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大芬制像畫家林樹森作品一眼洞心 畫布上都是樸實的自然呼吸

德裔美術史家歐文·帕諾夫斯基(Erwin Panofsky)在《圖像研究》中論述:“西方世界早期的美術史研究是圍繞聖像(Icon)製作者原意的猜測和闡釋進行的。”猜測最早的西方美術或起源於古代地中海世界和歐洲中世紀的無名畫匠繪製的精美絕倫的人物形象。

穿越千年、跨越東西,西方油畫演變萬千,大芬畫家林樹森卻在多年畫作創作過程中感知到了最初制像者(Icon Maker)以畫布抒寫靈魂的虔誠信仰,提筆落墨、明暗調色中執著於人像的繪製,在繁華當代藝術中做一位純粹的制像人。

獨自偷歡 用畫筆尋一片世外之地

走進林樹森的畫室,一曲《青藏高原》把人瞬間從濱海大城拉向雪域聖山;畫室的中央擱著一幅即將完成的作品,作者正在做最後的潤色:潔淨的畫面上,藏族孩童凝心合十,背後雪山熠熠生輝,從孩童的眼中似乎還能看到純淨虔誠……“獨自偷歡”,是這位當代制像者對自己繪畫時的描述,如尋了一片世外之地,安靜地用筆尖勾勒人像,是繪畫更似對話靈魂,這種靈氣是其他油畫所不能賦予的。

分享|大芬制像画家林树森作品一眼洞心 画布上都是朴实的自然呼吸

大芬美術館館長劉亞菁向參展畫家林樹森頒發收藏證書

林樹森對制像是執著的。就在5月剛結束的“大芬本土藝術家推廣工程之林樹森油畫作品展”中,林樹森拿出的大多作品都是制像畫,有勾勒雪域眾生的西藏系列,有描繪建設一線的勞動工人,還有眼神渴望的留守兒童……當觀眾凝視這些安靜而柔軟的作品,不禁為藝術家獨白的心境所感染——沒有炫目的技巧,沒有高深的思想,只有樸實的自然呼吸和簡單實在的人性,靈韻生動、眉目傳神。

分享|大芬制像画家林树森作品一眼洞心 画布上都是朴实的自然呼吸

林樹森的制像作品中,眼睛總是靈韻生動、眉目傳情。

“我在繪畫中總是會特別突出人物的眼睛。”林樹森解釋說因為“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通過對眼睛的刻畫可以充分展示人物的性格、內心和思想。英文中icon特指聖像畫,制像並不是畫肖像,更多的是一種信仰的寄託,而在林樹森“聖象”中能感知他質樸而純粹的信仰:總是有燈,總是有默默的祈禱,總是有自由飛翔的猛禽,主體總是少女和孩童——都是純潔無邪的象徵,如他的西藏系列《卓瑪》《眸》《紅河谷》《傳承》等作品,都是隻需通過觀察人物的眼睛就能馬上領會畫家真實的創作思想——這也正是林樹森認為制像最打動人心的地方。

神往畫像 淘氣小子畫畫才能“入定”

分享|大芬制像画家林树森作品一眼洞心 画布上都是朴实的自然呼吸

林樹森為一幅制像作品作最後的潤色。

說起自己對制像的執著,林樹森總覺得冥冥中有一種力量在牽引自己。

1974年,林樹森出生於福建泉州一個普通的小鄉村,和那個年代大多數的農村男孩一樣,林樹森在淘氣的年紀幹著最淘氣的事,河裡摸魚、田裡捉蛙、樹上捕鳥……童年時光充斥著嬉笑打鬧、雞飛狗跳。但每當他和小夥伴們路過村口的宗祠寺廟,總會忍不住停下來駐足一會,被裡面栩栩如生的雕像、人像所吸引,“總覺得那些雕像想和我說些什麼,那時候就覺得很神奇,然後想我畫了是不是也會這樣……”

之後林樹森迷戀上當時流行的小人書,更是對裡面講述故事的人物畫像神往不已,並在林樹森幼小的心靈播下了藝術的種子。他開始用樹枝或石頭在地上畫畫,這成了唯一能讓他安靜下來的“法寶”。“那時我就隱約覺得自己長大後要做一個畫家。但我的這個夢想吧並不被經商做生意的父母所看好。”林樹森回憶說。

艱苦條件下,林樹森感謝自己對夢想單純的堅持:沒有畫紙,就把家裡和鄰居家過期扔掉的掛曆都回收來,在掛曆背面的空白處畫畫;沒有顏料,就從大自然中取材,木炭做黑筆,赭石做紅筆,漿果榨汁做水彩……就這樣,林樹森畫了滿屋子的畫,雖然畫面稚嫩卻也能看出技法,這讓父母終於首肯了他的畫家夢,也讓林樹森在追逐畫家夢的路上邁出了第一步。

執著逐夢 高等畫府來了位“高齡”學生

1993年初,19歲的林樹森從泉州惠安高級職業中專畢業。自認已經成年的他決定離開父母溫暖的懷抱出去闖一闖。為了減輕父母負擔,他瞞著父母找鄰居借了500元就來到了熱火朝天的深圳經濟特區,並認識了學習服裝設計專業的妻子。志趣相投的兩人攜手走過了最初的那段艱難歲月,“最苦的時候我們吃飯就只能鹽巴就稀飯。為了支持我畫畫,妻子還偷偷典當了那時唯一的首飾——一條銀項鍊。”林樹森回憶自己一路走來,是妻子一直支持著他的畫家夢。

