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論女人要平衡事業與家庭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當我們談論女人要平衡事業與家庭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一、時代下的女性焦慮

這個時代的女人很偉大,尤其是中國女人。

美國統計局最近公開的2010年部分國家男女就業率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女性就業率高達68%,領先於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是全世界女性就業率最高的國家之一。

而根據世界銀行公佈的2016年就業數據,在全世界所有國家中,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女性就業率以63%位居42位。然而事實上,排在中國之前的,多為發展中的小國。

中國女人大多數都是有工作的。

她們還具有中國傳統女性的美德:照顧家庭。

不管是因為社會分工、傳統觀念,還是女人自己認同,女人作為妻子、母親的角色,基本都是自己非常看重,也盡力去做好的。

有職場女性的地方,就有人在談工作與家庭的平衡。

她們談的是什麼呢?是交流時間管理、提高效率;是吐槽婆婆埋怨老公;是達不到平衡的深深無奈。

她們在談平衡的時候,實際上是在談內心的衝突和撕扯:

投入工作,怕沒給孩子足夠的陪伴;

迴歸家庭,又怕被時代拋棄。

是兩手都要抓,卻都抓不住的無力感。

而與之相反,大多男人則很少談論這種平衡。因為他們的目標相對單一,他們只要努力工作,就已經做到了“都是為了這個家”。

但女人們不得不談,“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

工作太忙,會被指責自私:不顧家;

不工作全身心照顧家庭,又會被唾棄,被說成:寄生蟲。

女人的這種焦慮,來自社會不公,來自內心對家庭責任感的認同,來自想要實現自我價值卻又擔心無法實現的恐懼和不安全感。

那麼,我們談論平衡、吐槽矛盾,內心的衝突就會減少一分嗎?並不會,而且每談論一次,就像把自己的傷疤揭開給人看一樣,又痛一次。

但這種狀況,是可以通過自我調節來減輕的。

當我們談論女人要平衡事業與家庭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二、時代焦慮的本質

分析自己內心衝突的本質,是第一步。

對於解決焦慮來說,學會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雖然你不是專業的心理諮詢師,簡單的自我分析,誰都可以做到

情緒聚焦療法的創始人格林伯格提出了“情緒類型”的概念。

他把情緒分為兩層:

一層是原生情緒

一層是次生情緒

原生情緒是指初始的,基本的內心情感反應。

而次生情緒則是對原生情緒反應的隨之的情感反應。

分清這兩個概念,可以幫助我們分析清楚心裡真正焦慮的是什麼、壓力來自於哪裡。

比如,有人心裡害怕或者沒有底氣的時候,會發特別大的脾氣。這時候,恐懼是他的原生情緒,憤怒則是他的次生情緒

那麼,僅僅讓他控制脾氣,不要發火是沒有用的,治標不治本,只有解決了恐懼這個根本問題,才能解決憤怒的情況。

具體到職業女性的事業和家庭平衡焦慮中來,我們內心衝突的根本是什麼呢?

那並不是害怕工作或者帶孩子辛苦;

而是都想做得好,兩頭都要抓,一旦哪頭不滿意,就產生擔憂和著急。

也並不是糾纏於職場或者家務的瑣碎;

而是在疲於奔命之後,還要被人指責,自我價值感低到谷底,不知道自己是為了什麼,活到如此尷尬的地步,真是讓人難以承受。

看到了情緒的本質,學會內觀,與自己對話,針對這些問題,逐一解決。

怎麼解決?你可能需要做到下面這一步。

當我們談論女人要平衡事業與家庭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三、記得“有舍才有得”

我們得接受一個事實:

做到事業和家庭的平衡很難。

時間在哪裡,成績就在哪裡。

要想在平衡中儘量做好,不是要爭取抓住,而是要捨得放棄。

捨棄,是在一個時間段內,只選取一個主要目標,放棄其他目標。如果時間和情境發生變化,再調整目標。

有個著名的關於捨棄的故事:

巴菲特的私人飛機的飛行員Flint,請教巴菲特關於自己職業生涯的事情。

巴菲特讓 Flint 寫下他職業生涯最重要的 25 個目標,然後圈出他認為最重要的 5 個。

Flint以為巴菲特的意思是,現在馬上開始著手於實現這 5 個目標,然後慢慢實現那另外 20 個。

巴菲特的回答卻出乎常理:

