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你敢慢養孩子嗎?

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你敢慢養孩子嗎?

對於教育,我喜歡孩子能按照他們本來的樣子成長,然後,有一天,他們恍然大悟“哦,原來,我本來的樣子其實是自己去創造的啊”。如此,孩子們對自己好奇,對世界好奇,在好奇中去發現與探索,然後,塑造了自己,認識了自己。

我“慢養”孩子,不能給出慢養的精確概念。只是在養育過程中,儘量給孩子足夠多的成長體驗,引導他們去認識自己的情緒,引導他們學會結合自身體驗找到儘可能多事物之間的聯繫與區別,再體驗、再認識,循序漸進。對他們不貼標籤,不做心理暗示,哪怕是積極的心理暗示,我只希望他們的成長過程是純粹的,是一個完全受他們自身控制的過程。參與其中,但更多的是旁觀者,偶爾給予他們拙劣的、所謂經驗的幫助。

孩子願意嘗試,對世界充滿好奇。如果說,時至今日,他們已經開始形成了對自己、對環境的些許認識,那一定是他們自己實踐與思考的結果,雖然可能不完整,可能不完善,但重要的是,孩子們是孩子自己。 在這條路上, 儘可能的營造一種環境,讓孩子有機會實踐一種方法。這種方法,不是基於經驗的被灌輸,不是基於理論上的被說教,而是基於孩子的探索與總結。

然而必須要說:這樣的養育之路是難的。

首先,這種養育方式,要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如何應對眼下的競爭。這麼說,並不意味著這樣的養育理念與競爭是對立的,相反這樣的理念支撐的競爭更長遠,同時應該也是能兼顧當下競爭的。就像很多父母說的那種,真正的牛娃應試方面有如遊戲通關,一個道理。但是,畢竟是慢養,強調自我鏈接,它必須假以時日,必須考慮孩子的個體發展水平,而眼下的競爭過多的強調時間節點和整齊劃一。中國的教育(也可能不僅僅是中國)長期以來形成的的優質資源競爭之常態,如果沒有分得競爭起點的第一杯羹,那麼後面的競爭形式就會稍顯嚴峻。當然,不乏另闢蹊徑者,但是,難。 這,是現實。

面對這樣一種現實,踐行那樣一種柏拉圖式的養育方式,你真的做好準備了麼? 慢養是對的,但是這並不預設,慢養就一定能養出根好苗正的孩子。快養或許不好,但這也同樣並不預設,快養的孩子就個個只能曇花一現啊!誰的選擇就一定是好的對的呢,所謂選擇,只不過是在種種衝突和裹挾中被動的步伐而已。我堅持慢養,這種堅持是純粹的,無論結果,還只是堅持了一種預設呢?面對這樣的拷問,其實是不確定的。

其次,這種養育方式,是一種去權威的養育 ,它沒有一個套路,沒有成熟的模式可借鑑,沒有那樣一套”以成敗論英雄“的量化標準。這種養育方式,必須以孩子內心的成長為考量——他是不是形成了一套相對完整的認知方式,他是不是有獨立的對事物的判斷能力,他是不是能正確認識自己的情緒並作出正確的處理,他是不是能足夠好的界定出自己與環境的關係,等等。這一切的判定,不是出於外界的評價,不是出於權威的判斷,一切都是孩子自己去一點點的認識,去實踐,去領悟。這種養育,不是擯棄量化,不是無視客觀,而是在量化與客觀中找到自己的努力方向,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堅持做最好的自己。

這麼多年來,我們都習慣了一種被量化被認可的力量,我們需要考試拔尖兒、比賽獲獎、有鮮花有掌聲,似乎不付諸於這種所謂的權威和客觀評價,我們的一切努力都是可以被忽略的。我們這一代是這樣長大的,所以我們在養育我們的下一代時,還是會不自覺的追求外界動力,所以當孩子沒有被權威認可時,我們會焦慮、會茫然、會輕易的放棄自己的理念。在這種焦慮、茫然和放棄中,我們將所謂的權威認可、趨同性的價值標準當作判斷好壞優劣的標準,甚至是唯一標準。因為沒有獲得權威認可,我們就可以輕而易舉的無視孩子的努力,無視他們的進步,無視他們的堅持。我們急於滿足眼前利益,不惜犧牲或透支孩子的未來,而根本忘記了,孩子的成長要的到底是一個權威認可,還是一個認識自我的過程。慢養之所以難,我認為正是因為它其實已經開始觸及教育的精髓了,在慢養中,我們首先要顛覆的就是建立在我們這一代人成長體驗基礎之上的唯權威論。

也許, 每個人都是自己成長經歷的犧牲者,可能我黔驢技窮,也遍尋不得,也許孩子成長的秘密只有他們自己才能發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