有了妻子的大力支持,林樹森在繪畫上也加倍努力,1996年創辦了自己的第一個藝術工作室,2004年在大芬油畫村開辦了“森藝經典畫廊”,2006年畫廊的生意風生水起,在別人眼中他成為事業家庭雙豐收的“人生贏家”。但此時,原本性格開朗的林樹森卻變得悶悶不樂,終日長吁短嘆。敏銳的妻子發現後,幾經詢問才瞭解到林樹森想到專業的藝術高等院校研究更精湛的畫技。

這一次,依舊是在妻子的支持下,2006年6月,32歲的“高齡”的林樹森放下妻兒前往廣州,成為廣州美術學院的一名“學生”,就讀於油畫系高級研修班。他租了個10平方米的毛坯房,裡面就一張床和一個畫架,每天和在校大學生一樣鑽研學習,“放棄了深圳興旺的生意和舒適的生活到廣州過苦讀生的日子,當時大多數朋友都沒辦法理解,但這就是追夢啊!”林樹森感慨,“追逐夢想就得能吃苦中苦!”

2012年,勤於學習的林樹森作出更為驚人的舉動,自費6萬元到俄羅斯列賓美術學院油畫系夏季研修班學習,從而成為大芬畫家中到列賓學院進修的第一人。林樹森為了追求藝術,兩次到高等院校學習,也成了大芬油畫村的美談。在列賓美院,他在素描、色彩、繪畫結構等各方面的專業技能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這也為他日後的人像創作奠定了至關重要的基礎。

遍尋靈感 將壯族祥和老奶奶留在畫裡

為了讓制像更賦予靈魂,林樹森的制像都是根據現實中的人物創作,所以他總是走遍全國各地進行採風寫生,主動深入人群傾聽每個人的心聲。“印象最深的是在廣西龍勝,我遇到了一位70多歲白髮蒼蒼的老奶奶。聽說她每天早上都要揹著一袋紅薯和一個烤紅薯的小火爐,徒步走2個小時的山路到路口來賣紅薯。”林樹森回憶,生活雖清苦,但老奶奶總是一張笑臉,樂呵呵地招呼過路客人買紅薯,每個紅薯賣1元,一天下來也就掙個20多塊錢,但她總是心滿意足的樣子,“也許這就是生活最愜意的狀態——知足常樂。”這位頭戴白底綠花頭巾、身穿深色粗布壯族服裝的老奶奶深深地刻進了林樹森心中,也留在了林樹森的作品《賣紅薯的老奶奶》中,每每欣賞都能讓人有一種溫暖祥和的靜謐感。

2012年正月,帶著對雪域高原的心馳神往,林樹森踏上了進藏採風的道路,頂著高原反應,林樹森一路輕車簡行,體驗著朝聖者的清苦,零距離接觸藏民的生活,走近那猶如天堂般純淨的土地養育的純淨人民,“藏民總是單純而虔誠,就像我對制像的衷情。”也正是有感於這種心靈的碰撞,林樹森創作了一系列西藏主題的人像繪畫,每一位主人公雖然長相各異,但他們或憧憬未來、或虔誠祈禱、或待嫁嬌羞,只和人像四目相對就能直讀內心情緒,彷彿望眼欲穿的就是千山之巔、萬水之源的西藏景象,耳畔還伴著藏民轉著經筒的誦經聲……

分享|大芬制像画家林树森作品一眼洞心 画布上都是朴实的自然呼吸

林樹森,男,1974年生於福建泉州,2006年廣州美術學院油畫系高研班畢業,2012年赴俄羅斯列賓美術學院油畫系研修班學習,2015年進修於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油畫院,定居於深圳,職業畫家。

中國華僑文學藝術家協會會員

廣東省美術家協會會員

清大(北京)文產規劃設計研究院專家顧問

深圳市美術家協會會員

深圳市大芬美術產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

深圳市大芬美術家協會副會長

2017年作品《築夢》第六屆全國(大芬)中青年油畫展入選;

2015年赴美國加州首府薩克拉門託會展中心舉辦《絲路情,中國夢》個展;

2013年深圳第二屆國際藝術博覽會《高原紅》主題個展;

2012年深圳第一屆國際藝術博覽會參與組織策劃並參展;

2012作品《敢為天下先》深圳十大觀念主題油畫創作;

2011作品《卓瑪》廣東省第十一屆美術作品聯展獲銀獎;

2009作品《憩》廣東省第十屆美術作品聯展獲銅獎;

2010年作品《願你幸福》深圳經濟特區成立三十年美術大展;

2008作品《青年義工》紀念中國改革開放30週年全國美術作品展覽廣東省展;

2008作品《橫空出世》入選第二屆廣東省科普美術創作大賽;

2009作品《眸》中國蓉城國際美術雙年展獲提名獎;

2005年作品《惠安女》入選於美國大紐約中國藝術節油畫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