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和《红楼梦》

大数据和《红楼梦》

随着AlphaGo战胜了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微软根据人们在必应上搜索票价的行为,可以预测未来机票的价格走势;谷歌利用用户的搜索记录来判断美国流感疫情的现状,会比疾控中心快一到两周的时间;美国有一些对冲基金通过剖析社交网络推特的数据信息来预测股市,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亚马逊更是根据用户在其网站上的历史查询来进行产品的实时推荐......

大数据带给大家一种全新、多维的思维方式。如果我们用大数据来分析《红楼梦》,又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我们用大数据分析《红楼梦》,能否超越研究了几十年红学的红学专家如刘心武呢?

大数据和《红楼梦》

答案是肯定的。刘心武研究《红楼梦》主要采用的是草蛇灰线的方法。一条蛇从草丛穿过,不会留下脚印,但是因为蛇有体重,还是会留下一些不明显却仍存在的痕迹,即灰线。草蛇灰线这个成语比喻事物留下隐约可寻的线索和迹象。《红楼梦》里面有很多草蛇灰线的写法,曹雪芹用草蛇灰线暗示了书中人物的结局。如在《红楼梦》中第三十回中金钏跟宝玉说过一句:“金簪子掉在井里头”,结果金钏的结局确实是跳井而亡的!

刘心武不仅通过草蛇灰线针对《红楼梦》给出了很多有趣的分析结论,而且还根据此方法续写了《红楼梦》。草蛇灰线这种一个线索一个结论的方法,有点像盲人摸象,你摸到大象的耳朵就说大象像蒲扇,你摸到大象的脚就说大象像树桩。虽然盲人摸来摸去能摸到一些东西,但是盲人却无法知道大象的全貌。

很多人认为大数据的核心是算法,其实对于大数据来说,更重要的是模型。为什么AlphaGo能战胜围棋冠军,而很多围棋程序却连围棋初学者都下不过?核心还是AlphaGo底层的模型可以涵盖各种围棋的变化,包括局势判断、打劫、对杀等。蒙特卡洛之类的算法只是帮助AlphaGo找到最优解,但是如果模型设计的太复杂,每一种情况都需要不断创新新的模型或者对模型进行修改来应对,你即使有最好的算法,因为模型和系统的复杂性,也很难找到最优解的。在大数据中,可以通过建立统一数据模型解决了盲人摸象局限性的问题,我们在一开始就构建了大象的统一数据模型。随着数据的不断输入,我们就能逐渐判断出大象的耳朵,大象的腿,最终能判断出一头大象。统一数据模型打破了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关系越多,系统越复杂的痛点,让数据越多,模型越清晰。

刘心武根据草蛇灰线续写《红楼梦》的人物结局如下:

贾宝玉:与宝钗结为连理,后因不愿入仕而出家,经甄宝玉提点还俗,历经贾家彻抄、牢狱等大惊大险后,大彻大悟,悬崖撒手,回归天界,恢复神瑛侍者身份。

林黛玉:绛珠仙草黛玉夙愿已还,泪尽血现,遁水仙去,沉湖而死。

薛宝钗:与宝玉成婚后,想尽一切办法引导丈夫走仕途经济之路,不想反而逼走了宝玉,宝钗心力交瘁,染病而亡。

王熙凤:被贾琏贬为侍妾,且于贾家被抄后沦为阶下囚,在押回金陵老家途中,不堪凌辱,投江自尽。

在第六十八回里凤姐大闹宁国府的章节中,有以下的文字:“再者咱们只过去见了老太太,太太和众族人,大家公议了,我既不贤良,又不容丈夫娶亲买妾,只给我一纸休书,我即刻就走。”这种草蛇灰线的写法预示了王熙凤最终被贾琏所休。所以刘心武通过草蛇灰线预测对了王熙凤被休,但是王熙凤是否是投江死的呢?我在这里先卖个关子,刘心武虽然潜心研究红学几十年,但是由于其没有有大数据这样的武器,最终还是落得个盲人摸象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结局。而且,刘心武关于林黛玉的死的预测也是错误的。林黛玉是所有人中间死的最惨的,刘心武想到葬花,想到林黛玉楚楚怜人的身体,为其设计出沉湖而死的结局。然而根据大数据的演算,这个结局也是完全错误的。

有红学家说《红楼梦》是曹雪芹的半自传的小说,还有红学家考证出曹雪芹小时候也喜欢吃胭脂,是贾宝玉的化身。在《红楼梦》的第一回中,焦大骂到:你们扒灰的扒灰,养小叔的养小叔。谁会如此这般地写自己家的家事呢?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莫非唯独曹雪芹是个特例?其实是这些红学家进入了不研究全局,只研究局部的误区。如果不建统一数据模型,只关注细节,我们就会陷入盲人摸象的误区。

OK,那么我们现在就开始大数据之旅,从创建王熙凤这个人物统一数据模型开始吧!