“不是,那些你並沒有圈出來的目標,不是你應該在閒暇時間慢慢完成的事,而是你應該盡全力避免去做的事——你應該像躲避瘟疫一樣躲避它們,不要讓它們消耗你的時間和注意力。”

同樣,對於職業女性或者全職寶媽,都可以寫出自己的目標,而且這個目標要儘量少。目標明確,糾結就少。

剛有了孩子的家庭,必定是人生中最忙亂的一段時間,體力和精力上的雙重摺磨。

“有所為”“有所不為”,能減少人生中很多的焦慮,這也是解決我們常煩惱的效率問題的關鍵,砍掉不緊急不重要的事務計劃,聚焦在重要的事情上,效率當然會提高。

當我們談論女人要平衡事業與家庭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四、首先思考當下

當人們焦慮的時候,總是不由自主地擔心事情最壞的一面發生。

職場女性擔心陪伴孩子的時間太少,家庭主婦擔心與社會脫節。

而其實,那些可怕的後果並沒有發生。我們,已經把自己的心緒攪亂了。

消除一些對未知事物的恐懼,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停止想象,把心思放在一些自己可以控制的事情上。

養孩子的時候,只做養孩子的事情;工作的時候,只想解決工作的問題。

《圓桌派》有一集的主題是“安全感”,馬家輝說:

全職主婦和“全職主婦”是不一樣的。

他的太太就是全職主婦,但太太在家看書、看電影、寫作,並與他分享,看起來是自己經濟上在養她,而實際上自己受益更多,因為得到了妻子精神上的滋養。

可見全職主婦大可不必擔心落後於社會,信息爆炸的時代,要與外界保持同步並不難。

如果你是職場媽媽,在考慮工作和家庭平衡的時候,不是讓自己面面俱到,給自己加碼,而是要考慮家務的分配。和你的另一半做好統籌安排,細化分工。

吐槽婆婆壞老公懶,除了給自己添堵,沒有用處,要讓他們意識到,家務並不是女性一個人的事,要想家庭和諧,分擔責任很重要。

當我們做好那些自己能掌控的東西,自然會提高對未知事物的應對能力,所以,不需要想太遠,做好眼前事。

同時,接受自己不是超人的現實,允許自己有做不到的、做不好的事情。

人生不是天平,沒辦法做到完全平衡,做自己想成為的角色就好了。

當我們談論女人要平衡事業與家庭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五、做一個有儲備的母親

很多女性的平衡困擾,並不是從結婚開始的,而是從有了孩子之後才有的,而且多是因為經濟問題產生的煩惱。

因此,家裡的經濟狀況如何?能不能負擔得起撫養?教育孩子的費用有哪些?誰帶孩子?媽媽辭職回家帶孩子的話,丈夫一個人能不能承擔起家庭的開銷?都是需要提前考慮的問題。

我們在諮詢的時候,見過很多的來訪者。

有家裡沒人帶孩子,辭職回家做全職媽媽,卻被老公婆婆嫌棄沒工作的;

有為了幾千塊錢保姆費,婆家孃家打成一團的;

有單親媽媽,帶著孩子,為下個月房租發愁的。

除了這些因為經濟原因引起的矛盾,有了孩子的家庭,媽媽的心理壓力大,情緒也更容易崩潰。

撫養孩子需要情緒穩定的母親,教育孩子不是拿錢能砸出來的,解決自己和家人對孩子的教育方式的分歧……做好哪一點都不容易。

而能自由選擇做全職主婦,還是職業女性的;能處理好瑣事,科學育兒的,多是經濟上沒有壓力,有人幫助分擔家務,或者能請得起保姆的。

貧窮的家庭當然一樣可以養育孩子,但那對父母的心理要求更高,畢竟境遇不好的時候,要保持好的心態,相對來說更難。

所以經濟上、心理上都得有點儲備,不然事業家庭一團糟,也談不上什麼“平衡”了。

生孩子養孩子是一種責任,生之前做好經濟和心理準備,是對孩子負責,也是給自己保障。

而現實並不是你做好準備,就能解決問題,很多突發狀況還是讓人措手不及。正因為此,才顯得前期準備多麼重要。

有了經濟上和精神上的準備,在面臨家庭和事業問題需要選擇的時候,我們才能有選擇權,而不是

“只能這樣”的被迫接受。

如果我們從生命的整體來看,生活就是充滿糾結充滿對抗的過程,要記住愛因斯坦的教誨:

人生就像騎單車,要想保持平衡,就得往前走。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