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二本線被勸退”?學校這種“激勵法”真是對學生好嗎?

針對網曝“河南沁陽一中為實現升學率目標與部分學生簽訂保證書,將把模擬考試不過二本線的學生勸退”一事,4月10日,該校副校長朱和平向澎湃新聞表示,“保證書”針對的僅是高一年級暫未上二本線的少部分學生,而且僅是一種象徵性的促進學生努力學習的手段,校方沒有簽字,更沒有蓋章,不會有學生因此被勸退。他表示學校有不妥之處,但強調初衷“真是為了學生”。


“不過二本線被勸退”?學校這種“激勵法”真是對學生好嗎?

近年來,我國各地高中出臺的一些管理學生的措施,遭遇輿論質疑,涉事學校的回應,基本上都是“為了學生好”。由於這些管理措施,都指向採取一切可能的手段,提高學生的成績,因此,也確實難以否定學校“為學生好”的出發點——提高成績,可以考進更好的大學,考進更好的大學,不是學生和家長的願望嗎?

但是,這樣的“為學生好”,說到底是追求升學政績,因為,“為學生好”不但是把功利的升學價值觀灌輸給學生,也涉嫌以“為學生好”為名,侵犯學生的合法權利,那些不能達到學校確定的“好”的標準的學生,也就是不能為學校帶來升學政績的學生,就可能被學校作為“差生處理”。學校稱,只讓暫未上二本線的少部分學生籤保證書,這是針對“差生”採取的管理措施,因為如果成績已上一本線,學校當然不必要求學生寫保證。要讓學校真正做到“為學生好”,是應該關注每個學生個體的成長,而不是為追求學校的升學政績目標,將所謂的“差生”邊緣化。

據報道,沁陽一中是一所百年老校,去年,學校提出“大沁中”建設的三年目標,其中2020年的高考目標是“2011”,即2020年高考,一本上線達到1000人,清華北大錄取10人。這一目標,就可見學校完全圍著升學目標辦學。這當然不是這一所學校的問題,而是我國幾乎所有普通高中的共同問題。本來,高中學校的首要任務是按照高中課程學習要求,教育學生,達到高中畢業要求,然而,普通高中辦學的目的,卻都成了圍著高考升學目標辦學,而且,隨著高考升學率提高,各地高中的高考升學目標,逐漸提高,從以前追求本科率,到現在追求一本率和北清率(被北大清華錄取的人數)。

“不過二本線被勸退”?學校這種“激勵法”真是對學生好嗎?

為了實現這樣的升學目標,有的學校是狠抓應試教學,還有的則在學生身上做文章,比較典型的做法是,對成績靠後的學生做技術處理。具體的技術手段包括:由學校出面動員成績靠後的學生選擇高職單招,因為在高考升學時,可以把這部分學生排除在外,由此提高升學率。這把高職多元選擇,變為“差生”的選擇,學校本來應指導學生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高職單招,可卻用帶有強制的方式,安排成績差的學生去報考,這給學生錯誤的教育觀教育(令學生更進一步加深高職低人一等的認識),與我國重視職業教育的改革戰略背道而馳。學校在這樣做時,也會強調這是“為學生好”。再就是,有的示範性高中、重點高中,會在地方政府的安排下,和另一所普通高中,建立“轉學”關係,成績不好的學生會被要求轉到這所學校,屆時高考升學時,這部分學生就不算在重點高中,由此提高重點高中的一本率。

據報道,網帖曝出的保證書顯示,學校要求學生“本人分數保證在一本線以下50分以上(或年級名次進步50名以上),如連續2次不能達到此分數底線,但超過本科劃線,自願轉入沁陽市覃懷中學學習;如低於本科劃線,願意接受學校做出的勸退處理。”對於學生轉入另一所中學,學校並沒有否認,只是否認了勸退處理。而要求成績不好的同學轉到另一所學校,也是地方打造一所升學名校的普遍做法。

“不過二本線被勸退”?學校這種“激勵法”真是對學生好嗎?

這樣的升學名校有意義嗎?對於當地的學生來說,其實並無多大實質意義,因為是把所有能考進重點大學的學生聚集在一校,打造當地的“超級中學”,這是把優質資源集中在少數學生身上,反而影響更多學生接受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破壞當地教育生態。但是,地方政府部門和學校卻認為打造這樣的“升學名校”是為學生好,以光鮮的升學率,來突出辦學成就。

從2014年開始啟動的新高考改革,已經做出取消高考錄取批次的決定,我國已有上海、浙江、山東、廣東等多省取消一本、二本,這一改革的目的就是為了促進大學平等競爭,以及引導基礎教育辦學,擺脫對一本率、二本率的功利追求。在一改革背景下,學校確定的辦學目標,還是一本上線多少,這是升學政績觀在作祟。如果真為學生好,就應該重視每個學生的個性、興趣,給他們適合的教育,引導他們在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做出適合自己的學業和職業發展規劃,而不能再要求他們去實現單一的升學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