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東源縣蘇家圍

蘇家圍是宋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蘇軾的後裔在東源義合的聚居地,前有久社河緩緩流過,右有大東江日夜奔流,後方左側高山環抱,兩岸竹林翠綠,如此美妙的自然環境與保存完好的18座府第式人文建築相互映襯,使山村享有“南中國的畫裡鄉村”的美譽,是“廣東省最美鄉村”之一。

古村落——東源縣蘇家圍

古村落——東源縣蘇家圍

蘇家圍,是北宋文豪蘇東坡十一世孫蘇天榮之玄孫蘇秀弘於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始建,歷經百載,圍村才基本形成。蘇東坡一生都喜愛竹子,他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故蘇家圍旁沿江兩岸亦有自生竹,後人再將之鋪種,如今蘇家圍河邊,綠竹茂密,濃翠欲滴。蘇家圍人視蘇洵、蘇軾、蘇轍以及傳說中的蘇小妹為遠祖,給他們鑄了四尊塑像立於竹林映襯的地坪上,意思十分明顯,就是要將蘇氏文脈在東江沿岸代代相傳。

該村沒有建築圍牆,前方有上百畝的開闊地,村莊前有久社溪流緩緩繞過,右有大東江日夜奔流,後方左側有高山環抱,可謂是山水環繞,綠樹成蔭的自然圍牆。

古村落——東源縣蘇家圍

蘇家圍現居住有幾百名蘇氏後人,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園生活。改革開放後,這18座古建築曾多次維護和修繕,但古村落的整體結構和主要的建築風格、建築特點沒有變,仍保持著明清時期的方形堂屋式(也稱府第式)建築。蘇家圍客家民居的設計沿襲了古代中原漢民族建築工藝中最先進的樑柱式與穿鬥式相結合的技藝,大都坐北向南,以南北子午線為中軸,二軸對稱,前低後高主次秩序分明,佈局規整合理,有著中原建築的古樸遺風的同時又結合粵東北山區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作了合理的調整,體現了蘇家圍人對生態環境和生存環境的理解和尊重。全村18座圍屋幾百間房看似雜亂地拼在一起,但從它的排水系統看,其實是非常講究的。在蘇家圍即使遇上特大暴雨,雨水都能從屋的暗渠裡排走,絕不積水。據村裡的老人介紹,蘇家圍的排水系統是仿照蘇家先祖在江西吉安故居前的九曲水而建的。

永思堂

古村落——東源縣蘇家圍

蘇家圍保存的18座古建築中最古老的建築物,是為紀念蘇家圍八世祖蘇東山而建,故又稱東山蘇公祠,這也是村民集體議事和祭祀的公共地方。該祠始建於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維修於清代,坐北朝南,屬府第式建築。原建築大部分損毀坍塌,現僅剩三堂及照壁。總面闊11.3米,總進深43.4米,佔地面積490平方米。硬山頂,屋面板瓦,紅砂岩石條牆基,磚木結構。周圍主要為民居。

古村落——東源縣蘇家圍

古代官宅的建築式樣和規模大小是很講究的,蘇東山曾任廣西桂林府推官,永思堂是根據他的官職按朱元璋頒佈的官宅府第式建築要求規格而建,以體現主人的官學背景,所以一切都極為講究。頭門前有五級花崗岩石階,頭門軒廊兩側有紅砂岩柱礎、柱承重檁條,砂礫岩門框、門枕。門框鑲有大理石陽刻對聯,上聯為“漢室忠臣弟”,下聯為“宋朝學士家”,橫額為“東山蘇公祠”。

圍屋主體為三進式結構。

上堂為祭廳,牆壁設有蘇氏先人牌位,橫額掛有“永思堂”木牌匾。在上、中廳堂間,設有天井用以採光和排水,可見其設計的合理性。排水道的設計充滿了生活智慧,採用九曲暗渠式,內放養烏龜,這一方面寓意長壽健康,另一方面亦有保持排水通暢的實用價值。其排水孔的花紋亦有講究,採用金錢狀孔為排水口,意含水為財,水去財留。

