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53年尋找廈門親人 九條巷“紀連燈”你在哪?

出生11天 他被抱離廈門 時隔53年 他踏上尋親路

生父叫“紀連燈”當年住在九條巷

讀者若有線索,請撥打本報熱線968820

时隔53年寻找厦门亲人 九条巷“纪连灯”你在哪?

九條巷位於廈門老城區,由許多條狹窄、彎曲的短巷組成,距離鷺江道第八市場和著名的竹樹腳禮拜堂不遠。

时隔53年寻找厦门亲人 九条巷“纪连灯”你在哪?

王先生兩歲時在廈門相館拍的照片。

53年前,才出生11天的王先生,因故被抱養回惠安,與親生父母失聯。近日,王先生第一次從86歲的養母口中瞭解到自己的身世線索,遂開始尋親。但半個多世紀過去,人事皆非,線索有限,尋親難度很大。王先生因此找到本報,希望能幫他尋找失散53年的廈門親人。王先生堅信,親生父母及親人多年來,一定也在尋找他的下落。

【往事】

呱呱落地無奈早離雙親

1965年夏,廈門九條巷周邊有一名出生才沒幾天的男嬰,父母因故要離開廈門,因而將嬰兒託給住九條巷裡的一個好心人,即一名安溪老阿婆幫忙照看。考慮到老阿婆能力有限,也明言如有別人想要收養,也可以將男嬰送給對方撫養。

男嬰出生11天時,因為自己實在照顧不過來,老阿婆將他送給正在廈門跟丈夫團聚的一位名叫廖伴的惠安年輕婦女。時年32歲的廖伴遲遲未能生育,見到孩子後如獲至寶,視為親生,隔天就帶著嬰兒回惠安老家,細心撫育。這名嬰兒,就是王先生。不過,廖伴並沒有告知那名老阿婆,她在惠安的具體地址。

養恩難報壓下尋親念頭

當年因養父在廈門,養母常去廈門看望,就住在廈門的九條巷,因此和那位安溪阿婆相熟,才有了後來抱養王先生的事。

王先生兩歲的時候,跟養母去廈門。養父母帶他去廈門人民照相館照了一張相片。這張照片一直被母親珍藏。王先生說,長大後,每次到廈門,自己都感到很親切。

到了20多歲,王先生才從村裡老人口中知道,自己是抱養的。有一次問了母親,母親很生氣。從小就感受到濃濃親情的王先生,未免父母傷心,便不再向父母尋問出生地和親生父母的事。甚至在王先生的養父於2001年去世時,這件事情也並沒有被提及。

既然養父母不想告訴自己,長大成人的王先生不想因為尋親而傷害了父母的心。

年過半百終悉生父姓名

隨著年齡增長,尋找親生父母或兄弟姐妹的念頭,便時常從王先生的心底泛起陣陣漣漪,尤其是看到養母一天天變老,自己的親生父母應該也到了遲暮之年,於是心裡這個念頭就變得越來越強烈。

86歲的養母廖伴,身體每況愈下。近日,王先生的妻子在照顧婆婆時,聽婆婆說起了有關抱養的一些細節——王先生出生於1965年農曆四月十六,生父姓紀,名叫“連燈”(閩南話音),據說王先生的家,是座“鷹鉤樓”房子(南洋風格,牆上有老鷹泥塑)。

養母還回憶說,王先生上面還有姐姐和哥哥,但最大的當年才七八歲。當時她看到襁褓中的小寶寶,因為母親不在而沒有母乳喝,姐姐正用湯匙給他喂米湯,這一幕觸動了她的心,讓她下決心抱養。

【走訪】

社區誠摯相助

歡迎讀者提供線索

本報將繼續關注王先生的尋親進展。讀者如果有相關線索,請撥打本報新聞熱線968820告訴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