大数据和《红楼梦》

想要分析一个人物在《红楼梦》中的结局,首先研究这个人的判词在红学总已经形成了一种共识。那么我们就从王熙凤的判词开始研究吧!

《红楼梦》第五回写贾宝玉在太虚幻境翻看金陵十二钗的“终身册籍”时,看到影射王熙凤的“是一片冰山上有一只雌凤”。其判曰:

凡鸟偏从末世来,

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

哭向金陵事更哀。

王熙凤的判词已经有很多的红学家研究过,但是大多只是零散的分析,而采用大数据的方法,将会带你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

凡鸟偏从末世来,说明了《红楼梦》整个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一个“末世”。另外探春的判词是“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也证明了这点。那么这个所谓的末世究竟是家族的末世还是社会的末世呢?有人说是指宁荣二府百年望族的末世,这是不准确的。书中贾氏家族确实是末世光景,但书中所说的末世,却决不仅仅指一个家族,而是指整个社会。

在封建社会,所谓末世,实际上就是一个封建王朝的没落时期,或者说,就是改朝换代的社会大动荡时期。在《红楼梦》的第五回中有一支曲子叫《飞鸟各投林》,其中描述道:“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 这种天翻地覆的景象,不正是典型的封建王朝灭亡史么?欠命的,命已还,正如在解放前杀了地主老财,如果不是改朝换代,怎么可能会取消通缉令?

《红楼梦》的末世背景,是指哪个末世?和《红楼梦》有关系的,只有明清两个时代。清朝末世是中华民国建立之时,而《红楼梦》的诞生要比这个末世早二百年,所以《红楼梦》书中的末世只有可能是大明王朝的末世!其实正是《红楼梦》隐写了明朝的历史,才在清朝那么坎坷,连最后的几十回都丢失了。如果只是写一个家族的历史,有什么不能传播和明写的?正如刘汉涉黑团伙被剿灭后,没有什么不好写其发家和沉落史的。唯有反清复明的故事,才有可能在清朝被剿杀,作者才需要隐写之。

《红楼梦》书中姐妹们行酒令时,史湘云说出了一句“日月双悬照乾坤”;林黛玉也说了一句“双瞻御座引朝仪”。周汝昌大师见到这两句奇怪的“酒令”后,忽发奇想,说什么乾隆朝初期,曹家参与了弘皙发动的政变,当时朝廷出现了两个“皇帝”,所以曹雪芹写这句酒令,实际上是隐写曹家二次被朝廷抄家的历史。弘皙是胤礽的长子,康熙帝的长孙。由于弘皙其父胤礽被废黜太子,康熙帝去世后,雍正继位。由于弘皙是康熙的长孙,所以民间有把长孙弘皙视为皇帝的。但是把弘皙也作为“皇帝”的说法,确实有些牵强。那“日月双悬”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在抗清明将张煌言诗中说道:“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日和月合在一起,就是一个“明”字,“日月双悬”其实就是预示着明朝。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之后向北京进兵,三月十九攻克北京,崇祯皇帝朱由检自尽。之后,福王朱由崧称南明弘光帝。福王朱由崧为明神宗朱翊钧之孙,明思宗朱由检堂兄弟。南京的福王政权灭亡后,唐王、鲁王二个政权都继续扛着明朝的旗号,在东南一隅坚持抗清斗争,当时江南的士大夫阶层,对这两个残存的南明政权,往往用“日月双悬”来指代称呼。分析至此,“双瞻御座引朝仪”也就很好理解了。如果不站在全局整体建模的角度看问题,即使是红学泰斗周汝昌大师都会看走眼,只有先把握全局,再庖丁解牛般地分解问题,才有可能把问题分析的更透彻。

王熙凤的“是一片冰山上有一只雌凤”。很多人看到“雌凤”这两个字,都会把其理解成女性王熙凤的意思。因为很多人受龙凤胎这种词语的影响,会把龙想成是男的,而凤想成是女的。更何况现在还有个奇葩“凤姐”也是女的,所以很多人就把“凤”想象成女的了。关于凤字,最权威的还是来查一下《新华字典》,看其是怎么说的吧?