中堂面寬三間,深兩進,四座紅紗巖柱礎承重木柱,穿鬥加抬梁式15架樑,是典型的“六柱官廳”, 樑柱雕刻精美,皆以金漆護刷。中間屏門橫額懸掛有陽刻“外翰弟”木牌匾,落款為“道光三十年庚戌科第一名恩貢生蘇洙立”。屏門右側次間裡面還鐫刻有“貢元”、“ 拔貢”、 “文魁” 等字樣的牌匾,其中“拔魁”木牌匾上還有落款——“同治十二年癸酉……”。該宅主體建築有三幢,但沒有我們常見的正對廳堂的大門,為進出方便而在兩邊開有側門。這座圍屋的門坪用鵝卵石鋪設而成,暗藏著九條龍的圖案,隨著歲月的流逝和幾百年的踩蹋,現在的九龍圖紋已斑駁難辯了。據說,在蘇家圍家族最顯赫的時候,這裡曾懸掛過63個官位、學位匾,可惜很多已在“文革”中被損潰了。

永思堂經歷了500多年的風雨,至今仍然保存得相當完整,這固然與其堅固的建築結構有關,也與其在歷史上的地位與影響力有關。據說,1947年秋,國民黨196師師長葛先才率軍路過義合,不顧軍旅勞累,直奔永思堂參拜,回去後即令:“燒殺以壯軍威不得在蘇圍,姦淫以供軍樂不得在義合”。

悅來屋

古村落——東源縣蘇家圍

蘇家圍最有代表性的清代建築,其整體結構完好,樑柱、堂架、瓦面都保留完整,目前是蘇家圍古民居的形象代表。該屋在蘇家圍東面,坐東向西,建於清朝嘉慶十三年(1808年),是蘇東坡第二十五世孫蘇淑湄所建,原名“九思堂”,因其父名“九榮”而取其名。“悅來”二字,本是蘇淑湄在義合街的店號,後來人們便因此將他建的屋叫“悅來屋”。圍屋式建築,由三堂五槓橫屋加屋前半月形池塘組成,右路外橫屋為清代後期加建。總面闊56米,總進深44米,佔地面積2464平方米。硬山頂,屋面板瓦,牆簷楣稜形牙磚澀疊出簷,夯土牆基青磚木結構。花崗岩門框、門枕、柱礎、柱、檻板、臺階。廂房設二層木閣樓。牆楣下水墨花草紋飾壁畫,梁枋、月梁底及封簷板有簡潔浮雕紋飾。頭門門廳屏門橫額正面刻 “九思堂”三字,背面刻“惟懷永固”四字。周圍主要為民居。

塘唇屋

建於清代乾隆二十三年(1658),系蘇軾第二十四世孫蘇亮庭所建。坐北朝南。客家民居。由2棟主體建築和一魚塘構成。總面闊45米,總進深26.8米,建築總面積1206平方米。周圍主要為民居。

以祠堂為中軸線。第一棟坐北向南,居中為祠堂,天井設有一照壁;照壁硬山頂,灰塑龍船脊,兩邊設有斗門,向水塘面建有風水鍋耳風火山牆。祠堂兩側為橫屋。第二棟坐東向西,居中亦為祠堂,兩側為橫屋。均為夯土牆基木結構,青磚牆身。硬山頂,人字形風火山牆,斗門凹進,花崗岩石門夾、門枕,牆上鑲嵌有大量花崗岩雕刻“卐”字形花窗。

上新屋

始建於清代乾隆年間,系蘇軾第二十四世孫蘇熺、蘇煜兄弟所建。坐東北朝西南。客家方圍屋,原為三堂四槓佈局,現右路兩橫屋已拆,僅剩中路和東南側兩橫屋。總面闊53.8米,總進深32.8米,建築佔地面積1765平方米。屋前視野開闊,有禾坪和荷花池塘。

中路面寬五間,深三進。硬山頂,屋面板瓦,四周外牆裙為1.58米高的三合土牆,青磚牆身。頭門凹進,木門框,沙礫岩門枕、柱礎、柱、檻板和臺階。門廳木屏門有紅沙岩柱礎。中路牆楣下有灰塑水墨卷草紋圖案裝飾。前簷廊樑架裝飾簡潔。梁枋、月梁底、雀替、封簷板有簡潔浮雕裝飾。中廳前軒廊倒蓮花形柱礎,八角形石柱,前簷挑簷梁頭雕刻為龍頭狀,其上用獅子形駝墩承託檁條。

