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名將——“山地之王”高仙芝

公元622年,伊斯蘭先知默罕默德在麥地那建都,正式建立阿拉伯,之後百餘年間,阿拉伯人打著聖戰的口號四處擴張,他們向西進入了伊比利亞半島,就是今天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甚至還一度攻入法國境內;向南統一了整個阿拉伯半島,並且佔領了非洲北部全部的沿地中海地區;向北進入了高加索和鹹海周邊地區,向東則佔領了兩河流域、波斯,波斯也就是伊朗,還有中亞細亞,也就是阿富汗和一大堆叫斯坦的國家,像土庫曼斯坦、哈沙克斯坦等等,甚至一度進入中國新疆的喀什地區。

華夏名將——“山地之王”高仙芝

而當時,正是中國唐朝的唐玄宗李隆基在位之時,那時的大唐正逢開元盛世,國力蒸蒸日上,整個西域地區都在安西都護府的控制之下,阿拉伯人的向東擴張必然會引發兩個龐大帝國之間的衝突。而在公元751年,這樣一場大戰真的就爆發了,這就是被納入到世界百戰經典之中的怛羅斯之戰。

怛羅斯之戰中唐軍的領軍將領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主人公——高仙芝。高仙芝是高句麗人,雖然韓國人一再強調高句麗是韓國人建立的國家,但事實上高句麗是以扶余人為主的中國東北少數民族所建立的政權。高仙芝年青的時候就隨父親來到了唐朝,他本人是個大帥哥,史書上說他姿容俊美,善於騎射,驍勇果敢。20歲的時候,他就被封為將軍。

華夏名將——“山地之王”高仙芝

當時正是吐蕃人與大唐在西域爭霸的時候,有一次,吐蕃人誘降了一個處於軍事要地的一個叫小勃律的國家,小勃律是吐蕃通往安西四鎮的交通要道,在今天克什米爾的西北部,我們知道克什米爾處在今天印度和巴基斯坦交界的地方,離我們中原地區非常遠,所以,對於唐軍來說,要想攻打小勃律,就必須在高原上進行長途奔襲,這對那個時期的軍事家來說是一個極大的考驗。

因此,唐朝連續出兵三次都失敗了。後來,唐玄宗下詔讓高仙芝率一萬精兵攻打小勃律。高仙芝就帶領著士兵翻過了帕米爾高原,帕米爾高原的海拔在4000米到8000米之間,在這樣的一個海拔上行軍真的是極其艱難。到了目的地之後,高仙芝先是快速渡河,出其不意地攻下了一個叫連雲堡的地方,然後艱難渡過冰川,進入小勃律,他讓部將斬斷了吐蕃通往小勃律的唯一的藤橋,然後將情況告知了小勃律的國王,得知吐蕃的援軍無法到來,小勃律王和眾大臣不得不選擇出降。由此,高仙芝平定了小勃律的叛亂。這一戰之後,高仙芝威名大震,周邊的小國紛紛投靠了大唐。

天寶九年,高仙芝再度奉命率軍出擊,去攻打親附吐蕃的車師國,這一次的遠征距離比上一次的小勃律之戰還遠,但是高仙芝不負眾望,俘虜了車師國的國王。正是這兩次的遠征為高仙芝贏得了“山地之王”的美譽。

華夏名將——“山地之王”高仙芝

下面,我們重點來講怛羅斯之戰。高仙芝雖然善於用兵,卻貪婪成性,他依靠著自己的兵威總是向西域國家勒索財物。有一次,高仙芝攻打一個叫石國的西域國家,石國國王請求投降,高仙芝在答應接受投降後反悔,在石國境內燒殺搶掠,並將石國的國王押送回了長安斬首示眾。石國的太子則向大食求救,大食就是阿拉伯帝國。

這裡我們說一下,歷史上我們對阿拉伯人的稱謂分為白衣大食、黑衣大食還有綠衣大食。白衣大食是前一個阿拉伯王朝倭馬亞王朝的別稱,黑衣大食是後一個阿拉伯王朝阿拔斯王朝的別稱,綠衣大食則是穆斯林在北非建立的法蒂瑪王朝的別稱,中國人主要是根據其衣著和旗幟上顏色的區別來命名的。大食在接到石國太子的求救之後,覺得是向東擴張的好時機,因此就開始做戰爭的準備,其實大食早就對大唐的土地垂涎三尺了,他們的哈里發,也就是國王,曾經對部下說,誰能征服東方,就把東方的土地分給誰。

高仙芝在知道情況後,決定先發制人,他率領唐軍奔襲700餘里,在怛羅斯這個地方與大食軍相遇,怛羅斯在今天的哈沙克斯坦境內,離我們的本土已經非常遠了,唐軍在戰爭場地的選擇上已經處在了不利的位置上。另外唐軍大約只有兩萬人,外加葛邏祿部一萬人的盟軍,而大食軍則是由很多盟國組成的軍隊,大約有二十萬人。

華夏名將——“山地之王”高仙芝

但是,唐軍有自身的優勢,那就是武器裝備。當時唐軍的主力兵種是陌刀隊,陌刀是唐代開始在軍隊中普及使用的一種長柄雙刃大刀,重約10公斤,柄長4尺,刀長3尺,使用者需要有極好的臂力和腰力。陌刀主要用於對付騎兵,一刀下去連人帶馬一劈兩半。史書記載,陌刀隊如牆而進,擋者俱碎。