凤:传说中的鸟王(雄的称“凤”;雌的称“凰”)。

由此可见,雌凤为“又雌又雄”的鸟。那么王熙凤到底是男是女呢?

在黛玉进贾府时说道:“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

看来王熙凤从小就被人假充男儿教养,并被叫做“凤哥”。在《红楼梦》里面有很多关于“凤哥”的描写:

第七回:

薛姨妈道:“你今儿来的巧,就带了去罢。你家的三位姑娘,每人一对,剩下的六枝,送林姑娘两枝,那四枝给了凤哥罢。”

第三十五回:

贾母听说,便答道:“我如今老了,那里还巧什么。当日我象凤哥儿这么大年纪,比他还来得呢……”

第三十九回:

贾母又笑道:“我才听见凤哥儿说,你带了好些瓜菜来,叫他快收拾去了,我正想个地里现撷的瓜儿菜儿吃……”

我们再来看一下王熙凤的出身:

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这里暗示着王熙凤不仅泼皮,而且来自于一个破落户儿的人家。

《红楼梦》第二十八回,写到王熙凤让宝玉帮她记录了一笔无头账,显然那些“妆缎”、“蟒缎”之类,她自己写不清楚。又在第五十五回,王熙凤将自己与探春作对比,认为探春“知书识字,更利害一层”,那么她自己就不在“知书识字”之列了。王熙凤生在大家,却是个文盲。

王熙凤和贾琏生有一女,叫巧姐。巧姐娇贵多病,所以刘姥姥给她取名为“巧姐”。根据书中判词:“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巧姐应该是一个“家亡连亲戚都不敢认”的一个人。

从红楼梦中不难得出王熙凤是一个很会打理家财的人。那么现在就来给王熙凤建一个统一数据模型吧。

大数据和《红楼梦》

既然《红楼梦》是隐写明史的,我们就可以根据红楼梦里面的统一人物模型,看其到底隐射明朝的哪个人物原型,然后再看这个人物原型的结局是什么,以此来预测《红楼梦》的人物的大结局。这个其实就是大数据中的数据迁移,假如你刚开一家电子商务的网站,你的用户访问量和历史数据都很少,那么你怎么能通过用户的行为判断出这个用户是否是高价值客户呢?这个时候我们大多会采用数据迁移的方法,就是拿之前有很多数据的电子商务网站进行数据挖掘,找出其背后隐藏的规律并演算出其客户价值模型,然后再通过这个模型中定义的高价值客户的属性,和你新开网站的用户的属性进行比对,如果能比对上,我们就把其作为高价值客户。这样你就可以对这些高价值客户进行精准营销,以提升你的网站的电子商务转换率。

大数据和《红楼梦》

那么根据王熙凤的统一数据模型,王熙凤的到底对应着明朝的哪位人物呢?

首先我们从王熙凤的性别谈起,一看到不男不女,有亲立马会想起黄海波的嫖娼案,那王熙凤会不会是黄海波的嫖娼案中的女主?但是亲,所有的大数据讲究的都是多维分析,不男不女只是一个维度,还有个维度是明朝呢!如果黄海波在明朝嫖娼,那女主角被写进《红楼梦》作为王熙凤的原型貌似还有可能,但是现在都是small康二十六年了!

在古代不男不女的会是什么样的人呢?答案很明显,那就是太监!

太监,文盲,出身于泼皮破落户还好理解,但是太监还有一个女儿,这个是不是有点太神奇了啊?

在明朝还真有这么一个人,UDM和王熙凤的完全吻合,但是一旦我要说出他的名字来,你肯定会笑喷过去,因为这个人的名字叫:魏忠贤!

大家对魏忠贤的印象应该都来自于刘宝瑞的单口相声《连升三级》,感觉魏忠贤就是一个宦官混蛋。这样的一个太监怎么能和精明能干的王熙凤相比较呢?

