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離閱讀很遙遠

我們離閱讀很遙遠

不過分地說,我們都不讀書了。

新時代裡,讀書,真的會成為下一個希望工程嗎?

前兩年,在顧明遠、朱永新等專家學者呼籲下,感覺有些變化。(真的佩服他們不懈的精神,十多年的鼓與呼,真得算“仁人志士”了。)國家層面,相關部委,一些省市都重視閱讀,開展了很多活動。湖北和深圳走在前列,出臺了全民閱讀制度設計,讓閱讀走近每一個人的生活,出現在應該出現的地方。我們還欣喜地看到,央視有一個非常唯美的讀書公益廣告,播出有些日子了,歐陽夏丹、白巖松對我們說,“閱讀,讓內心強大,勇敢面對抉擇與挑戰。”

其實,讀書猶如吃飯穿衣,是每一個人的生存之需。

走進閱讀,會有這樣的感受,“世界是如此之美,但人看到的是如此之少。”讀章詒和就讓我受了“刺激”。這是一個飽受屈辱和榮耀、充滿魅力的作家。第一次讀她,是她給林青霞《雲去雲來》寫的序,簡約精美文字裡,感覺她目光如炬,見識不凡。立刻從網上搜索她的作品,《往事並不如煙》《伶人往事》《四手聯彈》等,一口氣讀下來,叫人驚歎。她的世界竟然如此豐富、悽美、高貴和無奈。對時代的記憶、世事的蒼涼、命運的沉浮甚至對死亡的設計,有獨特的體驗,讓我們無法描繪和複製。在內化的過程中,禁不住讓自己產生衣衫落拓、禿首囚面的感覺。本不是你經歷的生活,閱讀使它成了你生活的一部分,緊緊相聯,常常記起,常常感動。

章詒和的作品,還不能算作經典,用她自己的話說,“經典,是要經過時間的淘洗和歲月的沉澱。”閱讀經典,更是我們最富價值最有意義的追求。經典是什麼?有這麼一個比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與蒸汽機同時,今天的蒸汽機早已被淘汰,但陀翁的小說卻在我們手邊。經典,是書中之書。捧讀時,我們就站到了巨人肩膀上,見邇知遠,必然會有一番嶄新的體驗。林語堂說,讀經典,可以“開茅塞,除陋見,得新知,增學問,廣見識,養性靈”。

讀書之風,似乎吹來。農家書屋、書香家庭、書香校園、書香城市,有蔚然之勢。仔細觀照,大多數有問題。沒有養成習慣。為了迎接驗收,做給別人看,或裝點門面,更談不上像讓以色列剛出生的嬰兒去吮吸塗抹在《聖經》上的蜂蜜並溶入到他的信仰中一樣,讓閱讀,成為生命中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們已習慣了駕駛單車時的風馳電掣,習慣了躺在沙發上看小品的滑稽搞笑,也習慣了玩小視頻的簡單愉悅。閱讀經典,會覺得《戰爭與和平》太長,《百年孤獨》太晦澀,《離騷》又太夢幻,難以堅持,沒有快樂。

我們不是沒有閱讀興趣,而是已經失去閱讀能力了。閱讀,在我們的心底裡,血液裡,記憶裡,不知在什麼時候丟失了。

我對孩子們說:“若干年後,有些東西,我們的後人只有到博物館去才能看到,比如文房四寶,比如書法,比如戲劇,比如二胡笛子等樂器,但我們最擔心的是,紙質“經典”也會在明暗交織的燈光下陳列。”我又說:“美好的未來,從閱讀開始。”走近閱讀,改變閱讀,或重新開始閱讀,應該從孩子們那裡認真做起,用上十年,二十年,五十年,甚至要更長的時間。

閱讀讓我們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完成時空的穿越,但閱讀這件事,真的等不起,尤其對孩子。

是不是現在確實到了應該撿回時候了呢,你怎麼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