華夏名將——“山地之王”高仙芝

因此,陌刀隊是唐軍剋制遊牧民族騎兵的法寶。另外,唐軍的弓弩技術十分發達,射程最遠可達300步,戰場上唐軍幾乎人人都攜帶弓弩,非常容易形成火力壓制。而且,唐軍當時配備了輕便、靈活和堅固的明光鎧,這使得唐軍在機動力上和防禦力上都有了極大的提升。

華夏名將——“山地之王”高仙芝

在戰爭爆發之後的前幾天裡,高仙芝率領的唐軍佔盡優勢,阿拉伯人可能從來也沒見過一支裝備如此精良,作戰如此驍勇的部隊,但當勝利的天平逐漸向唐軍傾斜的時候,意外發生了,唐軍的盟友葛邏祿部叛變,致使唐軍腹背受敵,高仙芝在部將李嗣業的保護下才逃出重圍,而唐軍幾乎全軍覆沒,李嗣業是唐軍赫赫有名的陌刀將,他在後來唐軍平定安史之亂的過程中做出了巨大貢獻。阿拉伯人由於見到了唐軍驚人的戰鬥力,最終也沒有東進。

華夏名將——“山地之王”高仙芝

這次戰爭還帶來了一次技術上的傳播,唐軍被俘的將士把中國的造紙術和印刷術傳到了阿拉伯。這裡不得不誇讚一下阿拉伯人,他們非常的熱愛學習,尊重知識,他們從印度人那裡學到了數學和天文學,直到今天,印度人發明的數字還被叫做是阿拉伯數字。他們從波斯人那裡學到了政治學,從希臘人那裡學到了哲學、醫學、文學等等。阿拉伯人還專門組織科考隊去古希臘遺址進行科考,找回了很多古希臘典籍,後來正是由於這些典籍通過商業的途徑傳回了歐洲,才促使歐洲出現了文藝復興。所以,歐洲人在剛開始十字軍東征的時候,認為穆斯林是一群野蠻人,到了中東之後發現,自己才是野蠻人。

我們把話題再轉回到高仙芝的身上,我們來聊一聊一代將星最終是如何隕落的。大家知道,唐玄宗後期,唐朝爆發了安史之亂,安祿山一路南下攻克了洛陽,李隆基則派封常清率兵平叛。封常清也是一代名將,他與高仙芝並稱為“帝國雙璧”,他曾經在高仙芝帳下任職,後來出任過安西節度使,他也率兵出征過克什米爾地區,平定了一個叫大勃律的國家。所以,他和高仙芝的關係十分親近。

華夏名將——“山地之王”高仙芝

但是他趕到中原戰場上的時候,中原的戰局已經無法逆轉了。因為大唐承平日久,國家內部的漢人軍隊幾乎沒有什麼戰鬥力,因此,封常清到了前線也是連戰連敗。這個時候,唐玄宗李隆基就派高仙芝率兵去增援封常清,封常清向高仙芝建議退守潼關,放棄陝州的土地。因為陝州無險可守,正面根本打不過安祿山,另外潼關是關中的門戶,但防守薄弱,一旦被安祿山佔領,那麼長安也就守不住了。

高仙芝接受了封常清的建議,二人率軍退守潼關,將安祿山擋在了潼關之外。事實上這個時候安祿山的處境並不好,因為各地的勤王軍開始不斷地騷擾安祿山的後方,像郭子儀、李光弼這些後來大放異彩的名將都在侵擾安祿山的後方,所以只要潼關守得住,安祿山很可能就不戰自潰了。

華夏名將——“山地之王”高仙芝

安祿山

但是,不怕沒好事兒,就怕沒好人,最堅固的堡壘往往是從內部被攻破的。高仙芝的隊伍中有一個監軍,是一名宦官,叫邊令誠,他和高仙芝有點私人矛盾,於是就向朝廷告黑狀,說高仙芝擅自撤退,放棄了幾百裡的土地,並且剋扣將士們的軍餉等等。其實,邊令誠曾經幫助過高仙芝,我們前面講的小勃律之戰中,高仙芝曾經將自己的戰功越級上報,引得他的直屬領導很不高興,因此就一再打壓高仙芝,而那個時候邊令誠就在高仙芝的軍中,邊令誠對高仙芝被打壓一事十分不滿,於是就向唐玄宗彙報了實情,因此,高仙芝得到了公正的待遇,並且最終成為了安西節度使。

華夏名將——“山地之王”高仙芝

李隆基

所以一開始邊令誠和高仙芝之間的關係應該不錯。那麼,史書上記載邊令誠向高仙芝索要賄賂不成,因此陷害高仙芝,這個說法就很可疑。因為二人有多年的在戰場上共事的經歷,邊令誠不太可能在如此緊急的關頭去索要賄賂。因此,真實的原因很可能是高仙芝與邊令誠之間出現了意見上的不合,最終撕破了臉皮。

無論真實原因如何,唐玄宗最終下旨處死高仙芝和封常清。於是邊令誠就帶著護衛先殺了封常清,然後去殺高仙芝。高仙芝面對這樣的情形非常激動,他說擅自撤退,我的確該死,但我怎麼會在如此緊急的關頭貪汙軍餉呢,手下的士兵們也都為高仙芝喊冤。但是,邊令誠仍然處死了高仙芝,一代名將最終死在了自己人的手裡。

華夏名將——“山地之王”高仙芝

當然,李隆基也為自己的判斷付出了代價,封常清和高仙芝死後,另一位大唐名將哥舒翰去鎮守潼關,最終由於李隆基的直接干預,不得不主動出戰,敗給了安祿山,從而引發了唐玄宗出逃四川,楊貴妃死於馬嵬等一連串的事情,唐王朝也因此走向了沒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