那魏忠贤在历史上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

大数据和《红楼梦》

魏忠贤(1568年-1627年),中国明朝末期宦官,出身于市井无赖,好赌成性,曾卖掉自己的女儿作为赌债。明熹宗时期,出任司礼秉笔太监,改名魏忠贤,字完吾。

天启元年(1621年)五月,十六岁的朱由校当上了皇帝,年号为“天启”。而把他从小带大的慈父一般的魏忠贤自然就受到了重用,于是老魏开始了他的传奇人生,直至被称为“九千九百岁”。其实无论最终魏忠贤得到了多大的权势,他对于皇帝的忠心都是无可置疑的。

我们在史书的记载中看到很多魏忠贤的奸,却少有看到魏忠贤的衷。这是因为明朝的历史都是被魏忠贤打压的“东林党”人士写的,这些明朝的“东林党”人,到了清朝,大多已经叛变,把控了明史的写作权,所以极力丑化了魏忠贤。

历史往往就是那么回事。假如刘志军到死的时候没发现问题,我们的后人将看到一部清官的历史。而现在,我们的后人也只能看到一部刘贪官的历史了。

从魏忠贤和天启帝的关系不难得出,被“东林党”人说成是阉党的真面目是“天启党”。凡是天启不好办,不能公开办的事情,都交给魏忠贤去完成。魏忠贤动的东林官员,比如杨涟,其实都是天启皇帝想要动的人。魏忠贤将东厂和锦衣卫遍布全国,现在我们都觉得这些都是很负面机构,是为了迫害忠臣的!但实际上东厂和锦衣卫是皇帝监管官员防止官员们贪污腐败的一个有效的手段,相当于现在香港的“廉政公署”。民间老百姓为魏忠贤修了很多的祠堂,其实并不是慑于其淫威,而是出自内心。在中国古代,尚无强制给红会募捐的情况出现,所以老百姓只会对自己真正爱戴的人修建祠堂的。

从历史上的几件事情可以看出魏忠贤其实还是一心为国并且蛮有能力的,这点上和王熙凤其实很相像。

1、皇太极猛攻锦州时,袁崇焕下令不许出战,任凭赵率教在锦州苦苦支撑,在锦州破在旦夕的时刻,满桂公然违抗袁崇焕的不抵抗命令,主动出击,冒死以救锦州。宁锦大捷后,魏忠贤论功行赏,升了血战有功的满桂、赵率教的官,而罢免了畏敌避战的袁崇焕。魏忠贤并没有因为袁崇焕在宁远城给他修生祠而放过他在宁锦之战中的避战之罪,这也是为什么天启朝后期关外局势一直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原因。

2、从经济方面来看,东林党反对向士绅纳税,反对向商人手工业者和矿主纳税,代表了大地主和城市资产阶级,矿业主的利益。但这实际上变相使帝国财政匮乏。而魏忠贤执政几年,减免了农业税,坚定地延续了万历的矿监政策,极力向中上层征税,使帝国不至于被财政拖垮。

朱由校临死前对继位的其弟崇祯帝朱由检说: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大有“魏办事,我放心!”的意味。朱由校认识到了魏忠贤在事关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政治立场上,所表现出来的深明大义和远见卓识。可惜朱由检并没有听他哥哥的话,登基后重用一帮空谈误国,不能实干兴邦的“东林党”人。听信了“东林党”人的谗言,免除了东林党人代表的大地主、城市资产阶级、矿业主的税,造成了国库空虚,并最终导致了明朝的垮台。

崇祯帝朱由检上台后,魏忠贤被迫辞去司礼监和东厂的职务,谪发凤阳守祖陵。魏忠贤行至途中,接到密报,崇祯皇帝将命锦衣卫擒拿魏忠贤治罪。想到昔日的荣华富贵,魏忠贤也感到真个不如死,于是他上吊自杀了。魏忠贤死后被碎尸万段、悬首示众。

崇祯十七年(1644年),大同失陷,李自成部开始包围北京,明王朝面临灭顶之灾。据《甲申三百年六十年再祭》中记载:太监曹化淳说:“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前夕,崇祯却下密旨收葬魏忠贤的遗骸,墓址就选在了魏忠贤生前早已看好的香山碧云寺。每次读史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心中无比震撼。崇祯在李自成大兵压境的危急时刻,不把全部心思放在调兵遣将上,崇祯在国破人亡的慌乱绝望中,为什么会突然改变自己打倒和否定魏忠贤的初衷,重新审视魏忠贤的价值和功绩。

知道了魏忠贤就是王熙凤的原型,我们再来看《红楼梦》中提到的章节,大家肯定会别有一番感触吧!

“你知道,我这几年生了多少省俭的法子,一家子大约也没个不背地里恨我的。我如今也是骑上老虎了。虽然看破些,无奈一时也难宽放;二则家里出去的多,进来的少。凡百大小事仍是照着老祖宗手里的规矩,却一年进的产业又不及先时。多省俭了,外人又笑话,老太太、太太也受委屈,家下人也抱怨刻薄;若不趁早儿料理省俭之计,再几年就都赔尽了。”

那么王熙凤是不是也是和魏忠贤一样是上吊死的呢?这个在《红楼梦》中是否有蛛丝马迹呢?

