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洪洞大槐樹下,究竟是老鸛窩還是老鴰窩?

魂舞大漠

李存葆一篇《祖槐》天下唱,1999年發表於《收穫》,大筆如椽,個人看時情感淚落,但不知老鴰窩之變,2012年去了洪洞,方知滿天皆老鸛矣。怎能這樣?就這樣讓移民找不到家,事關移民五百年情感,茲事體大,因此個人在網上開始呼籲,人微言輕輕如風,那時不久網上看到《大河報》2009年的於茂世一篇文章,“是老鴰窩還是老鸛窩”,始知道,關乎此事者非予一人者。下面就此爭議詳細說說,事先說明,非關攻擊詆譭,讓我們且以事實說話。

“祖槐”的理由:一、縣誌和詠述,盡為老鸛窩;二、鸛雀樓就在汾河旁,如是老鴰樓,明顯不像話;三、移民鸛鳥難覓,唯見烏鴰,加之舌傳口播喊轉了音,於是鸛變為鴰。分析不能說沒有道理。

再看於茂世的分析,民國十年《古大槐樹賦》通篇不見“老鸛”,倒援引了這樣的古歌謠,“古楊城畔日西斜,夾道高槐噪暮鴉。共說遷民從此去,不知遷去落誰家?”,可見,所謂古詠述志盡為老鸛窩有訛。

個人努力有年,也有自家判斷。老鴰樓不像話,花那麼錢建這麼高的樓,文人登樓詠詩極雅的事,名曰老鴰樓像話麼?所以這第二點,鸛雀改作老鴰不成立。然這與移民心情不搭嗄,你想呀,當此之時,夕陽西下,垂淚含悲上路,那是個什麼心情,故鄉難離,一步一回頭,回驀唯見暮鴉四散,更是悲從中來。

致於喊轉了音,我怕不能苟同。手邊一本《洪洞方言研究》,韻母43個,ua,uan分得甚明白,在其分類詞表,黑老鴰與老鸛一併列出,清清楚楚。致說移民四散以後,聲同韻近轉了音,不致於,全國各地都能喊轉了音?各地都能無老鸛?這是誠然不可能之事。

據此,個人覺得是這樣,一句山西老鴰窩,移民及後裔口口相傳了五百年,現在頓改一字,大為不妥,回來的人,我聽見都這樣說,找不著老家了呢,倒有一個老鸛窩,不知是不是呢,看來這情感上確實難以接受。另外吧,沒有改的必要,改它做甚呢。

具體如何,請大家指正,都說說。


魂舞大漠

是老鴰窩,那是從明朝洪武六年開始移民,移了好次,元朝的時候剝削階級壓迫老百姓,民不聊生。農民開始起義反抗與元兵決戰,傷亡太多再加上水災~旱蝗~疫病等等災難基本上村莊荒墟沒什麼人了,後來明朝開始發展經濟移民屯田開墾荒地,當時山西大部分地區風調雨順人丁興旺,洪洞縣是個人口最多的地方,所以從這裡開始移民,移民的地方就是洪洞縣西北地段,那裡有棵大槐樹,每次移民的時候都有好多老鴰在樹上叫,清明節的那天老鴰有成千上萬的,所以老百姓就記住了大槐樹的老鴰窩,有句流言是,要問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