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隨意評判別人,是自我管理的一個戰略性習慣

不隨意評判別人,是自我管理的一個戰略性習慣

和許久未見的親朋好友聚會的時候,我發現自己有了一個很大的變化——不再去隨意揣測別人,也不會對別人的想法有太多的評頭論足。

這跟過去能言善辯、喜歡評判別人的自己,判若兩人。

記得曾經受邀加入一個寫作小群體,給寫作課學員們的文字打分。當我看到有個評委給兩篇在我看來相差無幾的文章打了兩個相差懸殊的分數的時候,我怒了。結果是,我直接點名怒懟那個評委,而且還說他不公平,偏心一個有背景的學員,最後還氣沖沖地退出了那個小群體。

那時候,我感覺自己是在行俠仗義,可現在看來,如此大動干戈一點也不值得,因為那些我眼裡的所謂事實,只是我腦子裡主觀的評判,並不代表事實的全部。

這種“不隨意評判別人”的變化,當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真正讓我意識到自己開始有了這樣一種新的變化,源自一次超市購物。

那次我買了一堆東西,其中有一盒酸奶,在貨架上顯示30元減10元,但在結賬的時候,酸奶價格並沒有減。我就詢問收銀員為啥沒減,得到的答覆是這個酸奶本來就是不減的,因為覺得不符合自己的預期,所以我跟收銀員說不要了,讓她取消這個商品。整個過程,我看到了收銀員眼裡奇怪的眼神,敷衍的態度,但我內心卻異常平靜,沒有像過去那樣怒火攻心,更沒有和收銀員吵起來,反而是很自然地結好賬離開。

待我重新審視那個過程,我認為,我能如此平靜地應對看似不公的待遇,是因為我沒有陷入對別人的評判中。雖然看起來收銀員目光裡有些許鄙夷,行動上有些許怠慢,但我沒有糾纏這些,而是停止揣測別人背後可能的惡意,如此,我也沒有因為別人的舉動感到羞愧惱怒。

因為不評判,不揣測,所以也無需辯解,雲淡風輕。

其實在西方就有這樣一條深入人心的基本道德——Don’t judge people。

那什麼樣算是在judge別人呢?

記得《芳華》裡的女主何小萍,她偷了室友的軍服去拍照,之後被發現了,所有人都指責她人品卑劣,鄙夷,蔑視像潮水般向她湧去,甚至包括正在看電影的我們。

有時候你的朋友很久沒跟你聯繫,或是跟你一起出去吃飯的時候,他都不買單,於是你心裡想,這個人很小氣。

這就叫judge——你甚至不需要把話說出口,但是在心裡,你會根據一個人的行為模式和外在表現,給這個人的人品下一個自以為的論斷。

每個人都是複雜的,所謂的judge,往往都是在信息有限的情況下,從單一的側面給別人貼上了一個自以為合理的標籤。也正因為這種隨意的評價和揣測,我們的思維會變得狹隘,行為也會變得極端。

如果你瞭解何小萍偷軍裝拍照是為了寄照片給勞改的父親,如果你知道朋友很久沒跟你聯絡,不願買單背後的艱難,也許你的個人評判又要來一個180度的大逆轉。

事實上,所有的評判揣測都沒有太大的意義,因為這時候我們的重點是放在別人身上,按照自己的規則行事,如此我們也就被各種價值評斷綁架了——我們會特別在意別人如何看待我們,我們會想要去為自己辯護,卻無法把精力放在我們真正要做的事情上。

而當你不隨意對別人做出評判揣測的時候,你其實就是為自己設立一個明確的邊界,心裡始終有一個自己的目標,頭腦想的只是自己該如何做好當下的事情。

就像我去超市購物,我不對收銀員的人品做出任何評判揣測,反而非常明確自己的目標是購買我認為有價值的物品,那麼儘快買好東西,趕赴下一個計劃就是我當下最要緊的事情。

至於那個收銀員看不看得起我,會不會笑話我,那是她的自由,跟我自己的目標和要做的事情沒有半毛錢關係,我更沒必要為此勞心費神。

***

不隨意評判別人,我們就在在無形當中完成了兩件事情。

一方面,我們避免了那些無效無意義的精力浪費,而是把關注的焦點放在瞭如何正確地做事上。這時候,我們會很清楚地瞭解自己為人處事的原則是什麼,然後按照這個原則去正確地做事情。

另一方面,也正因為我們不去揣測別人,一直按照一定的原則行事,所以,我們的行為表現會給別人形成一種穩定的判斷和認知,從而我們在他人心中的形象也會變得非常確定,發散出來的氣場也往往是淡定從容,讓人有安全感。