大夫第

古村落——東源縣蘇家圍

建於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系蘇東坡第二十六世孫蘇鍾熙所建。坐東南朝西北,府第式建築,現存建築為二堂一橫屋佈局。總面闊32.1米,總進深24米,總面積550平方米。硬山頂,屋面板瓦,夯土牆基,青磚牆身,木結構。花崗岩門框、門枕、柱礎、柱、檻板、臺階。磚牆鑲嵌有紅沙岩“帝”字形窗框。中堂中間有木屏門,屏門上橫額原有“奉直大夫”牌匾,文革期間被損毀。木構件裝飾簡潔,月梁底有簡潔浮雕裝飾。周圍主要為民居。

外翰第屋

古村落——東源縣蘇家圍

建於清代道光十三年(1833年),系蘇東坡第二十七世孫蘇洙所建,因時任國子監祭酒提督廣東省學政許乃釗為其賜贈“外翰第”匾牌,因此該屋被稱為“外翰第屋”。坐東朝西。院落式民居,原建築已大部分坍塌損毀,現僅存頭門和二堂及部分橫屋廂房。總面闊17.5米,總進深29.8米,佔地面積522平方米。硬山頂,屋面板瓦,夯土牆基,青磚牆身,磚木結構。花崗岩門框、門枕、柱礎、檻板、臺階。牆楣下繪有花卉、卷草水墨壁畫。封簷板、月梁底有花鳥瑞獸貼金浮雕。

古村落——東源縣蘇家圍

蘇家圍現存的較為完好的18座古建築,均始建於明清時期。始建於明代的除上述的東山蘇公祠外,還有始建於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的回春屋、新大門屋、下大門屋和明嘉靖三年(1524年)的義峰蘇公祠、明隆慶元年(1567年)的上廳屋等;始建於清代的除上述的悅來屋外,還有始建於清乾隆年間的村府屋、上塘屋、樓下屋、安東窩屋,清道光年間的怡怡堂(1826年)等。此外還建有與外界連接的迎親橋,站在橋上可粗略地窺探到蘇家圍的全貌,這也是進入蘇家圍的唯一通道。

據蘇氏族譜記載,蘇氏先祖蘇秀弘任東莞京山巡檢時,逐散匪首張俊謀及其黨羽,受到朝廷嘉獎;在惠州丈量民田時,挖掘了許多被貪官汙吏和土豪劣紳隱匿的土地,又得朝廷嘉獎。他用所得獎金“遂韌有田產計畝三百餘頃”, 即是說他為其後裔購置了三萬畝田產供其子孫作為發展農業經濟的基礎,單田產租耕收入就為蘇家積累了鉅額的財富。

在發展商貿經濟方面,明正德初年,蘇東坡第十六世孫蘇義軒、蘇義居、蘇義峰三兄弟,在蘇家圍西南的一座小山坡上,開發了一條街道,因其兄弟是“義” 字輩,故取名為“義合街”。 他們依託義合街這個平臺,進行廣泛的商貿活動,將本土的山貨運往東莞、廣州等地銷售,將海產品、布匹、日用百貨運回義合,這樣既敞開了貿易途徑,又繁榮了義合市場,為義合周邊民眾創造了商機,為當地民眾經濟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解放後,義合街全面受轉為公有制或集體所有制。

蘇家圍在東山學堂就出了進士1人、舉人2人、貢生20餘人、秀才30餘人。清道光年間,在河源縣的一次生員會考中,全縣選取24名秀才,東山學堂就佔12人,從此蘇家圍便有了“蘇半縣” 的美譽。

蘇家圍至今仍留傳著一首兒歌:“祠堂左右好書房,西園側古兼容光;茂林聞躍居前後,唯有淑湄別一方。步園懿齋並梧岡,汪亭秀閣寫文章;先生教我勤學練,達標高中狀元郎”。這首兒歌的內容分別指出東山學堂成為公眾學堂後,蘇家人自已開設的11所書房的名稱,依次是:西園、側古、容光、茂林、聞躍、淑湄、步園、懿齋、梧岡、汪亭、秀閣。可見他們對教育的重視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