在红楼梦的第四十四回中写道:这里凤姐见平儿寻死去,便一头撞在贾琏怀里,叫道:“你们一条藤儿害我,被我听见了,倒都唬起我来。你也勒死我!”贾琏气的墙上拔出剑来,说道:“不用寻死,我也急了,一齐杀了,我偿了命,大家干净。”

这是条很明显的草蛇灰线,王熙凤被休暗示着魏忠贤被黜,王熙凤上吊自杀暗示着魏忠贤上吊自杀。《红楼梦》的作者认为魏忠贤虽然出身低微,不识文字,但却很有才能,本是大明的希望,可惜却早死。我们再来从魏忠贤的角度来重读王熙凤的判词,大家肯定会有新的领悟。

凡鸟偏从末世来,

“凡鸟”为出身低微的鸟,点王熙凤的凤字,末世当然指的是明末了。

都知爱慕此生才。

此句高度评价了魏忠贤和王熙凤的能力,当然王熙凤的能力连毛泽东都夸过。

一从二令三人木,

“一从二令三人木”在红学中有很多种解释,有红学家说这是王熙凤到贾府的三个阶段,先是顺从,然后是号令全家,最后被休。其实我觉得这个描述王熙凤并不完全准确,因为王熙凤一到贾府就比较泼辣,基本没有从过。但是用在魏忠贤身上,却是比较准确的。魏忠贤从一个小太监,什么都从,到发号施令成“九千九百岁”,最后上吊在树上。正好应了一从二令三人木。莫非《红楼梦》的作者在写判词的时候忘记了是写王熙凤的,而是直接按照魏忠贤的来写了?也有人研究出“一从二令三人木”是古代的“檢”字。“檢”字右边下部是从字,上面是两“令”,左边是个木,正好是“一从二令三人木”。“檢”就是崇祯皇帝朱由檢的“檢”字。朱由检曾经逼死魏忠贤,但是在自己临死前又厚葬了魏忠贤......

哭向金陵事更哀。

指魏忠贤面向着金陵,当时的明朝首都,空有一番衷心,上吊自杀了,之后的国家却更加悲哀了。

从这判词中,我们看出来《红楼梦》作者对魏忠贤之死的感慨。如果按照这个思路重读《红楼梦》,相信会有更多的发现。

用大数据的方法不仅仅能分析王熙凤,还能破解更多《红楼梦》的密码。在这里,我就不一一分析了,只是抛几块砖和大家分享。

林黛玉的原型是明朝末代皇帝崇祯。

朱由检(1611年-1644年),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母为淑女刘氏,不到五岁即丧母,因从小寄人篱下,所以养成了小性、多疑、谨慎、刚愎自用的性格特点。

林黛玉六岁时母亲去逝,之后被寄养在亲戚家里。十岁左右的时候黛玉的父亲林如海去逝了,她成了孤儿,黛玉也因为从小寄人篱下的经历养成了小性、刻薄、多疑的性格。

《红楼梦》中关于林黛玉的判词是这么讲的:头一页上便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词,道是: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判词预示了林黛玉是上吊自杀身亡的。而不是如刘心武所说是沉湖而死的。当然在《红楼梦》的五十七回,还有其它的草蛇灰线:

紫鹃忙上来捶背,黛玉伏枕喘息半晌,推紫鹃道:“你不用捶,你竟拿绳子来勒死我是正经!”

《红楼梦》中贾宝玉这个人的人物原型,在明朝确实找不到对应的人,但是如果你把贾宝玉看成是“传国玉玺”,很多红楼梦中之前让你奇怪的事情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之前看《红楼梦》的时候很奇怪宝玉怎么还喜欢吃胭脂啊?胭脂是有毒的啊,怎么能吃呢?但是如果把宝玉想象成一块玉玺,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胭脂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朱砂,而印泥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朱砂,这样就很好解释贾宝玉爱吃胭脂了。

所以《红楼梦》就是一部末代明朝史,代表末代皇帝崇祯的林黛玉没缘分和宝玉(传国玉玺)结合。而王熙凤(魏忠贤)的被休,早死,造成了明朝的灭亡。薛宝钗和贾宝玉结婚了,但是贾宝玉不幸福,最终出家了。按此逻辑薛宝钗应该是清朝的一个皇帝的化身,到底是谁偶还没时间研究出来,亲们请发挥你的想象力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