相反,那些愛評判,愛揣測的人,他所展現出來的氣場常常是易怒易惱,非常負面,要麼趾高氣揚,要麼卑微低下。

這讓我非常感動,同時我也發現,我在聚會上所表現出來的狀態,其實就來自於不隨意評判揣測別人。

這樣一種慢慢建立起來的“不評判”的習慣,可以讓人漸漸培養出一種淡定包容的氣場。

你說你買了幾套房,幾輛車又生了幾個娃的時候,我不評判,我只是為你擁有了你眼裡更好的生活而感到開心,更不會拿自己跟別人比較。

你說你家人身體欠佳,心生擔憂,對未來有些許抱怨的時候,我不評判,我只是真誠地表達出朋友間的關切,說說我自己的想法。

因為很清楚什麼對於自己來說更重要,也漸漸明白每個人的生活和未來都有獨特的風景,所以,我會很自然地選擇不去評價別人的言行舉止,而是學會接納,然後真誠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有人說過,一個人變得成熟之後所表現出來的淡定從容,都是基於內在對自我的全然接受和信心。而外在表面的趾高氣揚,卑微自惱,不過都是內在糾結混亂的結果。

真正的成熟,是懂得換一種思維方式去看待這個世界,然後獲得一個俯瞰世界的力量。

而不隨意評判別人,就是我們變得成熟的一個標誌,它讓我們關注自身,認可自己,同時也清晰內心的價值取捨,不為外界的評判所影響。

***

真正地做到不隨意評判別人,並不容易。

就像是一輛開錯方向的車,得要先讓它減緩慣性,慢慢停下來,然後才有可能確立一個正確的方向,重新上路。

就我而言,“不隨意評判別人”是自我管理的一個習慣。而這種習慣的養成過程,也是自我品格完善和價值觀重建的過程。

儘管自己也還在培養“不隨意評判別人”的習慣過程中,但我依然有一些心得可以和大家分享:

1. 明確自己的價值觀,確立做事的原則

不隨意評判別人,是自我管理的一個戰略性習慣

我們常常會提及價值觀這個詞,但它對很多人來說卻往往是一種形而上的東西,道不清說不明。

其實,價值觀就是對於你來說——“什麼更重要,什麼最重要?”

當你搞清楚了這一點,那你做人做事的原則也就確定了,隨後的選擇也會是自然而然,毫不糾結的。

而當我們按照自己的原則和價值觀去做一件事情,就會把對外界的評判和揣測都放下,保持一個正念去做對我們來說正確的事。

就像西天取經的唐三藏,很清楚取得真經是最重要的,所以整個行程中的苦難誘惑,他根本不會有太多的評判和理會,只是堅定自己前行的步伐。

2. 尋找內在的張力來認可自己

不隨意評判別人,是自我管理的一個戰略性習慣

聽朋友講過這樣一個相親套路,她說相親的時候,不要有太多的言語表情,淡定從容最容易發現對方是個什麼樣的人。

不管男生在你面前講他家多有錢,在市區有幾套房,又經歷了什麼樣的大風大浪,你都只是淡淡地看著他,微微地點點頭,接受他這樣表達的樣子,然後你看他慌不慌。

如果這個男生不自覺地說話越來越誇張,越來越想證明自己,那他肯定在揣測你的心思,內心感覺到不安;如果這個男生在你如此淡然的反應面前,仍然能夠從容自若,大方得體地表達自己,那他內心一定會是那種真正認可自己的人。

大部分喜歡評判別人的人,都喜歡把目光投向外界,外界的評價似乎就成了他們確認自我的一種方式。

可是外界的評價是在時刻變化的,從外在尋求自我認可,根本不太可靠,獲得了正面評價,你容易自負,獲得了負面評價,你容易自卑,這樣的人總是活得格外敏感而又小心翼翼。

而真正地認可自己,是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清楚自己的優勢,懂得接納和修正自己的缺點,從而變得篤定,變得自信,所以你不需要去通過評價別人來獲得安全感,也不需要去認同別人對你的評價。

3. 真誠地表達自己

不隨意評判別人,是自我管理的一個戰略性習慣

很多時候,我們羞於跟別人表達真實的自己,因為害怕別人不接納自己。

可就是這些恐懼,讓我們想要揣測評判別人,想要營造一種虛假的優越感,但這樣反而讓自己非常不舒服,心裡彆扭自我壓抑,結果是人前自吹自擂背後卻歇斯底里。

而我的感受是,當我們願意真誠地表達自己的時候,其實我們就是跟內心的自己和解了,這時候過去在你眼裡的尷尬困境,反而會被內心真實的力量所化解。

就像我跟朋友小聚,當我更願意表達出自己真實的想法,同時也不去在意別人是否認同的時候,結果得到的反而是別人的欣賞。

不隨意評判別人,反映的是一個人心智的成熟度——TA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誰,自己想要什麼,也不會被外界評價所限制。而這樣一種自由的狀態,也許更能讓我們活出精彩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