是诗歌创作的灵感来源)时,席勒说这首诗歌是“脱离现实”的,“对我们俩来说它是有价值的,但是对世界、对诗歌艺术来说,它毫无价值可言”。

尽管席勒本人不认可这首诗歌,1792年,22岁的贝多芬读到这首《欢乐颂》时,欣喜若狂,他决定一定要为这首激荡人心的诗歌谱写乐章。

直到1822年的秋天,52岁的贝多芬,在事隔30年后,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也是创作最为成熟的阶段,用了将近两年的时间,创作了生命的绝响,最后一部交响乐“第九交响曲”。

关于《欢乐颂》,你可能不知道的那些事

(贝多芬画像1770年-1827年)

在这部气势磅礴、意向恢宏的交响曲的第四章,也是最后一章,贝多芬从《欢乐颂》的诗中挑选了合适的章节作为乐章的歌词。

1824年,贝多芬完成了这部交响曲,迫切希望自己的新作品能够尽快上演。他一开始选择在柏林进行“第九交响曲”的首演,因为他觉得维也纳的观众现在只喜欢类似罗西尼之类的意大利作曲家的音乐作品。

贝多芬的朋友们和经纪人听到这个消息后,立马联合当时一些有名的维也纳音乐赞助人和表演家,写了一封请愿书,希望贝多芬将新作的首演选在维也纳。

感情充沛的贝多芬,被这封请愿书感动了,他受宠若惊,于是改变主意,决定将“第九交响曲”改在维也纳凯伦特纳托尔剧院首演。

关于《欢乐颂》,你可能不知道的那些事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首演地-维也纳凯伦特纳托尔剧院)

因为贝多芬的耳聋无法担当指挥一职,但是他仍旧固执地要当自己新作品的指挥。于是剧院采取了折中的办法。正式指挥由乌姆劳夫负责,而贝多芬和他同台一起指挥。

为了防止首演时指挥混乱,指挥乌姆劳夫让歌手、合唱团、乐器表演者等忽略几乎全聋的贝多芬。但是贝多芬不知道这一点。

1824年5月7日,首演当晚,贝多芬仍旧倔强地坐在指挥的位置上,翻着乐谱,打着节奏,指挥着一个他听不到的交响乐队。

当首演进行到尾声,维也纳的观众被这首美妙而伟大的作品震撼了,以极大的尊重和同情,给这位暮年的音乐英雄,起立鼓掌,次数多达5次。

关于《欢乐颂》,你可能不知道的那些事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手稿)

但是背对观众席,正在指挥的贝多芬,完全没听到观众雷鸣般的掌声和喝彩声,20岁的女低音歌手卡罗琳·昂格尔走到贝多芬的身边,把他转了过来,接受属于他的荣耀时刻。

喝彩的观众们,为了让耳聋的音乐家感受到他们的敬意,拼命挥舞手臂,纷纷将手帕、帽子等物品抛到半空中,至少这位伟大的音乐家还能看到人们为他欢呼的场面。坎坷一生的贝多芬,感受着此刻的荣耀和欢欣,泪流满面。

“第九交响曲”首演三年后,1827年3月26日,这位要扼住命运喉咙的音乐家,在贫病中溘然长逝。

“第九交响曲”末章《欢乐颂》,既欢欣鼓舞,又悲怆感人;既磅礴宏大,又百转千回。

也许选择安乐死的104岁科学家,他的生命也承载了太多的欢欣与悲怆,才选择《欢乐颂》作为临终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